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四色笔记.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图***
  • 文档编号:599715439
  • 上传时间:2025-03-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07.09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动物生理学四色笔记第一单元 概述(一)机体功能与环境1.体液 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约占体重的60%2.机体内环境 指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3.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二)机体功能的调节1.动物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①神经调节;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1.神经调节(2)结构基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2.体液调节(1)概念机体内某些特定的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某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化学物质(如激素、CO2、乳酸、组织胺等),通过体液途径到达较远或邻近的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影响并改变其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2.反射弧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环节第二单元 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 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即K 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而形成的跨膜平衡电位(一般为-70~-90mV)2)动作电位 指细胞受到刺激时静息膜电位发生改变的过程因膜外Na'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当膜电位减少到0时,仍继续内转移,即为Na+的平衡电位。

      2.细胞的兴奋性与兴奋、阈值(1)兴奋性细胞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功能2)可兴奋细胞 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某些腺细胞3)细胞兴奋性变化的四个时期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4)阈刺激 指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该刺激强度的值称为刺激的阈值5)阈电位 从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的这一临界值3.极化、去极化、复极化、超极化、阈电位“全或无”现象 产生动作的关键是去极化能否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而与原刺激的强度无关二)骨骼肌的收缩功能1.动作终板 即神经一骨骼肌接头2.突触后电位 是一种局部电位,不具“全或无”特征,不能传播;主要是Na+ 大量内流引起3.骨骼肌兴奋一收缩偶联 在以膜电位的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活动之间,存在的能把两者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其所需要的Ca²*100%来自肌浆网第三单元 血 液(一)血液的组成与特性1.血量 指机体血液的总量,是血浆和血细胞量的总和,约为体重的5%~9%①失血不超过10%, 不影响健康; ②失血到血量的20%,生命活动受明显影响;③一次失血超出血量的30%, 则 会危及生命1)循环血量 指血液总量中,在循环系统中不断流动的部分。

      2)储备血量 指滞留于肝、脾、肺、皮下的血窦、毛细血管网和静脉内,流动很慢2.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 用离心法测得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3.血液的理化性质(1)血液比重1.050~1.060;(2)血液pH7.35~7.45, 呈弱碱性二)血浆1.血浆的主要成分(1)水占90%2)低分子物质小分子化合物和电解质(Na、K^、Ca²*、Mg²;Cl、HCO3-、HPO₄²)组成3)蛋白质(4)O₂(5)CO₂2.血浆蛋白的功能①运输功能: 结合蛋白;②营养功能: 白蛋白;③形成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④参与凝血和纤溶功能: 纤维蛋白原;⑤缓冲功能: 蛋白质钠盐/蛋白质;⑥免疫功能:γ球蛋白三)血细胞1.血细胞的组成(1)白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 变形运动、吞噬,趋化性常见于化脓性病、急性炎症早期②嗜酸性粒细胞 无溶菌酶,不能杀菌,可吞噬 常见于过敏、寄生虫感染③嗜碱性粒细胞 含组胺、肝素(抗凝)、5-羟色胺④单核细胞 可变形运动、吞噬⑤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细胞免疫炎症恢复期、病毒性炎症、迟发变态反应中多见B 淋巴细胞 抗原刺激→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体液免疫2)血小板①特点无核,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膜裂解脱落下来的活细胞。

      ②功能 a 生理性止血;b参与凝血:c 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d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3)红细胞①特点 无核、呈圆盘状②特性a膜通透性 水、尿素、O₂、CO₂可自由通过; Cl、HCO₃ 可通过;正离子不可通过b 悬浮稳定性 血沉:指第1小时末红细胞下沉的距离c 渗透脆性 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破裂和溶血的特性③功能 运输O₂,HbO₂; 血红蛋白占红细胞的30% 酸碱缓冲: KHb/HHb;KHb-O₂/HHb-O₂④ 生产原料 蛋白质、铁促发育、成熟:含有VB₂、 叶酸、铜离子;缺乏时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生产调节的因素 促红细胞生产素(肾脏产生), 雄激素2.血浆渗透压(1)晶体渗透压 767.5 KPa, 占95%; Na'、Cl 占80% ;维持细胞内外液体平衡2)胶体渗透压 占 5%; 主 要 是白 蛋 白;维持血管内外液体平衡3.等渗溶液 即细胞渗透压=血浆渗透压=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溶液4 . (1)红细胞数量 (×10²/ L): 马(7 . 5);牛(7 . 0);猪(6 . 5);狗(6 . 8);绵羊(12 . 0)2)白细胞数量 (×10°/L): 马(8 . 77);牛(7 . 62);猪(14 . 66);狗(11 . 50);绵羊(8 . 25)。

