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北师大版初三数学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节说课.pdf

6页
  • 卖家[上传人]:H****H
  • 文档编号:279385066
  • 上传时间:2022-04-1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21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说课设计(第一课时)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在学习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为后面学习直线和圆相切的判定做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说三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结合九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的基础,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我确定如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2. 了解切线的概念,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直径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1. 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 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通过观察得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 r 的数量关系”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对应与等价,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转化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数学结论的正确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转化”数学思想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三)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经历探索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过程,归纳总结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探索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及应用。

      二、说 教 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采用了“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三、说 学 法本节课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 通过自学、观察、尝试演算来获取知识 ,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班班通白班,圆规,直尺.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复习回顾:活动二:观察图片,引入新课活动三: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活动四:牛刀小试活动五:典例 精 析活动六:诱导思维,自主探究活动七:运用新知,拓展训练活动八:反思归纳,收获提升活动九:布置作业(一)复习回顾: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那几种:(二)观察图片,引入新课:同学们看过海上日出吗?你看,太阳出来了, 它穿过海平面, 升的越来越高,非常美丽我们如果把海平面看做一条直线,太阳看作一个圆,由此,你能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吗?(设计意图: 从人们熟悉的太阳东升西落问题展开,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现象, 亲身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板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三) 启发诱导探索新知这时,让学生在练习本画一个圆,把直尺当直线,移动直尺,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并在练习本上画出直线与圆的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同时,教师借助微机演示上面的操作, 师生共同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1. 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图形,与同伴交流讨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特征,用自己的理解给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下个定义然后师生共同得出:(1) 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离2) 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切3) 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称为直线与圆相交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思考获取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2. 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引导学生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利用刚才所画的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分别做出圆心到直线的垂线段,(特别点出:直线与圆相切时,过圆心做直线的垂线,垂足为直线与圆的交点 )设这个距离为 d,圆的半径为 r,比较 d 与 r的大小,然后进行小组交流,由学生代表总结性质和判定,然后我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到由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确定数量关系,反过来,知道数量关系也可以确定位置关系,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设计意图: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来探讨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题 通过这一活动, 培养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 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结: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几种:(1)根据定义,由 _ 的个数来判断;(2)根据性质,由 _ 的关系来判断设计意图:这样做以便学生能及时归纳出直线和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有几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四)牛刀小试1、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1)若 d=4.5cm ,则直线与圆, 直线与圆有 _个公共点 . 2)若 d=6.5cm ,则直线与圆 _, 直线与圆有 _个公共点 . 3)若 d= 8 cm ,则直线与圆 _, 直线与圆有 _个公共点 . 2、已知 O 的半径为 5cm, 圆心 O 与直线 AB 的距离为 d, 根据条件填写 d的范围 : 1)若 AB 和O 相离, 则; 2)若 AB 和O 相切, 则; 3)若 AB 和O 相交,则3、如图,在 RtABC 中, C90,AB5cm,AC3cm,以 C 为圆心的圆与AB 相切,则这个圆的半径是cmCBA4、直线 L 和O 有公共点,则直线L 与O(). A、相离; B、相切; C、相交; D、相切或相交。

      设计意图:我以小组抢答的形式让学生答题,这样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五)典例 精 析例 1 已知 RtABC的斜边 AB 8cm,AC 4cm 以点 C为圆心作圆,当半径为多长时,AB与O相切?以点 C为圆心,分别以 2cm和 4cm的长为半径作两个圆, 这两个圆与 AB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探索,教师可巡视班级,观察学生的反应, 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适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然后让学生通过与同伴讨论交流,给出问题的解答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六)诱导思维,自主探究提出探究问题:1.你能举出生活中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实例吗?(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然后借助微机播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 上图中的三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看书89 页)如果是,你能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吗?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 然后同桌交流结果, 教师派代表说出自己的结果,并借助微机展示学生的回答结果3. 如图,直线 CD与O相切于点 A,直径 AB与直线 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一说你的理由。

      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 然后 每组派代表发言, 说出小组探究结果师生共同得出:因为图 2 是轴对称图形, AB是对称轴,所以沿AB对折图形时, AC与 AD重合,因此 ABD BAD 90假设 AB与 CD不垂直,过点 O作一直径垂直于CD,垂足为 M ,则 OM OA,即圆心 O到直线 CD的距离小于 O的半径,因此 CD与O相交,这与已知条件“直线CD与O相切”相矛盾,所以AB CD 由此得出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板书)(七)运用新知,拓展训练1. 小红家的锅盖坏了,为了配一个锅盖,需要测量锅的直径,而小红家只有长50 的直尺,根本不够长,怎么半呢?小红想了想,采取了一下办法:如下图,首先把锅平放在墙角,锅沿刚好靠到两墙,用直尺紧贴墙面量得MA的长,即可求出锅的直径请你利用下图,说明她这样做的理由学生活动)相互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解答过程设计意图:这一组习题的设计,使问题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让每一位学生有 “用武之地”,深刻体会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2、如图,在 RtABC中,AC=5,BC=12, O的半径为 3。

      1)当圆心 O与 C重合时,与 AB的位置关系怎样?(2)若点 O沿 CA移动时,当 O与 AB相切,切点为 E,问此时 OC为多长?(设计意图:利用已讨论出来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圆的切线的性质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并设计梯度习题,逐步攻克,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八)反思归纳,收获提升1. 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收获2. 对老师说你有什么困惑(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学习内容,交流收获与不足,让学生养成学习总结在学习的良好习惯, 有利于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同时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巩固学习效果 )(九)布置作业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激发学生对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兴趣 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参与学习活动, 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的公共点个数的变化情况,在共同合作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量化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接着通过小组探讨、交流、发现,和老师的引导,点拨,利用圆的轴对称性和反证法得出圆的切线的性质定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实践者、探索者、发现者,老师是引导者、启发者、帮助者,把发现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应用:自从白班教学、 班班通、优教通、云平台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走进我们的教学生活我深深感受到了信息化时代的进步,而且把这些应用到我的数学教学本节课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采用直观, 形象的课件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来,化难为易,提高课堂效率七、板书设计: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和集中的反映,为了使板书醒目突出,知识清晰,明确,我把整个版面分成两部分(略)3.6.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公共点个数例 1 3 、例 1 2、 用数量判断4、切线的性质定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