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说课稿+优质教案.doc
7页16 表里的生物说课稿一、说教材《表里的生物》是统编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文叙述了“我”小时候因为坚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物这一观点,因此笃信父亲的表里有一只活的蝎子的事,表现出童年的“我”善于思考,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的事这篇课文先阐述观点,再列举事例,紧扣单元主题: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本课思路清晰,心理刻画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很好的启发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9个字,正确读写“机器、钟楼”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三、说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重点)2.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难点)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1.默读法 本课语句优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细读品味,整体采用默读方式,以便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我”的种种情绪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的语言优美简单,记叙的事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刻画细致,学生不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侧重带领学生在整体上体会列举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以及作者是怎么将这件事写清楚的。
带领学生分析“我”的心理活动和思维逻辑,感受“写清楚、写具体”的方法和好处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让课堂更生动[说学法]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课内主要是默读,划出印象深刻的句段,学习生字和课文内容,结合课后习题,进行适当练习,从而掌握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家见过钟表吗?(课件展示钟表图片),有谁知道钟表里面有什么吗?有一个小朋友却认为表里有一个生物,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打开课文,看看谁能最先知道原因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3.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重点交流的几个字:脆,蟋,蟀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
2.思考“我”为什么会有“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个观点,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 (通过观察周边的生活环境,“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3.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4.这篇课文除了“我”以外还有哪些人物?找出关于描写人物的句子,说说课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刻画人物 (四)深入学习,感悟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个性 1.学生轮流发言,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教师相机补充纠正2.课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对话描写、心理描写) 3.引导学生思考朗读,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说说自己的理解 4.指名朗读,将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点评 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强烈的好奇感 ②“我吓了一跳,蝎子……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弄清缘由后的满足感 ③“我想,大半因为……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富有童真童趣的想法 5.分角色朗读五)总结拓展 1.通过学习,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不把事情弄清楚决不罢休,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2.拓展: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类似经历 (六)课文小结 课文写了“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六、说板书设计 16 表里的生物 好奇 我——————→父亲的表(好奇心强、善于观察思考、富有探究精神)16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会写17个词语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语文要素】[教学重难点]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脆、拦”等8个生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7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联系课文标题,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重点)一、诗歌导入,激趣读文1.出示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的观点2.启发思考: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相机板书:有好奇心爱思考)3.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冯至,我们今天要学的《表里的生物》就是他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板书课文标题,学生齐读课文标题和作者)4.过渡:我们刚才通过诗歌对作者的童年作出的推测准确吗?让我们走进课文来看一看二、联系课题,理清文意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预设:“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是谁的表?表里怎么会有生物?2.初读课文,联系标题,理清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回顾疑问,交流答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探究了什么问题”“我是怎么探究的”,尝试联系这些答案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圈画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①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预设:这些词有“小时候、一天、许多天、此后、后来”②启发思考:随着时间的变化,“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圈画出关键词预设:好奇——痛苦——高兴——愉快3)引导概括:结合这一系列的变化,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自主识字,组内交流1)组内成员一人一个自然段轮流读课文,相互纠正,把字音读准2)读生字并组词,交流易错字的书写要点3)小组展示汇报,教师相机明确字音字形①字音方面:注意读准拟声词“嘀嗒”②字形方面:注意“蟋蟀”的书写,特别是“蟀”右边“率”的书写,笔顺要正确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简单总结“我”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小结:看来我们的推测很准确啊,冯至小时候真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大家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第2课时◆课时目标能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难点)一、品读文句,交流感受1.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过渡:上节课大家读冯至的《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时就猜测到作者是一个有好奇心、爱思考的孩子,读过课文后就更坚信了自己的猜测大家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的?我们来交流一下预设1:从“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不许小孩子动”这些句子里可以看出“我”特别喜欢思考预设2:从“蝎子是多么丑恶……一个活的生物”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我”特别爱问问题3.提问:大家找到的这些句子都是对“我”哪方面的描写?4.追问:连起来读一读这些心理描写的句子,除了能感受到“我”爱思考,还有什么发现?预设1:“我”每次思考都会经过推理和论证,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预设2:“我”是结合生活实际来思考的5.启发思考:这一系列的提问之间有关联吗?(“我”的思考是逐步推进的,即不是单一的一次思考,而是连续不断的)6.小结:大家不仅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感受人物的特点,还学会了将这些语句相互关联起来进一步认识“我”的特点。
我们要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读课文二、结合事例,表达观点1.学生批画相关语句,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去进一步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引导学生联系“我”的几次提问感受“我”不仅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还是一个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问:“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为什么呢?”我又问我继续问:“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3.引导学生从“我”的想法中感受“我”的天真烂漫——心中充满了奇特的想法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蝎子与一般的不同4.指导学生加上提示语朗读第9~16自然段,还原对话情境,体会人物内心情感,进一步感受“我”的特点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为什么呢?”我(抬起头盯着父亲)又问5.引导学生抓住“我”的心理变化感受“我”内心的好奇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教师相机提示:从“一天比一天”“越……越……”“痛苦”“加速跳动”这些词或短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感受“我”非常善于观察,并且能够经过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联系生活,体会结尾1.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话”1)“这样的话”具体指哪句话?(2)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第20、21自然段的理解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并和同学进行交流1)启发:你在什么情况下也说过类似的话?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预设:小时候我看了《飞屋环游记》,我对妈妈说:“给我很多很多气球,我也要飞到天上去四、总结方法,启发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抓住描写人物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并将这些句子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全面、深入地感受到了“我”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冯至小时候是个有好奇心、爱思考、善观察的孩子,这样的品质对他今后的人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也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不断思考,从而成就自己的人生[板书设计]16表里的生物有好奇心 “我”想爱思考 为什么善观察 证实[教学反思]手表,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看时间的工具,可是在本文作者冯志童年的那个时候,却是珍贵至极上课伊始,我由现代诗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初步感受“我”的特点紧接着,我让学生联系课文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多条线索详细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帮助学生了解大意。
在“品读文句,交流感受”环节,学生很容易就能从文章找到相关语句谈感受,但是要把这些语句联系起来去进一步认识“我”的这种思维特点是需要引导的这种纵观全文、前后勾连的读文章的方法也是要学习的在“结合事例,表达观点”环节,我让学生联系全文内容寻找具体事例,引导学生对“我”有更深刻的认识,这样的阅读给了学生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不但会提炼观点,还能用事实印证自己的观点,并力求清晰地表达出来,获得对人物全面而客观的认识,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