      5.凝血过程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 ②凝血酶的形成 → ③纤维蛋白的形成6.纤维蛋白的溶解系统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①纤溶酶原的激活→②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7.加速或减缓血凝的措施(1)血液中的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Ⅲ、肝素、蛋白质C2)抗凝方法①移钙法(加入 柠檬酸钠,草酸钾、草酸铵,乙二胺四乙酸 EDTA);②肝素;③脱纤法;④低温;⑤血液与光滑面接触;⑥双香豆素3)促凝的方法禽类的血液特点①加温;②补充 Vk;③接触粗糙面;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组成 血细胞和血浆pH 7.35~7.50不同点 ①红细胞比容较小②全血的相对密度1.045~1.060;③全血相对水的黏度3~5; ④ 白蛋白含量低,故胶体渗透压低2.血细胞(1)红细胞 卵圆形,有核体积大,数量少(2.5~4.0×10²个/L)2)白细胞种类异嗜性颗粒、嗜酸性颗粒、嗜碱性颗粒、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①异嗜性颗粒 功能似中性粒细胞,吞噬②单核细胞 吞噬③嗜酸性颗粒 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④嗜碱性颗粒 过敏反应⑤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3)凝血细胞形态 卵圆形来源 骨髓的单核细胞功能 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

      3.血液凝固不易启动内源性凝血主要靠外源性途径凝血 (组织释放的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原)— 心室收缩期第四单元 血液循环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一 )心脏的泵血功能1.心动周期 心 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心动周期2.心 率 每分钟的心动周期数3.心输出量 左、右心室收缩时摄入主动脉或肺动脉的血量4.心脏泵血过程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 心室舒张期图 心脏泵血过程示意图 (1)心室收缩 包括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缓慢射血期三个时期2)心室舒张 包括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四个过程5.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舒张末容积 一般为60%左右6.心指数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分钟的心输出量定义为心指数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1.心肌细胞的基本生理特征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2.心肌细胞是否有兴奋性的前提 Na+通道是否处于备用状态3.心肌的兴奋性表现为有效不应期:Na*通道不处于备用状态,无兴奋性相对不应期:(复极-60~-80mV)Na* 通道开始复活,部分处于失活,兴奋性低于正常超常期:(复极-80~~90mV)Na* 通道基本复活,且膜电位离阈电位近,兴奋性高于正常。

      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250~300 ms) 骨骼肌仅1~3ms意义:使心肌不产生完全强直收缩,确保心室舒缩交替4.心肌中的自律细胞电活动圈形关联模式P波①P 细胞: 存在于窦房结中,为心脏的起博点②浦肯野氏细胞心房除极5.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房室结延迟心室除极心室复极无电活动PR段①不发生强直收缩;②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QRS复合波T波6.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1)P 波 心房的电位变化;(2)QRS 心室的电位变化;等电线一)(3)T 波 心室肌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4)P-R 间期 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兴奋所经历的时间;(5)Q-T 间期 心室开始兴奋到心室全部复极化结束所经历的时间7.(心1)音第 一 心音(心缩音)产生的原因心室肌的收缩、房室瓣的关闭、射血开始引起的主动脉管壁振动2)第二心音(心舒音)产生的原因 半月瓣突然关闭、血液冲击瓣膜、主动脉中血液减速三)血管生理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每博输出量1→ 收缩压1 →脉搏压1②心率1,则舒张压↑,脉搏压↓③外周阻力1,舒张压 ↓,脉压↓④主动脉弹性好,脉搏压↓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比1,则动脉血压12.脉搏压升高的原因①每搏输出量↑。

      ②外周阻力↑③舒张压↓④动脉硬化3.中心静脉压 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其高于1.6kPa 时,输血或输液应慎重4.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1)静脉回心血量 大小取决于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之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2)静脉回心血量影响因素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②心脏收缩力量;③体位改变;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5.微循环的组成及作用(1)典型的微循环单元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等七部分组成2)动、静脉短路主要通过动一静脉吻合支,其管壁结构类似微动脉,是吻合微动脉和微静脉的通道6.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1)组织液组织液是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通过毛细血管管壁滤出而形成的因此,血浆在动脉端由血管壁滤出而形成组织液,在静脉端, 又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在一出一进之中完成了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2)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正值:血浆滤出 — — 组织液负值:组织液被重吸收进入血液,完成物质交换(回收率90%)3)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状态,它是维持血浆与组织液含量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异常情况:脱水或水肿)①毛细血管血压↑② 血浆胶体渗透压(蛋白含量) l个③淋巴回流④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11(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 心脏的神经支配① 心交感神经 节前递质乙酰胆碱;节后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兴奋时,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能力加强。

      ②心迷走神经 兴奋时引起心率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收缩能力减弱,房室传导速度减慢2.心血管活动的压力和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1)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