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理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及对高考复习的启示.doc
4页2002年全国理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及对高考复习的启示王殿祥(618000 四川.德阳)一、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考试的特点: 基本情况:1.1 试题结构分析理科综合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单项选择题,有20小题共120分;卷Ⅱ为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共180分;两部分比例为2:3,卷Ⅱ所占比例较去年有所提高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分布如下表,比例大体为2:2:1,与课程计划的总课时数的比例基本相符,与今年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相吻合学科物理化学生物题号15、16、17、18、19、20、2627、29(Ⅰ)、306、7、8、9、10、11、1213、14、23、24、25、28(Ⅰ)、29(Ⅱ)1、2、3、4、5、21、22、28(Ⅱ)分值1201201201.2 考试目标分析试题对考纲中规定的命题指导思想有较好的体现,即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对中学理、化、生三个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试题的背景直接来源于教材,充分考查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试题着重考查了四个方面的能力:⑴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⑵设计和完善简单实验的能力;⑶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资料的能力(考查渗透在其它方面的能力之中;⑷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列表如下:学科对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设计和完善简单实验的能力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题号2、5、6、8、11、13、15、23、2521、28、291、3、4、7、9、10、12、14、16、17、18、19、20、22、24、26、27、28(Ⅱ)、30分值6660174第一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第二类试题设计较为新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测试学生在一个科学问题的研究情景中,能否给出恰当的实验方案,主要指向科学研究能力的测量;第三类试题比例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增加1.3 四川省阅卷场抽样情况:1.3.1 卷Ⅰ和卷Ⅱ得分情况统计:试卷满分平均分得分率最高分最底分卷Ⅰ12090.780.76120(7615人)0卷Ⅱ18077.860.43173(抽样)1总分300168.640.561.3.2 卷Ⅱ各学科得分情况统计试卷满分平均分得分率最高分最底分生物3018.920.63301化学6636.470.55660物理8422.470.278401.3.3 卷Ⅱ抽样统计(样本1095份)题号给分平均分得分率学科21157.820.52生物2297.070.79生物23125.300.44化学24146.610.47化学25124.880.41化学26208.430.42物理27206.860.34物理28(Ⅰ)85.800.73化学28(Ⅱ)64.020.67生物29(Ⅰ)175.620.33物理29(Ⅱ)2013.880.69化学30271.550.062001年与2002年得分情况对比分析统计2001年理科综合2002年理科综合卷Ⅰ满分144120卷Ⅰ平均分92.4490.78卷Ⅰ得分率0.640.76卷Ⅱ满分156180卷Ⅱ平均分73.7777.86卷Ⅱ得分率0.470.43卷Ⅱ生物试题满分4530卷Ⅱ生物试题平均分(得分率)24.96(0.56)18.92(0.63)卷Ⅱ化学试题满分4966卷Ⅱ化学试题平均分(得分率)25.7(0.52)36.47(0.55)卷Ⅱ物理试题满分6284卷Ⅱ物理试题平均分(得分率)23.11(0.37)22.47(0.27)试卷(卷Ⅰ+卷Ⅱ)平均分和得分率166.21(0.55)168.64(0.56)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2002年理科综合试题有以下特点:①试题结构有较大变化,卷Ⅰ和卷Ⅱ的分值分别为40%和60%;②卷Ⅰ难度有所降低,卷Ⅱ难度有所增加,因此今年和去年的平均分及得分率比较接近;③题量有所增加,但学科比例基本没有变化;④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试题几乎没有。
2、试卷特点2.1 试卷体现的思想与考试说明基本一致以能力立意为主,依据《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学科内容强调学科知识中基本的、核心的,可以再生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2 着重突出了对应用能力的考查卷Ⅱ中21、22、23、25、26、27、29、30题,来源于教材,但融和得较好,使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有利于学生调控心理和发挥水平2.3 实验能力的考查,既注重基本知识,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21、28、29设问方式新颖,而28、29(Ⅱ)题,既考查实验原理有灵活地考查了 学生的操作能力,成为本套试题的一大亮点2.4 化学科的计算题较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注重理科基本思维能力的考查2.5 文字表述明显减少,有利于学生思考2.6 跨学科的综合试题仍在探索中基本上仍然是非常少的拼盘式的学科知识组合,如29、29题试题的排列按分学科逐渐过度到学科交叉、综合,这是不是意味着真正的跨学科综合试题正在逐渐向我们走来?3、学生答卷中存在的问题3.1 文字表达能力差:如,在21、28、29(Ⅱ)题中,许多学生不能正确使用科学术语和选用恰当的方式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3.2 实验能力表现仍然欠佳:不能正确理解实验原理,不清楚实验目的,不知道如何操作等3.3 计算过程的书写欠规范3.4 课本知识不过关,这是题海战术的不良影响3.5 阅读理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审题能力要加强二、教育部专家日前透露2003年高考命题的七大趋势1、、在命题设置上,尊重中学教学大纲 2、在试题设计上,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会增加应用型试题和能力型试题 3、试题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当前我国和世界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变化数学应用试题的信息来源一定要真实可靠 4、试题以单学科知识和能力为主导,增加综合测试能力,向跨学科能力过渡 5、高考试卷要适度缩短,给考生思考的时间 6、在试题的布局上,要有利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7、随着高考人数的增加,试题难度会适度降低,但是,仍会保持高考的选拔功能三、给我们的启示和高考复习的建议:教育观念的转变或调整我个人认为,“3+X”考试模式是我国开展广泛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开端和一个步骤,其根本目的和所倡导的教育教学方向是“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让我们的学生——未来的人才,更富有创新精神、批判精神,更富有思维的活力,有更强的生存能力,有更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论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思考”,都应该注意“3+X”背后所预示的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我们教师应该把“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放在教学任务的首位;做好三个转变:将设计“如何教”转变到引导学生“如何学”;引导学生将“面对结论的学习”转变到“面对过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将“知识的学习”转变到“思想、思维方法的学习”注重各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夯实2.1 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重视知识结构的系统化构建2.2 重视表达能力的培养(书写习惯尤其重要),重视思维习惯和创造意识的培养2.3 重视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2.4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均应该树立各科打“综合仗”的思想建议学校分管领导和年级主任及班主任,做好课时、考试频度、阅卷、习题量等协调工作;综合科目教师更应该加强交流,应该注重让学生“获取总分极大值”的过程设计和实际操做;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应考能力的训练比如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如下问题: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特别是答题卡的填涂)问题、做各科试题和各类试题的时间分配问题、做试卷的顺序问题,等等尽可能引导他们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应试模式。
比如,四川省什邡中学就曾经在一次理科综合的诊断性考试中,做了“按序”解答和“随意”解答的对比实验:随机分配了两组学生,一组被要求“按序”解答试卷题目,另一组则被允许根据对题目难易程度等因素的理解和自己的判断,“随意”解答结果“随意”解答的那组学生的平均分高出另一组5分这个事实提醒我们,应该探索一些适合我们当前学生的宝贵的“东西”4、教师应该与学生们充分进行真诚的、科学的、经常性的交流真诚的、科学的、经常性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情绪的稳定、心态的调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想这就是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吧,或者说是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引导吧文中统计数据系引用德阳市教科所的“2002年高考理科综合学科试卷和学生答卷分析”一文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