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水草型湖泊生物修复养蟹净水技术研究.pdf
5页丝朱与 劈 叶黑藻和金鱼藻 1.4底栖动物增殖 试验区每年清明前后,每667 m 水面投放螺蛳 50 kg左右,在养殖过程中根据水体中螺蛳的生物 量,适当补放螺蛳5幼蟹放养 1.5.1幼蟹质量幼蟹应按照无公害标准培育,无 病无伤,体表干净,附肢完整,体质健壮,活动敏捷, 规格整齐的长江水系1龄幼蟹,规格为120 200只/ kg 1.5.2幼蟹放养每年2—3月份放养,投放量为 每667 m2幼蟹200只左右将幼蟹连同运输袋放入 湖水中浸2 3 min,提出放置1~2 min,重复3次然 后用高锰酸钾10 mg/L浓度消毒5 10 min放养时 要求多点投放,将幼蟹摊开投放在湖边的伊乐藻 上,让其自行爬人湖区 1.5-3幼蟹分隔围养在湖区围栏湖区面积1/5的 围网区内养殖幼蟹,到5月中旬湖区水草茎叶较老 时,撤除围栏设施,让河蟹进入大湖进行养殖幼蟹 分隔围养便于前期集中精养,避免过早进入水草 区,啃食水草嫩芽,影响水草生长 1.6配养品种放养 配养品种投放原则是以不影响河蟹的正常生 长为原则利用水体饵料生物和有机质,充分发挥 水体的功效,主要品种为鲢、鳙、鳜鱼等,均来自省 级水产良种场,为无公害苗种。
鲢鳙放养规格为0.5 k 尾,鳜鱼放养规格为0.05 kg/尾,投放量为鲢鱼2 尾/667 m ,鳙鱼1O尾/667 m ,规格为7 cm以上鳜 鱼10尾/667 m2 1.7饲料投喂 1.7.1 饲料种类 动物性饲料为无公害小杂鱼和 螺蛳;植物性饲料为无公害玉米、小麦、蕃薯、南瓜、 水草等;配合饲料卫生标准符合GB13078,安全限 量符合NY5072的规定 1.7.2饲料投喂采用第一次蜕壳前后和最后一 次蜕壳以精饲料为主,两者之间动物性饲料和植物 性饲料各占50%坚持定质、定点、定时投喂,根据 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每日17:00以后投喂一 次,每667 m2投喂饲料总量不超过8 kg,让河蟹以 利用湖泊螺蛳、水草等天然饵料资源为主 1.8饲养管理 1.8.1日程管理每日巡湖一次,检查河蟹的摄食、 曰 《水产养殖))2015年第5期 生长情况,每隔15 d抽查河蟹规格,根据抽查结果 及时调整投喂饲料的数量和种类 1.8.2清洁及时清除被河蟹夹断漂浮水面的水 草和其他漂浮物,防止其腐败变质,保持湖面和水 体的清洁苦草等捞取可用于投喂草鱼 1.8.3水位控制 河蟹生长前期控制水位在1 m 左右,高温期间调高到1.5 m,后期保持水位稳定, 捕捞开始时,逐步降低水位。
1.8.4病害防治整个养殖过程中保证投喂饲料 的新鲜与适量,注重养护好生态环境,调节水质,通 过建立合适的生态系统,预防病害的发生在整个 养殖规程中没有使用渔药 1.9捕捞 浅水湖泊河蟹捕捞一般在10月上旬开始,根 据气温和水温可适当提前或推后,逐步降低水位, 使用地笼捕捞 2结果 2.1河蟹收获情况 2010---2012年,在黄陂湖相对独立的四大区域 进行浅水草型湖泊河蟹健康养殖与净水技术试验, 河蟹收获情况如下(详见表1):3年累计实施面积 135 000~667 m2,收获河蟹129.63万kg,河蟹单产 9.67 kg/667 m2,雌蟹平均规格1 36.02 g,雄蟹平均规 格194.06 g,河蟹平均回捕率31.20%,实现总产值 25 247.77万元,总利润8 769.11万元,单位产值 1 883.84元/667 m2,单位利润659.43元/667 m2 2.2水生植物资源恢复良好 种植的水生植物为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金 鱼藻等多品种水草组合,形成合适的水生植物群 落,每年6—7月水草平均覆盖率为48.83%,8—9 月水草平均覆盖率为74.00%三年的重复试验与研 究表明,在加大生物修复力度的基础上,控制河蟹 合适的放养密度,即可获得河蟹的丰收,又可使水 生植物资源和底栖动物资源维持在较好的水平,使 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河蟹等之间形成良性动态平 衡。
