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拳经》解读(一)】-陈氏大极拳拳品解读一端严.docx
8页《拳经》解读(一)】 陈氏大极拳拳品解读一端严【《拳经》解读(一)】 陈氏大极拳拳品解读一端严 编者按:文字比较艰深的古拳谱,由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加之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原因,若无注解参看,一般人根本就无法读懂李紫剑先生注释的古拳谱释文优美,语言朴素,简单明了,平易可通,对照原文,读来极易理解,能使难读的古拳谱发挥了应有的效用,李先生的贡献着实不小 引言 《拳经》是古传武术经典之作,其成文年代,大约在元明之季,唐至元初,少林寺僧以冷兵知名,拳似为末技元代雪庭禅师审时度势,开少林僧拳脚之先河;福居禅师响应,汇十六家名拳于一炉,而奠少林寺禅武祖庭之基石《拳经》之作,应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在此之前,少林寺已有冷兵经典和功法经典《易筋经》镇寺少林寺的冷兵绝技和《易筋经》秘传至少可以追溯至唐代,著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和药王孙思藐的《千金方》,足以证明这个事实十三棍僧救唐王史书明载,世人皆知,《易筋经》在《千金方》中神光乍现,请参阅拙作《易筋经》钩沉 少林寺《拳经》外传,至少有两支。
一支由无名氏传戚继光,戚氏据此为蓝本,而有《拳经捷要》诸篇目问世一支由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民间武师陈松泉;陈松泉传张横秋;张横秋传胡道生良轮;胡道生传良轮――良轮集思广益,形诸文图,而有嫡传《拳经》――《张氏短打拳》面世,此系《拳经》嫡系真传 此嫡系真传版本亦即全本,流布极狭,世所罕见流而甚广而大为人知者,是为清代民间武术家曹焕斗先生注释的张横秋遗世的《拳经》 曹先生并非张横秋嫡系传人,他是皓首穷经、格物致知的其先,曹先生的一个本家祖父,曾在山西壶关县做官,其时,张横秋先生曾为其贴身侍从当他告老还乡时,随行之物中便有一本张横秋先生所撰之《拳经》 曹氏家族当年在当地是个小家族,时常担心受人欺负,所以曹家的长子从小就开始习武,他的父亲还多次专门为他聘请武术教师曹先生从十三岁开始,白天到私塾念书,晚上回家就跟在兄长后边练拳――他读书的兴趣不知有多大,习武的兴趣倒是越来越高也真应了吉人天相的那句古话,十八岁那一年,曹先生竟在藏书中或许是故纸堆中意外地发现了那本张横秋先生所撰的《拳经》,这本书从此就决定了他的命运 他的长兄显然未把《拳经》放在眼里,因此《拳经》就成了曹焕斗先生的囊中之宝。
曹先生把它藏在学馆之中,朝夕研读,专心致志,以至荒废了学业,乃至于在以后的十年里一二再三地参加科举考试,连个秀才名分都没混上眼看仕途无望,曹先生干脆扬长避短,专心地吃起了武术这碗饭 从《拳经》注释的文笔上看,曹先生的文彩着实不敢令人恭维;但就武术天资及造诣而言,曹先生却堪称一代天才――他不仅苦思心悟自学成才,而且“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绩可见他既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才实学 但是平心而论曹先生所读《拳经》,仅得全本差半,可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翻版同时曹先生是韦编三绝自学成才,既未蒙张横秋亲授,又未得张氏传人再传――他只能算张氏的私淑弟子 曹注《拳经》已知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上有张横秋先生自作的《拳经》序,一个则没有 