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赤壁赋》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7页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16课 赤壁赋 同步练习1. 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知不可乎骤得 D.相与枕藉乎舟中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凌万顷之茫然 B.望美人兮天一方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泣孤舟之嫠妇4. 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C.沛公安在?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5. 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6. 请根据苏轼《赤壁赋》中的名句“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 50 个字答: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2)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 ”3) 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4) 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5) 《赤壁赋》中,苏轼以精练的笔墨写风平浪静的名句是“ , ”,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6)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7) 苏轼《赤壁赋》中,描写“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让小船随意漂荡于浩瀚旷远的江面,享受来去自由的快乐的两句是“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后赤壁赋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骗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B.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C.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D.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的 1082 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
本文是其中之一 B.望:农历每月十五日苏轼两次游览赤壁都是选择了“望”这一天 C.冯夷:传说中的水神名,即河伯 D.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但他还是在此赋中流露出了悲伤的心情 B.这篇赋以记游为主,描绘了冬夜赤壁凄凉可怕的景象,从而衬托出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 C.苏轼的前赋和后赋一比较,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后赋具有更浓厚的虚无色彩 D.此赋末尾写了一个梦境,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译文: ii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译文: (5) 作者在没有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赤壁最高处,此时的环境是怎样的?他的心情又如何?答: 9.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文后题目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 ①磔(zhé)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分裂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B.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C.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D.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B.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C.六论,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D.“知制诰”“记注”都是官职唐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嘉祐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并发出感叹:“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译文: ii 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译文: (5) 宰相韩琦为什么建议皇帝不要立刻重用苏轼?答: 答案1. 【答案】B【解析】“冯”同“凭”,乘2. 【答案】C【解析】A 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 项古义: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D 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 9 月 7、8 或 9 日3. 【答案】D【解析】A、B、C 三项都是名词活用。
A 项名词作状语,西,向西;东,向东B 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侣,以……为伙伴;友,以……为朋友C 项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D 项是动词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4. 【答案】D【解析】D 项是被动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5. 【答案】C【解析】“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6. 【答案】白茫茫的雾气像轻纱一样笼罩在江面上,月光映照着宽阔的江面,水光远接天边,水天连成一片解析】一要紧扣名句,特别是“白”“横”“江”“接”“天”等词;二要把场景描绘成一幅画面7. 【答案】(1)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2)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4)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5)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6)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7)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8. 【答案】(1) A(2) B(3) D(4) i 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ii 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5) 作者大声长啸,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
他内心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解析】(1) “今者薄暮”表时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 两项状似”不能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A2) 《前赤壁赋》是“既望”(十六日)3) “流露出作者暂且忘记现实,得到心灵愉悦的心情”错5)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边走一边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撤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