2-3配养鱼类产量稳定 3年累计实施面积135 000x667 m2,收获鳜鱼 63.52万kg,鲢鱼32.93万kg,280.12万 2_4净水渔业效果明显 2010---2012黄陂湖理化指标总体上符合国家 地表Ⅱ类水(详见表2):随着净水渔业和水质调控 《水产养殖))2015年第5期 表1黄陂湖2010--2012年河蟹收获情况 丝朱与 劈 表2黄陂湖水体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平均值 技术研究的开展,氮、磷和碳被大量吸收,水质达到 国家地表Ⅱ类水2010年至2012年连续试验表明 “以蟹养水”是可行的 3分析与讨论 3.1浅水草型湖泊养蟹净水模式 该模式利用庐江天然湖泊,通过连续数年水生 植物资源和底栖动物资源的恢复与养护,构建良好 的生态系统,水体的溶解氧丰富,养殖河蟹不用药 物,适当投喂人工饲料,形成“草型湖、生态好、分段 养、蟹膏香、配养鱼、勤食藻、巧搭配、水质优”独有 的“浅水草型湖泊养蟹净水模式”,水质达到国家Ⅱ 类水标准 从技术操作上看,通过人工连续种植水生植 物,移增殖螺蛳等底栖动物,为河蟹构建适合的生 曰 丝米与 鼯 物链,营造良性生态平衡的水体环境,形成水域生 态系统平衡和河蟹生态养殖的良性互动关系。
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水产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破 坏,防止内源性污染的产生,同时化解外源性污染 的人侵,达到水产养殖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达到人 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2以蟹养水生态系统的构建 通过重新构建湖泊生态系统,做到“以蟹保水, 以鱼净水”将河蟹和鱼类作为水生动物修复和改 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禁养草食性鱼类,改 养鲢、鳙滤食性鱼类和河蚌、螺蛳其他水生动物,鲫 鱼为杂食性鱼类,细鳞斜颌鲴为腐屑食物鱼类,鳜 鱼、沙塘鳢为肉食性鱼类,代替草食性鱼类,通过各 种途径利用湖泊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化元素,保 持湖泊水域的生态平衡 3.2.1 大规模种植和养护水生植物通过禁养草 食性鱼类,大规模种植和养护水生植物是湖泊河蟹 养殖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使水草在湖泊的覆盖率达 到70%以上,规模化种植和养护水草,可以大量利 用水体和底泥中的氮和磷,同时水草的生长可有效 抑制蓝藻的暴发利用水草为河蟹、鱼类、青虾、螺 蛳、蚌类提供栖息环境和天然饵料,可保持养殖水 域的生态平衡 3.2.2合理配养鲢、鳙滤食性鱼类和河蚌、螺蛳底 栖动物利用滤食性鱼类和河蚌、螺蛳等底栖动物 控制水中浮游生物数量,使其转化为优质蛋白质。
每生产1 kg鲢鳙鱼类,可从湖泊水体中转移氮25 磷2 g,3年累计生产鲢鳙鱼约313.05万kg,粗略 计算从湖泊中转移氮78 262.5 kg,转移磷6 261 放养增殖河蚌和螺蛳,滤食蓝绿藻的效果非常 好据试验,在单位水体内,河蚌24 h对水体藻类的 去除率为67%以上河蚌和螺蛳投放湖泊后,构建 良好的生态系统后,它们会一代一代的繁衍下去, 持续实现对蓝绿藻的有效控制 3.2.3增放细鳞斜颌鲴等腐屑食物鱼类 细鳞斜 颌鲴主要以有机碎屑、腐泥和丝状藻类为食,草型 湖泊腐烂的草屑多,放养适量的该类环保鱼,对湖 泊水体水质改良有积极作用,在河蟹养殖早期,可 部分清除丝状藻类对河蟹的危害 3.2.4适当放养肉食性鱼类,间接控制水体藻类生 物量在草型湖泊中利用“下行效应”的原理,通过 改变食物链上层生物的结构,来改变下层生物、初 曰 《水产养殖))2o15年第5期 级生产力和水质在草型湖泊中适当放养鳜鱼、沙 塘鳢等肉食性鱼类,来摄食控制野杂鱼,从而增加 浮游动物的数量,以降低水中浮游植物的生物量, 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3.3浅水湖泊生物修复养蟹净水技术原理 浅水湖泊生物修复养蟹净水技术的原理:生物 修复,实际就是“生态系统”的修复。
