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昌龄的诗_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docx
4页王昌龄的诗_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江西省九江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答案(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分付”即发付,安排意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怎能不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呢?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它们的作用,已将景色、筝乐与听者心境紧紧钩连,使之融成一境分付”双声,“鸣筝”叠韵,使诗句铿锵上口,富于乐感诗句之妙,恰如钟惺所说:“‘分付’字与‘与’字说出鸣筝之情,却解不出”(《唐诗归》)。
所谓“解不出”乃是说它可意会而难言传,不象实在的词语那样易得确解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像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此外,更大的可能是奇妙的音乐造成了这样一种“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感觉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犹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与”用字同妙,它使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比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只说闻筝下泪,意便浅说泪如雨,语亦平常看他句法字法运用之妙,便使人涵咏不尽。
黄生评)此诗从句法、音韵到通感的运用,颇具特色,而且都服务于意境的创造,浑融含蓄,而非刻露,《诗薮》称之为“连城之璧,不以追琢减称”,可谓知言Tags:高考古诗文阅读古典诗歌鉴赏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4页 共4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第 4 页 共 4 页。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