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外企业成长理论综述+综合0922上午.doc
10页国内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摘要:遵循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本研究拟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范畴三个视角进行论述, 并将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述,以期揭示企业成长的全部逻辑关键词: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综述企业成长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由于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十分复杂, 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范畴也随着时代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学者们逐步形成了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经济学派、工商企业学派、内部资源论学派(资源基础学派) 、现代管理学派和生态学派多个主流学派,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研究结论总结起来,可以将繁多的西方企业成长理论大致划分为前现代企业成长理论和现代企业成长理论两大理论板块前现代企业成长理论主要包括斯密的分工理论、马歇尔对企业成长规律的阐述、新古典经济学的厂商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等现代企业成长理论主要包括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彭罗斯的企业成长论、钱德勒的现代工商企业成长论、制度变迁理论的企业成长论、纳尔逊和温特的经济变迁演化理论、资源基础企业理论的企业成长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企业成长论等(梳理结果详见表 1) 表 1 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学派理论派系 代表学者 理论要点影响因素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视角评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理论斯密、马歇尔、斯蒂格勒用分工的演进、生产率的提高来解释企业成长,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因是外生的,企业不能通过行动影响自身的成长。
外生因素经济学把企业视为一种分工组织工厂 规模视角该思想是研究企业成长问题的理论源泉,为企业成长理论孕育和萌芽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规模调整理论Marten Coos、S. Makino、Nixon将企业仅仅看作一个生产函数,作为一般均衡理论的一个组件,企业内部的复杂安排均被抽象掉, “代表性企业”排除了实际企业之间的各种差别企业成长的基本因素均是外生的,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的过程( 或从非最优规模走向最优规模的过程)外生因素经济学从技术角度研究企业,企业内部的各种差别均被抽象化企业 规模视角拓展了斯密的观点,但仍是在寻求静态中的最优企业规模,并且抹杀了企业的管理功能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成长论科斯、威廉姆森、格罗斯曼和哈特交易成本、科层控制和最优规模模型、合同的不完备性、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外生因素经济学将企业作为一个契约的集合,或将企业作为市场失败的替代品企业 制度视角局限性是过度强调企业的交易性,而对企业的生产功能没有太多关注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Potter 认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相比的竞争优势是推动企业成长的主导力量,而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推行的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
外生因素经济学企业 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产业结构的规范分析方法,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在产业的竞争结构 Penrose 的企业成长论Penrose 1.企业追求成长经济:对相对未充分利用的资源的继续利用企业的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的利用现有资源;2.企业的人力资源既是企业扩张的引致性因素又是限制性因素;3. 彭罗斯效应内生因素管理学建立了一个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模型单个企业资源、能力视角引进企业管理功能,使企业成长能力和资源理论的观点趋于成熟同时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新知识对促进机制和企业知识积累机制的重要作用不过忽视了外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管理者理论的企业成长论鲍莫尔、威廉姆森、马里斯认为企业成长的动力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成长速度最大化追求所推动,把追求企业成长作为企业的目标,在此前提下探讨决定企业成长的因素以及实现稳定增长的条件主要包括鲍莫尔的销售收益最大化模型,威廉姆森的管理者效用函数模型和马里斯的企业成长模型内生因素管理学经理式企业使企业成长与公司治理结构联系起来,使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与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更加吻合制度变迁理论的企业成长论钱德勒(Chandler)钱德勒通过对企业成长路径的经验研究,发现管理层级制是现代工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内生因素管理学从历史和宏观角度探讨了制度变迁的现代工商企业成长理论工商企业制度视角在许多学者不愿去考察工商企业的成长的背景下钱德勒的贡献是卓越的,其为研究企业成长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并开始尝试剖析人与人的契约关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演化经济学 纳尔逊和温特 把企业改变惯例的应变行为称为企业的成长,他们认为企 内生 管理 每个企业的惯 企业 知识、 提出了企业现有惯例或知的企业成长论业成长是基于惯例的,企业成长需要企业惯例的支持企业是生产性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载体,对未来的把握取决于特定企业的知识积累状况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拥有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只是特定时间内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决策规则的生产者因素 学 例可以被看成是企业知识和经验的载体能力视角识基础决定了企业成长的方向和模式,同时也决定了企业之间竞争性行为的结果资源基础企业理论的企业成长论德姆塞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认为企业的成长是内生性的,企业内部的资源、知识和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方向和模式内生因素管理学企业 资源、能力视角从企业内部资源角度讨论企业的内生成长建立起来界定多元化程度的边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企业成长论Lucy Firth 、 David Mellor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内部学习机制,企业内部的学习和发展机制是企业长期进步和发展的基础结构内生因素管理学企业 资源、能力视角论证了学习是有目的的,通过适应环境、自我调整而获得生存与发展,是企业组织生命体的基本机制。
