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二)内容理解(教师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期末考前精讲精练.docx
11页课 题文言文(二)内容理解教学目标1.能理解文本主要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 3.理解文本的主旨 授课内容概要※知识精讲(一)常考题型注意“具体体现”类问题;原因类,“根本原因类”问题;“写作手法类”问题;具体情节的分析与概括题;道理启示类等二)内容理解答题技巧答题步骤: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1)先抓住标题:一般讲,如果是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2)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4.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5.解题方法: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方法二: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方法三: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6.答题注意事项(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局部理解命题主要围绕原因、结果、表现,一般是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注意不要多答也不要少答※例题解析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②,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注释:①狙(jū)公:养猴子老头狙:猕猴②芧(xù):橡树的果实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懂得那个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吗?”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这样足够吗?”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6. 解释下列加点字1)将限其食( ) (2)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7. 翻译文中划线句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8. 下列选项中不是成语“朝三暮四”近义词的一项是( )A. 反复无常 B. 变化多端 C. 墨守成规 D. 出尔反尔9. 故事中“众狙”可笑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6. (1). 食物(口粮) (2). 多(众多) 7. 我给你们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吗? 8. C 9. 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意对即可)【解析】【6题详解】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食”是多义词, ①吃②食物③同“饲”, 喂养;“众”是“众多,多”的意思7题详解】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与(动词,给)、若(你)、足(够用,足够)”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8题详解】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成语“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A.反复无常: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B.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C.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D.出尔反尔: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据此可知,答案为C9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朝三暮四》这个故事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然而猴子们却因此而喜怒其可笑在于“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只是被表象所迷惑”据此理解概括作答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巩固练习(一)阅读下文,完成习题(7分)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 老父:老人 1.鲁:鲁国2.执:手拿着3.老父:老人4.圣人:才智高超的人5.亦:也6.俄:一会儿,不久7.但:只是;不过8.计无所出:办法没有(可以想)得出来(的)计:方法,计策9.遂:于是;就10.初:最初,刚开始11.以锯:用锯子12.依:按照13.中截:从中间断开14.何不以锯中截之:为什么不用锯子把杆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何:为什么15.…者:……(样)的人16.世之愚,莫之及也: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17.依而截之:省略句,应为“依之而截之”18.至:来到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要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过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只是(我)见到的事情多罢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1)不可入 ( )(2)俄有老父至 ( ) 2.翻译句子(3分)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 3.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 答案】1.(1)进入(2)到2.鲁国有一个拿着长竿要进城门的人,刚开始竖着拿它3.不能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受教也要懂得思考入:进入(跳入)(注入)(插入)(映入)(在国内) (二)阅读下文,完成习题(6分)杀驼破瓮①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②得不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③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注释】①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②既:已经③用:采纳从前有一个人,先前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主人因此很担忧,却无计可施这时一位老人来到那人跟前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蠢人,被后人所耻笑1.对“既得不出,其人以为忧”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那个人已经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了,就为此事发愁B.骆驼的头既然不能出来,那个人就认为是忧愁C.骆驼的头已经出不来了,那个人就为此事发愁D.那个人既然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就很发愁2.文中写养驼人是“痴人”,他的“痴”具体体现在“ ”2分)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2分)【答案】1.C2. 既杀驼,而复破瓮 3.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主见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5、16题4分)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①。
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②,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③以玉为宝;若以与我④,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注释:①献诸子罕:即“献之于子罕”,意为向子罕献上玉 ②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 ③尔:你 ④若以与我:如果把它给我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献上这块玉以求免死 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箱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15.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故敢献之 皆丧宝也 16. 你认为子罕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案】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5.(1)故:所以;(2)丧:失去。
各1分)16. 子罕拒绝接受宝玉,并且晓之以理,表现了子罕洁身自好,不慕钱财的品质2分,没有结合文本内容扣一分 故:①原因,缘故 ②所以,因此 ③故意,特意 ④原来的,先前的,旧的(四)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一箧磨穴砚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曰:“吾有一箧①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因其封题②不甚密,乃启③而视之,皆磨穴之砚④也,数十枚,方知师夙⑤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注释]①箧(qiè):指竹箱子②封题:封条及封条上写的字③启:打开④砚:也称“砚台”中国传统文房用具,始于汉代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⑤夙:早古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