良本《拳经》与曹本《拳经》相比,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尽管多数关键内容两个版本基本相同,但良本上众多的内容是曹本所没有的;而曹本上也有相当多的内容出乎良本之外,而这些内容,电确有其独到之处不可言弃正因为如此,所以本解读才拟将二个版本兼收并蓄,一并研究 在良本《拳经》上,有一篇文章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拳说小略》篇这篇文章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它大名鼎鼎、世人皆知,而世人皆知的原因,则是因为它在明代良将戚继光先生的大作《纪效新书》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纪效新书》上,该篇赫然名日《拳经捷要》篇! 《拳经捷要》者,《拳经》节要也!通过类此不难看出,《拳经捷要》篇极可能是摘自(节选)古本《拳经》,而非戚氏亲作 说《捷要》篇选自古《拳经》,我还有一个证据,这个证据就在《捷要》篇中前边我已经说过,《拳经》是在雪庭禅师和福居禅师召集天下英雄聚会,集十六名拳于少林之后“观万剑而后识器”的经验之作,是十六家拳法精华的总结而《拳说小略》中无疑是对十六家拳法的评价和总结 ――这十六家拳法,便是文中的:太祖、六步、猴拳、迷拳、四门、梅花、温家、合锁、探马、八闪番(翻)、踢(踢、弹)腿、吕红、绵张、李家腿、鹰爪拿、千跌张、张氏打 《拳说小略》是对十六家名拳的总识与综评,其作者只能是对十六家名拳有深刻认识的人众所周知,集结十六家名拳的是雪庭、福居二人,所以依据常识,《拳说小略》只能出自二人之手 由此而引申,《拳经捷要》篇推出的三十二式,恐亦非戚氏亲撰成氏未亲炙十六家名拳,他因此不可能从十六家名拳中每家选出“善之善者”二式,编排成三十二式 编排者当另有其人,而这个人只能是对十六家名拳深有研究的人由此而观,戚先生只能是《拳经》的承传之人。
由此而论,三部《拳经》尽管形式不一内容各异,但同出一源是无可置疑的《拳经》的原始版本,我们已经看不到了,为了探知《拳经》的原貌,我们只有汇总三部拳经的内容一并观之,所见才有可能进一步接近事实 但是无论是广为人知的《拳经捷要》也罢,还是流布较广的曹本《拳经》也罢,更不用说罕为人知的良本《拳经》了――截至目前,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武林摆设、武林藏品,而没有一部能正常发挥其工具书的作用 这是为什么?很简单,《拳经》写作所用的语言,是元明时代的语言;《拳经》注释所用的语言,是元明时代的语言;现代人看来如同天书咒语,无法明白它们讲的都是些啥东西,连意思都弄不明白,体认修证更从何谈起? 体认修证从明白经文开始,而明白经文则必须先把古文译成现代白话文,把经文的抽象介绍变成形象说明,只有这样,《拳经》典籍才会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翻译《拳经》的难度太大了古往今来想破译它的人不在少数,但至今尚无一本《拳经》通译本便是众人知难而退的证明即便是以攻关闻名的本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对《拳经》的译读也是拿起放下、放下拿起,折腾了二十余年,也没能拿出令自己满意的译作。
20XX年春天,一位学生高价购得良本《拳经》,供我研究,通览之后,眼界大开,不复山穷水尽,顿觉柳新花明,于是旧兴复发,再萌解读《拳经》之心 前所识与后所述,皆个人偏见、一家之言倘得人行家法眼,不污读者尊目,则本人幸甚!其错讹不当处,自视不达,还请高明斧正! 《拳经曹本源文》洼张孔昭先生拳经序 拳法者,卫身御侮之善术也,其原始于少林吾邑张孔昭先生曾遇异人传授,其术独臻神妙其时从学者甚众,而得其真传者,惟程子景陶、胡子我弘、张子仲略三人而已嗣后支分派衍,渐失其真:间有能者崛起,名震一时,大都皆筋努骨突,任气用力,而于先生运用之法,变化从心之妙,概未之闻也 盖先生拳法,藏神在眉尖一线,运气在腰囊一条,发如美人之采花,收如文士之藏笔诸葛君之纶中羽扇,羊叔子之缓带轻裘,差可仿佛,夫岂有圭角可寻哉? 余兄弟四人,余行列第三伯兄衍者,字�玉,处凌弱暴寡之乡,常恐受侮,甚好武艺,家严不之禁,更为博请高明教之时余年十三,从塾师读书,每白馆归,随之练习年十八,得孔昭先生从余族高伯祖在壶关县任中所撰之《拳经》,藏之馆巾,如获异宝,日夕研求。