组织生态学的企业成长论Hannan、 Freeman用达尔文主义来研究生存在竞争世界中的企业,认为环境因素将决定企业的生存、成长或死亡外生因素生物学将企业类比于生物体企业 生命体视角把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来看,这较之于传统理论在探索企业成长方面颇具创新性和解释力一、 基于研究对象的企业成长理论综述(一)根据企业规模大小的吉布莱特定律:罗伯特·吉布莱特(Robert Gibrat)是法国学者,他于 1931 年出版的《非均衡经济学》一书中, 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之间运行关系的模型他认为,一个企业的规模在每个时期预期的增长值与该企业当前的规模是成比例的换句话说, 就是同一行业中的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在相同的一定时期内, 其规模变动(成长)的概率是相同的,即企业的成长率(Rate of growth)是独立于其规模的变量举一个例,同一产业中一个资产总额为 2 亿元和 100 万元的企业,在同一个时期内规模扩大两倍的概率是相同的这就是吉布莱特定律(或法则)(Gibrat’ Law),他本人称之为比例效应定律(The Law of Proportional Effect)吉布莱特定律主要说明了两个问题:(1)企业的成长是个随机过程,即影响企业成长有诸多因素, 难以对其准确预测;(2)不同规模的企业, 其成长率并不因为各自的规模不同而有所差异。
这样一句简短的语句,看似只是对企业规模的分布进行直观的描述,实则有其深刻的内涵西蒙和波尼尼(H.A.SimonandC.P.Bonini,1958)等对企业规模与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点:(1)在众多的产业部门中,企业规模的分布形态是 J 型的, 即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 而存在大量的小企业;(2)企业成长符合吉布莱特定律, 即大小企业之间的成长率没有差别;(3)吉布莱特定律应该以单位成本曲线是一条水平线为假设前提,而不是通常的 U 型成本曲线,即不存在规模经济当然,在西蒙的模型中认为企业存在着一个最小有效规模(Minimum efficient size),超过这一规模水平才具有不变的单位成本上述第一点符合经验观测结果,第二点也是其通过实证统计所得而第三点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企业的单位成本随规模增大而上升,即存在规模不经济 ,则天企业的边际收益会降低,成长率也会小于小企业;如果存在规模经济 ,则小企业的边际收益必定趋减,成长率降低这样,对于它来讲, 要么努力扩大规模、降低成本, 要么就只有退出行业或被大企业兼并而如果单位成本相同, 就没有理由怀疑不同规模企业的成长率是相同的。
而史蒂芬·海默等(Stephen Hymerete·,1962)通过对美国1000 家制造业企业 1946 一扮 55 年规模与成长率的研究则认为,大小企业的规模分布与吉布莱特定律一致,但大企业成长率的标准差则呈减小的趋势 ,这就否定了西蒙的成本不变的假定,说明对于企业成长,还有更为复杂的制约因素二)根据企业经营形态的民营企业研究理论关于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现有研究因分析角度的不同而呈现多元化,如从民营企业功能本身、民营企业家能力和特质、产业集群、民营企业内外环境等角度探讨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问题关注企业功能本身来研究民营企业发展的学者主要从创新、企业制度、组织管理、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角度切入 刘刚(2003)通过建立一个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企业主导逻辑的演进框架解释了企业成长之谜, 强调民营企业获得持续成长的根本途径是持续创新及其创新性竞争战略 曹建海、黄群慧(2004) 认为企业制度转型和管理模式创新对中国现阶段民营企业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并提出了民营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三维成长管理模型(包括成长方向、速度和动力) 辛杰、徐波(2005)认为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使得民营企业需要建立战略柔性体系,形成战略联盟,以保证持久竞争力。
郑修敏、许晓明(2009)也从企业本身出发,总结了导致中国民营企业失败的八个原因, 包括并购失败、片面追求规模与速度、盲目多元化、缺乏核心竞争力、管理者素质低下、缺乏战略管理理念、家族制,依靠投机还有很多学者从民营企业家个人特质来研究民营企业成功或失败问题 刘思聪(2003)总结出成功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一般具有持久专一的目标、强烈的成就感、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遵纪守法、科学决策能力等十个性格特点 张书军(2003) 从内部资源组织能力、外部资源动员能力、企业家学习能力三个角度分析了企业家能力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影响 邬爱其、贾生华、陈宏辉(2003)指出企业家主导下的组织认知一致性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中国民营家族企业要实现持续成长,必须突破管理资源的瓶颈和根据企业家能力特质进行组织演替 阮兢青、陈文标(2008)还根据企业家资本中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同优势组合,提出了民营企业的四种成长模式(渐进型、阶梯型、跳跃型、无所作为型) 张小蒂、李晓钟(2008) 从“创新”内涵视角探讨了民营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殊性, 认为民营企业家通过组织一揽子投入要素及致力于技术创新对民营企业成长、国民经济增长都极为重要。
虽然企业家特质和能力对企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领导特质理论的有效性已经被证明是有限的, 不具有普遍性(Schneider , 1983)此外, 中国沿海地区遍地开花的产业集群现实,加上相关集群理论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也从集群角度探究民营企业发展问题, 认为集群内各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知识外溢和共享等优势提升了集群及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符正平(2003) 从技术创新 、品牌营销与组织学习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集群的成长转型过程, 并强调现代管理手段对企业集群成长的重要性 企业集群是中国民营企业最重要的成长方式, 在坚持这一观念下,程学童、王祖强、李涛(2005)集中研究了集群式民营企业的内部制度、 机制和发展所需的外部环境, 揭示了集群式民营企业所特有的成长路径(如市场拉动型、产业分工型、企业孵化型、国外移植型等) 陈荣仲、祝建军、蒲云(2005)也提出了在产业集群中构建知识管理系统, 可以有效地保证产业群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集群作为民营企业生存和成长的中观背景环境, 能够影响民营企业发展, 但民营企业的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