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学课文中三朵“荷花”的比较阅读.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1779****392
  • 文档编号:344318474
  • 上传时间:2023-02-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50KB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学课文中三朵“荷花”的比较阅读王少辉 正如菊象征傲世, 竹象征高节, 牡丹象征富贵一样, 荷花象征着圣洁我们中学课本里也有三篇以荷为题材的散文: 宋朝周敦颐的 《爱莲说》 , 明末清初李渔的 《芙蕖》 和朱自清于1927年写的 《荷塘月色》 这三篇文章都通过描写荷的形状、 香气等方面, 对荷花极尽赞美之能事但它们在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上却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一、 文章的立意不同 周敦颐在文中称: 莲, 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 是古人对品德高尚的人的称呼作者颂扬莲花的品质,实际上是颂扬高尚的人格所谓 出淤泥而不染 , 意思是君子生活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所谓 濯清涟而不妖 , 意思是善于自我修养, 不妖艳媚世; 所谓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 言外之意是说君子胸怀宽广, 通达事理, 行为正直; 所谓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视而不可亵玩 , 是说君子的美德和声名, 尊严和威仪可以瞻仰而不可亵渎 朱自清却着笔 轻淡 , 着意于 静美 因此他写的是, 作者陶醉于这种神奇的境界, 心里浮起一缕淡淡的喜悦但这种喜悦是暂时的, 蝉声和蛙声就把它打得粉碎 热闹是它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 , 剩下的只是更加深重的苦恼和烦闷。

      于是 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苦闷是社会造成的, 从而折射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相比之下, 李渔更是匠心独具李渔的写作主张之一是求新, 他曾说: 新也者, 文章、 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 因而文章一开头就宣明: 非故效颦于茂叔 (周郭颐的字) , 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这是在写荷的万千诗文中绝无仅有的一篇此外,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自鸣清高, 乐于描绘花香, 不屑谈论食用本文却不然, 写一般文人所不写, 观赏和实用两种价值并重 二、 体裁的侧重点不同 《爱莲说》 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用了以物喻人、 托物议理的写法作者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具有坚贞的气节、 廉洁的作风的人是品德高尚的人 《荷塘月色》 表现的是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 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文章交织着一层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的情怀因而, 本文可归入抒情性散文 《芙蕖》 却是重在说明荷不管在哪个生长阶段都对人类有无私的贡献, 因而作者从荷钱到荷谢的 可目 ,荷香的 可鼻 , 莲实与藕之 可口 , 霜中败叶之 可经年裹物 , 逐一说明, 但又是侧重于 可目 , 详略得当,可归入说明性散文。

      三、 文章运用的艺术手法不同 《爱莲说》 的显著特点是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全文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 陶渊明爱菊, 世人爱牡丹, 予独爱莲 , 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 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莲, 花之君子者也 见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本文比喻也运用得很巧妙, 用菊花的抗霜, 借喻隐士的孤傲; 用牡丹的浓艳,借喻富贵人的庸俗; 用清逸的莲花, 借喻清高的君子 《荷塘月色》 描写荷花则主要采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成 亭亭的舞女的裙 , 荷花比成 一粒粒的明珠 碧天里的星星 , 而荷香就更妙了,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作者从视觉、 嗅觉、 听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荷塘的美景并且本文描写的荷塘, 是月色下的荷塘; 描写的月色, 是荷塘上的月色, 二者相映成趣, 更见风姿— 3 —此文档下载后,可根据您的需要随意编辑修改,欢迎您下载使用— 1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