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考题中反常现象示例解析与特训-高考语文复习.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smil****by88
  • 文档编号:365674499
  • 上传时间:2023-10-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0.66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考考题中反常现象示例解析与特训考点:1.宋之问《渡汉江》与陈师道《示三子》——反常之笔2.陶渊明《读山海经》——一反常态3.茨威格《看不见的珍藏》——奇异的、极为反常的矛盾冲突4.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拟人、动词以及反常说法的表达效果5.席慕容《青春》——反常搭配的表达效果【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反常之笔2.一反常态3.奇异的、极为反常的矛盾冲突4.拟人、动词以及反常说法的表达效果5.反常搭配的表达效果【考点示例】一、宋之问《渡汉江》与陈师道《示三子》——反常之笔【考点解读】1.反常之笔2.诗眼文本1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文本2示三子(宋)陈师道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注】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问题1这两首诗都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两首诗各挑选两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2)第二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分别找出每首诗中的反常之语,即第一首诗中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第二首诗中是“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

      然后分析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表达的诗人的情感,以及起到的表达效果问题2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答案“断”和“复”用得好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复”字写诗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解析首先可以确定“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两句中的用的好的字,一般的都是动词或第三字、第五字,由此可以确定为“断”“复”然后考虑这两字在诗句中的大致意思,最后分析两字的表达效果即可译文1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了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不知为何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赏析1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坏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非常悲苦,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像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译文2你们走远了,我倒也不再惦念;及至归期接近,反而难、以忍耐儿女们已站在眼前,你们的容貌我已认不出来欢喜到了极点,不知说什么好收泪一笑,包含着多少悲哀明知这不是在梦中,可我的心仍在摇摆不踏实赏析2这首诗描述的主要是诗人思亲、见亲的全程心灵感受,言语易懂,感人至深  首二句说妻儿们去远了,相见无期,也就不那么惦记了;而当归期将近,会面有望,则反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去远”句固然是记录了诗人的实情,然而也深刻地表现了他无可奈何的失望和悲伤,诗人决非真的忘情于妻儿,而是陷于一种极度的绝望之中归近”一句正说明了他对亲人不可抑捺的情愫  “儿女”二句写初见面的情形因离别四年,儿女面目已不可辨认陈师道的《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中说:“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可见别时儿女尚幼,故至此有“眉目略不省”的说法,表明了离别时间的长久,并寓有亲生骨肉几成陌路的感喟  “喜极”二句是见面之后复杂心情的表现久别重逢,惊喜之余,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是相顾无言,泪洒千行,然后破涕为笑,庆幸终于见面此十字中,将久别相逢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诗人抓住了悲喜苦乐的矛盾心理在一瞬间的变幻,将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了知”二句更深一层作结,说虽然明知不是在梦中相见,但犹恐眼前的会面只是梦境,心中仍然恍恍惚惚,不能安定。

      这种心理的描绘,写得入木三分由此可以推知:在与亲人分离的四年中,诗人多少次梦见亲人,然而却是一场空欢喜,反增添了无限的愁思和悲苦,正因为失望太多,幻灭太多,所以当真的会面时,反而产生了怀疑,唯恐仍是梦中之事,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现了出来这两句源于杜甫《羌村》组诗中写回家初见亲人的惊喜和疑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意谓久别重逢,如相见于梦中,后来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中“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即用杜甫诗意;而陈师道此二句是翻用杜甫诗的句子,与晏几道《鹧鸪天》中所说的“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意境略同,可见陈师道取前人诗意能点化出新意  此诗通篇造语质朴浑厚,无矫饰造作之气,读来恻恻感人,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感情的真挚,语语皆从肺腑中流出,所谓至情无文,即是艺术上一种极高的境界此类浑朴的作品得力于陈师道向古乐府和杜甫诗的学习,然而他并不在字句上摹仿前人,而在格调立意上倩鉴前人,故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引陈师道的话说:“今人爱杜甫诗,一句之内,至窃取数字以仿像之,非善学者学诗之要,在乎立格、命意、用字而已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已有充分的表现陈师道论诗标举“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后山诗话》),即是他形成这种创作风貌的理论基础。

