
六年级文言文成语故事修改版.docx
50页一)老马识途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②,夏居山之阴③,蚁壤④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⑤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隰(xí)朋:人名,和管仲都是齐桓公的大臣孤竹:指孤竹国,国人相传为神农氏裔②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下八尺之处便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不难:不以……为难师:向……学习【文化常识】韩非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一前233),战国末期韩国(国都在今河南新郑)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思考与练习】1. 解释文中加点词①从( ) ②伐( ) ③反( ) ④遂( ) ⑤以( )2.“不亦过乎”中的“过”解释为( )*(选做)下列句中的“过”与“不亦过乎”的“过”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过故人庄 B.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C.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D.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3.翻译:①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4.管仲、隰朋迷惑失道的原因是 管仲之圣、隰朋之智”在文中的表现是“ ”5.选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二)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②辑屦,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④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注释】①黔敖:春秋时齐国的贵族②蒙快(meì):用衣袖遮着脸袂,衣袖辑屦(jù):拖着鞋子屦,古代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③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④谢:表示歉意,道歉【文言知识】食 “食”在古代汉语中是个多音字,有shí和sì两种读音,当它表示食物或自已吃东西时,念“shí”;而当它表示拿东西给人吃时,念“sì”文中“以待饿者而食之”的主语是黔敖,他在等待着饥饿的人,给他们吃摆在路边的食物,所以读音为“sì”韩愈《马说》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的“食”也念“sì”,意为“喂养、饲养”【思考与练习】1. 解释文中加点字①食( ) ②奉( ) ③微( ) ④去(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食”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黔敖为食于路 B.黔敖左奉食C嗟!来食! D.予唯不食嗟来之食3.翻译①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②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4.“嗟来之食”现在用来泛指 5.“不食嗟来之食”是有骨气的表现,成语“ ”也有类似之意。
6.你是否赞同“饿者”的这种做法?请简要阐述理由 (三) 害群之马黄帝将见大隗①于具茨之山,……至于襄城之野,七圣②皆迷,无所问涂③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④…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⑤,称天师而退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具茨(cí):山名,在蒙阳密县(今河南密县)②七圣:指陪同黄帝的七位臣子 ③涂:通“途”,即路④为天下:治理天下 ⑤稽(qǐ)首:叩头【文化常识】《庄子》又名《南华经》,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
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与人生观、政治观等庄子的文章,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思考与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适( ) ②若( ) ③徒( ) ④去( )2.翻译:①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②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3.“夫为天下者……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中的“害马者”在文中的原意是 ,用来比喻 4从文中看,黄帝之所以能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是因为他 (四) 惊弓之鸟异日①者,更羸②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③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可有间④,雁从东方来,更赢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羸曰:“此孽⑤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⑥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注释】①异日:往时,从前 ②更赢:战国时的名射手京台:高台③虚发:虚拉弓弦,不放箭 ④间:短暂的时同⑤孽:伤病 ⑥未息:没长好息,痊愈【文言知识】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文中“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的“下”,本来是不带宾语的,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鸟”,可解释为“使鸟掉下来”思考与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引( ) ②何以( ) ③对( ) ④徐( ) ⑤故( ) ⑥去( )2.翻译:①更赢以虚发而下之。
②鸣悲者,久失群也 3.请依据文意,在选文的两个画线处填上恰当的标点,并说明理由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更赢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 ”4. 这个故事至少能给我们两方面的启示:① ;② 五) 一字千金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①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苟卿之徒,著书布②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
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威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③一字者予千金注释】①相倾:相互竞争,彼此排挤 ②布:公布 ③增损:增加或减少,这里指改动文字文化常识】战国四君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思考与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遇( ) ②至( ) ③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