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知识点讲解+专项练习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考前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模拟卷(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35页高二上学期期中复习----论述类文本知识点讲解+专项练习一、 知识点汇总考点讲解(一)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能够蕴含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通常指:①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②体现作者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③重点代词的指代内容;④有深层含义的词语;⑤有具体语境义的词语;⑥内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其深层内涵、隐含义和语境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是指对语段、意义层次、篇章结构等的内容或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句子主要包括:①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主旨(文眼)、概括段意的句子②从结构上说,指能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句子,能承前启后的过渡句③从表达方式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④从修辞上说,指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子⑤从位置上说,指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子,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子二)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必考点做选择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一般来说不是很难但是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定义】定义“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文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文,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文 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指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文章2)自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化学、文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文章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口从所考查的文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近两年,高考论述类文本 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文艺学等,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具有严谨的特点经过改造加工的文本,具备了论述类文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立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小,“五脏俱全”,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做一篇完整论述文的缩影所选文本的论点很鲜明,一般是在文本的首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文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论证方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比论证等。
从文本内容来看,新考纲中新增的“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已经有所体现阅读论述类文本无法绕开这三要素,但在高考中如何对其考查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其实,新考纲将其能力层级界定为“分析”,意在要求学生明了文本的论点,并分析其合理性;理解并分析文本为证明其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文本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运用论据来证明其论点的这种考查要求回归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本质,可以让考生更好地循着文本特征阅读,考查方式和命题方式也趋于科学和合理常见命题陷阱】① 范围不清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② 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③ 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④ 条件错误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⑤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⑥ 遗漏信息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⑦ 无中生有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⑧ 指代不明就是指代词的指代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⑨ 逻辑错误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⑩ 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二、常见解答技巧(1)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2)比对关系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3)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4)读中比对答题步骤有三:读、找、比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③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解题步骤顺口溜咬住原文不放松,答案就在文章中先读全文做标记,依据特点通大意;再读题干明方向,落实原文对应句;最后巧比看差异,得出答案较容易三、专项练习(2022·陕西师大附中高二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通过丝路进行的中外经济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朝贡贸易、官方贸易与民间商业贸易。
中世纪的东西方朝贡贸易以物品交换为形式,以政治关系为实质需要说明的是,与中国建立这种贸易关系的国家,如大食、罗马、天竺、安息等,因为这种贸易利润丰厚,纷纷遣使来华,中国史籍将这些使者统统视为贡使,甚至有外国商队冒充该国使团到中国朝贡贸易自西汉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朝贡贸易千百年来连绵不绝此外,中国使团出使诸国时,也会携带大量财物作为馈赠礼品,返国时又会带回诸国进献的礼物,这同样也是一种交换关系朝贡贸易中,不论是朝贡者,还是中国使者的回访,自然都与中国的国都紧密联系唐以前很长一个时期内,长安都是中国的都城,所以外来贡使到长安才能完成使命;而各王朝派往西域的使团也从长安奉命出发官方贸易也与长安有着直接关系,或在长安进行,或在长安决策官方贸易可分为大额贸易与小额交易后者主要指双方使团携带的货物,其中外来使团带到长安的货物,要向中国有关部门报告品种和数量,经过批准后方可在长安进行交易中方使团所带货物也在长安筹集,并从长安始发至于大额贸易或在长安进行,或在边境地区进行,但都在朝廷主导下开展丝绸之路上的民间贸易更是繁荣,就其人数和贸易额而言,都大大超过了官方贸易西汉时,长安是商业最繁荣的都市,同时也是外来商人最多的城市,加上全国赋税收入的大部分集中于长安,遂使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以满足中外经济交流需要。
各地商贾云集,运到长安的商品更是不可胜数,从而使长安有条件成为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业都市与这一时期的国际性商业大都市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长安更是充当关键性角色长安在中国文化的输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唐时期的长安是全国文化中心,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人才大多集中在长安地区,加之教育事业发达,图籍丰富,制度先进,具有对外输出文化的优越条件中国文化的外传大体上有三种主要途径:各国各族使团来华,在加强双方政治、经贸关系的同时,将中国先进的制度以及文学、绘画、乐舞、科学、生产技术等带回去;各国各族派到长安的质子、留学生、留学僧、传教士,在学习了中国先进文化后,纷纷将其带回本国;中国派出的使团和商人、僧侣等,在中外文化的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长安是接受外来文化最多的城市,各具特色的外来文明在此与中华文明交汇、融合,从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经由西域沿丝绸之路东传的文化通过朝贡、宗教、商业以及民间市井生活方式传播融合,成为长安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所谓胡风胡韵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长安发展成为多种文明交融的中心,成为当时中国最为时尚的国际大都市通过丝绸之路,来自西域的文化传播到长安后经消化吸收,形成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不仅向国内其他地区传播,还通过长安继续向东亚各国传播。
摘编自杜文玉《长安在维护丝路畅通与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世纪中西方朝贡贸易的形式,是西方国家单向遣使来华进行物品交换B.官方贸易还表现为中国使团携带礼品出使,返回时带回诸国的进献礼物C.中世纪中西方无论进行大额贸易还是小额贸易,都与长安有着直接关系D.西汉时长安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商业都市,民间贸易繁荣超过其他朝代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概括中外经济交流有朝贡贸易等三种形式,有引出下文的作用B.文章论述长安在中外贸易中具有突出地位时,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C.文章从输出与接受两角度,对比论述长安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D.文章着眼于经济文化交流,阐明长安在维护丝路畅通与繁荣方面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贡贸易以物品交换为形式、以政治关系为实质,这种贸易深受西方国家欢迎B.中西官方贸易虽在中方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