      但此类作品在他的集子中也并不很多,故尤为珍贵  陈师道论诗,提倡“宁拙无巧,宁朴无华《后山诗话》)此诗就是朴拙无华而感人肺腑的好诗说它朴拙,因为全诗没有典故,没有藻饰,章法平直,句法简洁,并不追求文外曲致说它感人,是因为字里行间洋溢着至性至情,深挚敦厚,绝无造作虚饰然而此诗虽不炼句而炼意:首联写久别重逢之情极为生动,尾联则活画出疑信参半之心态用极简洁的诗句刻画出复杂深微的感情,所以耐人回味  陈师道做诗追求古朴,讲究锤炼,自称“此生精力尽于诗”,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句,因此,他的诗往往枯涩生硬这首诗纯是写情,凝练精到,表现了骨肉至情,是他诗中上乘之作二、陶渊明《读山海经》——一反常态【考点解读】1.一反常态2.精卫和刑天的精神文本读山海经① (东晋)陶渊明精卫衔微木②,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③,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④,化去不复悔⑤徒设在昔心⑥,良辰讵可待⑦!【注】①《山海经》十八卷是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奇物意境的书,汉刘歆校定,晋郭璞作注和图赞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它本是炎帝的小女,名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鸟,名精卫,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见《山海经 北山经》③刑天:《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争神。

      帝断其首,葬于常羊之野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干戚:盾和板斧④这句言女娃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异于人类而同于其他的物即再死也不过从鸟再化为另一物,当无忧虑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⑥这句言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问题1陶渊明是悠然淡泊的形象典范,而这首诗一反常态,你以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本篇属于“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壮烈情怀,让人们看到诗人性格中执著激烈的一面解析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表达情感的词语“既无虑”“不复悔”和诗歌的注释中的“壮志雄心”作答问题2“既无虑”和“不复悔”,表达了精卫和刑天什么样的精神?答案他们对死无所顾虑,死后坚持斗争,表现出他们虽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解析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陕西省榆林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原卷版).docx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考试末政治(原卷版).docx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原卷版).docx 湖南省娄底市涟源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英语(原卷版).docx 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数学(原卷版).docx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政治(解析版).docx 北京市昌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2025年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化学(原卷版).docx 山东省临沂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Word版.docx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物理试题(原卷版).docx 湖南省郴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英语 Word版含解析.docx 河南省驻马店市敬业职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Word版.docx 安徽省马鞍山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解析版).docx 陕西省榆林市榆林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英语(解析版).docx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地理(解析版).docx 湖南省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Word版含解析.docx 湖南省邵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 Word版含解析.docx 陕西省榆林市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化学(原卷版).docx 云南省“美美与共”民族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三)历史(原卷版).docx 陕西省榆林市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解析版).docx
      猜您喜欢
      句式仿写、扩展及图文转换专题对点训练(原卷+解析)-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全考点覆盖(全国通用).docx 句式仿写、扩展及图文转换专题对点训练(解释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全考点覆盖(全国通用).docx 古代诗歌阅读(测)-《三步复习方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解析版).docx 高考写作指导:“大志与小志”导写及范文-高考语文复习.docx 古代诗歌阅读(测)-《三步复习方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原卷版).docx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之“诗眼”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docx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模板整合-高考语文复习.docx 寄友酬赠诗 导学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 古代诗歌阅读(测)-《三步复习方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原卷+解析).docx 高考小说阅读——语言艺术+例题分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 基础组合中词义相同解析与强化训练-高考语文复习.docx 简答题专项练-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训练.docx 【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课件38张+统编版+必修上册.pptx 高考考题中的反常现象示例解读与专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docx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高考语文复习素材.docx 高考考题中反常现象解析示例与特训-高考语文复习.docx 【高中语文】《包身工》课件29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高中语文】《兼爱》同步练习+统编+选择性必修上册(含答案).docx 高考戏剧舞台说明、台词解读与特训-高考语文复习.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