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17页1 -2017-2018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 (实验班实验班) )试题卷试题卷2018.6本试卷共 4 页,22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检查试卷与答题卷是否整洁无缺损,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和座位号2.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的题目序号后,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请注意每题答题空间,预先合理安排;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主体人格意识下的积极入世、主体价值追求下的批判自省、主客体和谐关系下的大同情怀等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圣人与我同类” “人皆可以为尧舜” “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却可以不断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中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2 -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
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则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 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这种“和” ,从微观的个体层面而言,是一种“以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的修身立德志向,体现在宏观层面的国与国之间,是追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情怀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圣人与我同类”体现一种主体人格,追求自身存在意义、主体功能的自觉发挥B.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在实践中体现为积极进取和动态完善,虽不能至,心神往之C.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旨在批判“小我”“自我”,努力实现“本我”“真我”“大我”D.“和”是高度的哲学本体性理念,使中华文明从人与人的“和”发展为国与国的“和”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文章用总分结构,分析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主体人格意识下的哲学性格。
B.文章以各家言论为依据,来论证入世、批判、和谐这三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C.文章在论证分析中华文化的哲学性格,彰显出这种哲学性格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D.关于“和”的哲学理念,文章最后一段强调了个人修身立德和国与国之间的大同情怀3.对于“中华民族哲学性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积极入世、批判自省、“和”等民族哲学性格 3 -B.主体人格特质可以有效激发主体的经世致用精神,让人们为当下和时代更好地服务C.批判自省性格可以有助于培育出成就“本我”的自省认知和成就“大我”的道德律令D.先“积极入世”、再“批判自省”、最后达成“大同情怀”,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414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帮帮 哭哭曹文轩这地方的帮哭风曾一度衰竭,这几年,又慢慢兴盛起来办丧事的人家,总想把丧事办好这丧事要办得让前村后舍的人都说体面,一是要有排场,二是要让人觉得苦、伤心因此,谁家办丧事,总要请人帮哭这年春上,邹庄一位活了八十岁的老太太归天了,儿孙决心好好办丧事。
年纪大的说:“南边银娇回来了,请她来帮哭吧 ”村里人知道银娇奶奶会哭,是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十三岁那年秋天,到处是瘟疫那天,早上刚抬走她老子,晩上她妈就去了苦兮兮地长到十六岁这年春末,村西头五奶奶死了下葬这一天,儿女都跪在地上哭,银娇奶奶就打老远处站着这五奶奶心慈,把没依靠的银娇奶奶当自己的孙女待五奶奶家的人哭得没力气了,银娇奶奶过来了她“扑通”一声在五奶奶棺材前跪下,先是不出声地流泪,接着就是小声哭,到了后来,声越哭越大她一件一件地数落着五奶奶的善行,哭得比五奶奶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都伤心她趴在五奶奶的棺材上哭成个泪人儿,谁都劝不起来哭到后来,她哭不出声来了,可还是哭在场的人也都跟着她哭起来打那以后,谁都知道银娇奶奶哭得好谁家再有丧事,必请银娇奶奶帮哭……银娇奶奶听来人说是请她去帮哭,一双黑褐色的手颤动不已 “我去,我去 ”她说那天,她让秋秋搀着,到小河边去,用清冽的河水,好好地洗了脸,洗了脖子,洗了胳膊,换了新衣裳,又让秋秋用梳子蘸着清水,把头发梳得顺顺溜溜的数以百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想看看老人们常提到的银娇奶奶,要领略领略她那闻名于方圆几十里的哭不认识银娇的,就互相问:“在哪儿?在哪儿?”有人用手指道:“那就是。