至练打十则之法,志一神凝,苦心思索,忽梦有二老人余指授,自后数梦之,渐觉身益软、手益活,心语练气之妙及年二十八,因屡应童试不售,遂出门求进取,数次皆因病困而归此后乃专心习艺后漫游江淮、两浙、荆楚问,阅人甚多,所遇劲敌不能悉数,幸无败衄 而今退隐于家,追思既往,尚觉暴气未除,深自韬晦,因诸同志欲广其传,不容自秘,爱就平日所得,将《拳经》详为解释,并图各像式,及以虚待实之法,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练习,然用法之妙,全凭内力,非言语能尽,必如病偻丈人之承蜩,如养由基之射虱,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始有得心应手之能,更无筋努骨突之弊 予以上追孔昭先生之真传其庶几乎?不揣固陋,谨序其端,时乾隆四十九年,岁在甲辰,阳月中浣之吉,曹焕斗在东识 冷僻字词简释 卫身御侮――卫、保卫、防护、保护身、身体、涵生命之义御,抗击、抵制、防范侮,欺侮、侮辱,泛指对身体及精神的侵害和伤害整个意思足保护身心不受非法行为伤害 善术――善,好术,方法善术,即好方法 吾邑――吾,我;邑,县吾邑,即我县 程子景陶――子,先生,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程子景陶,即程先生景陶,即现在所谓的程景陶先生胡子张子可类推 嗣后――嗣,后代,子孙此处特指徒子徒孙,后,后来整个意思是后来徒子徒孙…… 支分派衍――支分,即分支,如树干之生多枝,如江河上溯之众多支流派,派别,相对独立的体系衍,繁衍,产生,发生,多发支分派衍,即分支越来越多自立门派的越来越多 间有能者崛起――间,间断,不连贯,引申为偶然间有,即偶然有能者,有本事的人崛起,突出,引申为表出众能者崛起,即本事大的人出现 筋努骨突――筋,肌肉;努,用力,紧张;骨突,花苞的俗称,即花骨朵,此处用以形容肌肉发达饱满的样子,并非是骨节突出的意思筋努骨突即一身疙瘩肉 任气用力――任,放任,由着;气,气性,使性子,秉性,脾气任气用力,即由着性子拼气力 未之用――未,没有,闻,听未之闻,没有听说过 诸葛君――即诸葛亮,汉军事家艺术形象见“三国演义” 纶巾羽扇――诸葛亮的标志性打扮,因苏东坡《赤壁怀古》词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名句而深入人心引申为大敌当前举止从容无异于常的大家风范 羊叔子――即羊祜,晋襄阳郡都督其于军中,常着轻裘,系宽带,不披铠甲,一幅休闲打扮。
为将而无刀兵气,德行宽厚,有不战而服人之誉是故轻裘宽带,引申为儒将风度,并含不战而屈人之意 圭角――圭,上圆下方的玉器角,棱角,不圆滑的地方,圭角,泛指玉器琢磨来到家的地方引申为不足之外,破绽 岂有圭角之可寻哉?――岂,难道,哪里;寻,找出,发现句意为“哪里有丝毫的不完美之处而有碍观瞻呢?” 伯兄一―长兄,俗称大哥 家严――家父,即近人称谓“我老爸 博请高明――博,多请,聘请高明,高手名家博请高明,即多方聘请高手名家 余族高伯袒――余,我;族,家族,本家;高伯祖,祖父余族高伯祖,我本家的爷爷 屡应童试不售――屡,多次;应,参加;童试,秀才资格考试;不售,未考中 败衄――衄,鼻子流血败衄,被打破鼻子,被打得鼻青脸肿,引申为丢人现眼 韬晦――隐藏、隐蔽,含有自我克制的意思 爱――于是 病偻丈人之承蜩――蜩,蝉,即知了承蜩,捉知了,捕蝉病偻丈人,驼背老人病偻丈人承蜩,是一个典故,说古时有一个驼背老人善于捕蝉,手到擒来百不失一引申为得心应手 养由基之射虱――虱、虱子,一种长约03厘米的小虫子。
射虱,用弓箭射虱子由基射虱,是一个典故,说是养由基学射,先学视,悬虱而凝视之,三年视其虱大如车轮,而后引弓搭箭,百发百中,皆贯虱心引申为功深艺精 庶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