浅水湖泊水体 生态系统,即河蟹等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 用的自然系统浅水湖泊水体生态系统包含四个基 本组成成分:①养殖水体无机环境;②生物的生产 者——浮游植物、伊乐藻、金鱼藻、苦草、轮叶黑藻 等水生植物;③生物的消费者——河蟹、鳜鱼、鲢、 鳙鱼等水生动物;④生物的分解者——腐生微生 物生物之间存在食物链的相互联系太阳能由绿 色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生物能,并借食物链流向动 物和微生物;水和营养物质(碳、氧、氢、磷等)也通 过食物链不断合成和分解,在环境与生物之间反复 进行着生物一地球一化学的循环作用以生物为核 心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和特征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种 群分布与具体的地理环境的联系,构成各自的结构 特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制约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生 产力,生物产量,以及对环境的冲击的自我调节控 制当这种自然系统链条的某些环节,由于人或自 然的因素,遭到破坏而被切断,使能量流受阻,物质 循环陷于停顿,则生态系统即遭到破坏而该试验 浅水湖泊水体生态修复养蟹净水技术就是通过人 为的调节和控制,将被切断的链条(包括生物的生 产者——浮游植物、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水生植 物与生物的分解者——腐生微生物)接好,以使能 量流畅通,保证物质循环正常进行,从而恢复生物 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如浅水湖 泊水体的氮、磷、钾及其他一些有机物质,通过复杂 的物理、化学变化被生物的生产者——浮游植物、 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等水生植物贮存起来,然后被 生物的消费者——河蟹、鳜鱼、鲢、鳙等水生动物所 利用,接着养殖户通过生物的转移(将河蟹、鳜鱼、 鲢、鳙等水生动物捕捞、销售)途径,永久的脱离浅 水湖泊水体,参与更大范围的循环湖泊中的氮、磷 等富营养化因子伴随河蟹养殖等生态渔业从湖泊 中转移出去,从而使湖泊水质得到净化 《水产养殖)>2o15年第5期 丝朱与 骀 糖嚣 蕊 壤 零辫黪黧瓣意 瓣 陈修松1,邓思红 ,李雪梅 ,苏 华1 (1.凉山科华水生态工程有限公司,四川西昌615013;2.喜德正源水产有限公司,四川西昌615013; 3.西昌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四川西昌615013) 通常的鱼类早期阶段指:胚胎一仔鱼一稚鱼阶 段:以受精始,鳞片形成结束(花斑裸鲤为无鳞鱼, 以侧线形成为准),这被认为是鱼类生活史中成活 率最低的三个阶段【1J,这时期的研究现已引起高度 重视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肉质鲜美, 营养价值高 ,是我国特有物种,被列为中国优先保 护物种名录【3J,现资源急剧减少 。
笔者开展花斑裸 鲤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工作多年,发现花斑裸鲤的 胚胎一仔稚鱼阶段死亡率非常高,现将其该阶段的 死亡原因报告如下,以供花斑裸鲤养殖户和研究人 员参考 l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在喜德正源水产有限公司进行,流水孵 育,水温13~15℃;外塘培育鱼苗,水温15~25℃ 1.2试验对象 野外采集的花斑裸鲤亲鱼,通过人工繁殖获得 的胚胎和仔稚鱼作为研究对象胚胎在流水条件下 孵育,前期仔鱼在流水盆中培育,后期仔稚鱼在池 塘条件下培育 2结果 2.1胚胎阶段 花斑裸鲤胚胎阶段指:精卵结合后,在卵膜内 完成发育的过程花斑裸鲤精子质量经检测,活力 较好影响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卵质和孵育水质 2.1.1卵质卵质是早期发育成功的关键之一ll1, 影响受精率和胚胎发育进程花斑裸鲤卵质好的表 现为:卵淡黄色,色泽光亮,圆润,卵粒大小一致,具 有弹性质量太差的卵或扁踏或颜色暗淡,失去活 力,受精率低下,生产中不能使用 2.1.2孵育水质卵的发育要求有一个良好的环 境多数研究表明,水温对胚胎发育影响甚大[5--71,而 笔者发现水温不是导致花斑裸鲤胚胎死亡的主要 原因而DH值过低会导致卵膜软化,胚胎发育紊 乱,致使孵化率较低。
试验中检测孵育水DH值低至 5.5 2.2仔鱼阶段 花斑裸鲤仔鱼阶段指:仔胚从卵膜中孵出,到 参考文献: 【1]杨峰.修复河蟹生态养殖环境的“三十二字经”[J】.中国 水产,2008(9):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