”银娇奶奶被人搀扶着,走向跪哭的人群前面这时,围观的人从骚动中一下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皆跟随着银娇奶奶移动着银娇奶奶不太利落地跪了下来,不是一旁有人扶了一- 4 -下,她几乎要歪倒在地上她从领口取白手帕时,也显得有点儿拖泥带水,这使从前曾目睹过她帮哭的人,觉得有点儿不得劲她照例仰起脸来,举起抓手帕的手,然后朝地上拍下,但拍得缺了点儿分量她开哭了她本想把声音一下子扯得很高的,但全不由她自己了,那声音又苍老,又平常,完全没有从前那种一下子抓住人并撕人心肺的力量了围观的人群失去了平静,开始乱动起来钻在最里边的秋秋仰起脸,瞧见了人们眼中的失望,心里不禁为银娇奶奶难过起来她多么希望银娇奶奶把声音哭响、哭大,哭得人寸肠欲断啊!然而,银娇奶奶的声音竟是那样的衰弱,那样的没有光彩!跟大人来看热闹的九宽和虾子爬在敞棚顶上,此刻已失去了耐心,用青楝树果子互相对砸着玩秋秋朝他们狠狠瞪了一眼这时死者的家人,倒哭得有声有色了几个孙媳妇,又年轻,又有力气,嗓子也好,互相比着孝心和沉痛,哭出了气势,把银娇奶奶的哭声竟然淹没了人们又勉强坚持了一会儿,便散去了哭丧结束了,银娇奶奶被人扶起后,有点儿站不稳,亏得有秋秋作她的拐棍。
秋秋觉得银娇奶奶的手很凉很凉……银娇奶奶死了棺后跟了一条很长的队伍,但几乎没有人哭秋秋紧紧地跟在银娇奶奶的棺后她也没哭,只是目光呆呆的田埂上走过九宽和虾子秋秋突然打斜里拦截过去,一下插到他俩中间,用两只手分别揪住了他俩的耳朵,把他俩一直揪到银娇奶奶的墓前,然后把他俩按跪在地上:“哭!哭!”九宽和虾子用手揉着耳朵说:“我们……我们不会哭 ”“哭!”秋秋分别踢了他们一脚他们就哭起来哭得很难听一边哭,一边互相偷偷地一笑,又偷偷地瞟一眼秋秋秋秋忽然鼻子一酸,说:“滚!”田野很静静静的田野上,轻轻地回响起一个小女孩幽远而纯净的哭声那时,慈和的暮色正笼上田野……(节选自《蓝花》 ,有删改)4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分)分)A.文章开头两段,写出了当地“帮哭”的风习和由来,这既是点题,同时又引起下文,- 5 -为读者理解后面的文字作了必要的交代B.小说第四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写出请银娇奶奶来“帮哭”的原因,介绍了她悲苦的身世,这样写就将故事的前后连成了一个整体C.银娇奶奶听说有人请她去帮哭,特意梳洗打扮,换了新衣裳,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体弱,以此证明自己还具有“帮哭”的价值。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给银娇奶奶死后凄凉的氛围中点染了一笔暖色,让人感到人间还有真情在,体现出小说哀而不伤的风格特点5 5.文中多次写到围观的人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文中多次写到围观的人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5 分)分)6 6.小说重点写了银娇奶奶的两次哭,对这两次.小说重点写了银娇奶奶的两次哭,对这两次““帮哭帮哭””有哪些不同和唯一的相同实质?请有哪些不同和唯一的相同实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6 分)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3 小题,小题,1212 分)分)材料一:材料一:12 月 3 日起,由中央电视台创建、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登陆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 ,在周日 19:30 黄金档首播《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深入挖掘节目共计 10 期,每期 90 分钟节目每集聚焦一家博物馆,每个博物馆推荐 3 件镇馆之宝,交民众甄选。
每件宝藏都拥有一位与之绑定的“国宝守护人” ,他们将与各种不同的守护者一起,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倾情讲述这些“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解读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摘编自钟菡《〈国家宝藏〉很年轻!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 , 《解放日报》2017.11.28)材料二:材料二:近日,央视的文博类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获得无数妤评,就连一向挑剔的豆瓣网友也给出了高达 9.0 的评分为什么并不罕见的文博综艺节目,能获得如此高的热度?原因只- 6 -有一个, 《国家宝藏》用了全新的方式,来讲述那些历久弥新的“老故事” 不同于以往的綜艺节目, 《国家宝藏》邀请了王凯、雷佳音等 27 位当红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 ,以“小剧场”的方式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而 9 大博物馆馆长坐镇对文物进行讲解点评,更让节目凸显了话题性和专业性在第一期节目中,王凯饰演乾隆一角,演绎了清代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瓶----各种釉彩大瓶背后的故事在剧中,穿越到清代的王羲之、黄公望以及雍正皇帝都用不同方式“吐槽”了乾隆皇帝的“农家乐”审美,但是,乾隆皇帝的一句“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又完美地回应了世人对该瓷瓶的怀疑正是这种鲜活、接地气的呈现方式,拉近了文物与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更乐于去了解文物本身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
《国家宝藏》在呈现与表达方式上的成功,对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播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摘编自陈子仪《〈国家宝藏〉热播文化遗产要讲好新故事》 , 《中国青年报》20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