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pdf
50页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消息的要素和消息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2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批注方式来把握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并在交流互助中深化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 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第 1 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 重点 )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难点 )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9 年 4 月 21 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提问 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提问2:参看课文批注,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比较完整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如果你要把这一消息具体地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么说?你的告知的方式和消息的哪些部分相对应?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 ;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提问 3: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提问 4: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问 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抽生朗读,大家评议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提问 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 ?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 ?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提问 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学生激情朗读课文三、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英勇善战 ( 标题 ) 主体时间: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进军迅速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事件:渡过长江第 2 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 重点 )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 学生回答广播、 网络、 电视、 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 ) 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提问 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 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提问 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 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起至 4 月 22 日 22 时地点:西起九江( 不含 ) ,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 ?二十日夜起 ?至课文最后第一层 ( 从?二十日夜起 ?至?已渡过三十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 人数第二层 ( 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 ?至?不起丝毫作用 ?):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 ( 从?汤恩伯认为 ?至课文最后) :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提问 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提问 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 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 ?正向南扩展中 ?,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 ?,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提问 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 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用?到达?则太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时限明确, 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 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 ?,时间比 ?现在?更为确切用 ?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 ?剩下的 ?更为准确得体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明确:用 ?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 ?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 ?,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提问 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生甲: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生乙:?百万大军 ?一千余华里 ?气势豪迈,排山倒海; ? 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与敌军的 ?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三、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路军 首战告捷叙( 略) 衔接紧密西路军所向披靡叙议结合( 详) 过渡自然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叙( 详) 结构严谨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2.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教学反思可取之处课堂中,落实了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明确了?六要素 ?和新闻结构,强化了对导语的解析及新闻的语言品味,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合作、探究不足之处对于新闻这种文体,学生刚刚接触,特别是对新闻的结构特点,大多数学生不容易把握而第 1 课时的节奏过快,不利于学生的理解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学习目标1把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2了解伦琴等人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的胸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5 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 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问 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明确:时间: 1901 年 12 月 10 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提问 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 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明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提问 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明确: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提问 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提问 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明确: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好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示例: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至今医院里的透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提问 6: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板书设计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得主领域成就教学反思可取之处重视 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足之处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3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2把握吕伟表演 ?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