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docx
27页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轻度心理异常:也可称轻微心理失调,是心理活动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 的偶发性和暂时性中度心理异常:也可称心理障碍,主要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重度心理异常:指各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包括各类精神病性心理:指与性征、性欲以及两性交往等有关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 有别于其他人的心理面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 的心理过程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心理现象的外部表现(如 言语、表情、行为等)进行系统的观察与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 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主动引起所要考察 的心理现象和行为以进行研究的方法调查法:是通过搜集被研究者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 方法测验法:是指使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量表对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进行测 量的研究方法个案法: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群体在较长时间里(几个月、几年、甚至更 长时间)连续进行调查,以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方法。
第二性征:是指由性生理发育导致个体身体形态上的性别差异性生理发育:是指性器官及其生理机能的成熟认知:是指个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存储和提取的复杂过程同化:指主体将作用于他的外界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顺应:指主体通过调节自身认知结构,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守恒观念:是指个体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 变性格:是指个体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是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人格结构中具有核心意义道德品质:即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 稳定特征或倾向,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四个方面构成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道德规范、准则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对他人和自己的行 为做出是非善恶的评价和判断道德情感:是个体评价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时产生 的内心体验,是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意志:是人们实现道德行为时作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其实质是一 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所表现出来 的对他人或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遗传:是指亲代通过基因把自己的性状传递给子代的现象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以 及他们待人处事的态度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的主观意识、主观态度和主观活动对客观世界能动的 积极作用,包括个体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在这 一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性:是生物学上的用语它通常指男女两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别,包括男女两性染色体不 同、性腺不同、激素不同、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不同等性别:是心理学上的用语它通常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差别基础上的心理差异,表现在性格、 能力、气质、感知觉、思维、记忆、情感等方面性别角色:是社会学上的用语它是社会按人们的性别不同赋予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性心理:是指与性征、性欲以及两性交往等有关心理状况和心理活动 自慰:是通过性幻想、性梦、手淫等方式来缓解体内性冲动和性紧张 的行为性幻想:是指自编、自导、自演与异性交往内容的联想 手淫:是指用手或者物体刺激自己的性器官,达到性兴奋的行为抚弄自己的生殖器官以引起性快感、 获得性满足的行 为,是个体的一种自慰行为早恋:是指18岁以下的未成年男女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感情补偿:是指青少年在学业上或情感方面受到挫折时,用早恋方式排减 受挫情绪,从异性那里获得感情补偿。
性恐惧:常见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开始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主要 是对自己身体内部和外部的急剧变化,尤其是对月经和遗精感到惊 慌恐惧,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性罪错/性失误:随着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发育,青少年性的需要开始增强, 但他们的性认识、性道德和性约束能力还不成熟,在好奇心理和外 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有些青少年会做出违反道德,甚至违反法律 的性行为性无知:是指青少年对性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子啊三 个方面:性知识的严重缺乏,性知识来源的非教育性和性观念的错误认 知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着外部行为的特质,是个体行为 的最终根源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 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 方面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 一种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个人特征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人对特定对象的较为持久的反映倾向,是性格的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性格的认知特征:是指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 格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人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 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是人在为了达到预定目的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的方式 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它促使个体对与兴趣 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积极的探索,使个体处于一种兴奋的、快 乐的积极情绪体验中理想:是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生 的追求和生命的价值良好个性:是指个体能顺利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健全的心理状态和心 理特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自尊自信、有远大的理想抱 负、独立创新、诚实正直、合群协作、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的 能力等不良个性:指的是个性发展的不良倾向,也称人格缺陷青少年在成长与发展中,较易出现的不良个性有自我为中心、 孤僻、依赖、逆反、浮躁、怯懦、敌意、反社会倾向等孤僻:是以退缩和回避为特征的不良个性依赖:是以依附性为特征的不良个性怯懦:是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不良个性反社会倾向:在心理上缺乏道德价值观念,在行为上不符合社会规范,但尚 为形成反社会人格健康的个性:1、个性的完整性,即个性的三大结构个性的动力系统、表征 系统和调控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2、个性能与变化着的环境相适 应。
责任:是指一个人份内应该做的事,责任感即责任意识或负责精神 自我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在遵守道德、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生存和 发展抱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等方面的情感上的评价自信:是个体对自己能力作出充分评估的一种自我体验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活动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 和觉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还包 括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独立感:是指个体摆脱他人监督、支配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自尊心: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 和体验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有两个典型的特点:思维的片面性:是指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有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倾向我向思维:是指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皮亚 杰将这一思维称为自我中心艾尔肯指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有两个特点:幻想观众:是指青少年认为自己是别人瞩目的焦点,是舞台上的主角,其 他人都是观众个人不死:是指青少年认为自己是异常独特,而且永生不死的视角转换/换位思考: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识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 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 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全面 的观点或结论。
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 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自卑:是由于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消极评价,以及 由此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我轻视的情感体验不合理的认知具体表现: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 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糟糕透顶: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指的是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发生了,便认为这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和不幸的自负:是由于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过高评价,以及 由此产生的过度自我接受态度,是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一种情感 体验悦纳自我:是指对现实的持认同、肯定的态度情绪的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外部表现:面部表情:是指由面部肌肉和腺体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姿态表情:是指人在情绪状态下身体各部分的表情动作,可分为身体表情 和手势两种语调表情:是指在情绪状态下个体语言的声调、节奏和速度等方面的变化 情绪包括快感度、激动度、紧张度和强度 快感度:是指情绪体验在愉快-不愉快 两极端之间程度上的差异,快感 度与需要是否达到满足有关。
激动度:是指情绪体验在激动-平静两极端之间变化紧张度:是指情绪在紧张-轻松两极端之间变化强度:是指情绪体验可以在强度的两极端强-弱 之间有不同等级的变 化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心境:是一种比较轻微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短时的情绪状态应激:是由于出乎意料的紧张情绪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动力定型:巴甫洛夫认为,由于外界刺激物按一定顺序作用于人,就会在大 脑皮层中按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反应综合征: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一种综合性行为反应,每种情绪都包括 生理、行为和认知三种成分,这三种成分在每种特定的情绪中各自 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且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全身适应综合征:塞利认为应激是各种各样的紧张刺激(如寒冷、外伤、中毒等) 所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即外界刺激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 人的反应却是固定不变的),这种非特异性反应构成一种综合系统并分为三个阶段:惊觉阶段、阻抗阶段、衰竭阶段焦虑:是个体面临或预期即将到来的威胁而又对此无能为力、不能应 付时出现的紧张痛苦反应,是个体处于失助状态之中而又不能采取 有效行为去对付威胁使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抑郁:是指个体在较长时期内感到无精打采、闷闷不乐、异常沮丧的 一种不良情绪体验。
恐惧:是指个体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事物、人际交往或处境等产 生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嫉妒:是一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不服气、不愉快、自 惭、怨恨的情绪体验情绪调节:个体管理或改变自己的情绪状态以及他人情绪的过程,是通过 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行为表现等方 面发生一定变化的过程唤醒水平的调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唤醒水平的调节简便易行的情绪调节方法:注意转移调节法、活动调节法、音乐调节法、表象调节法、暗 示调节法 注意转移调节法:不良情绪发生时,要有意识地让自己把 注意力从应激事件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活动调节。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