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试题(解析版).docx
23页辽宁省辽西重点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龙舟节即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列有关端午节习俗中化学知识的说法错误的是A. 黄米小枣粽子富含支链淀粉 B. 撞鸡蛋活动中鸡蛋发生了化学变化C. 艾蒿中的纤维素可水解生成葡萄糖 D. 龙舟表面涂上桐油可增强其耐腐蚀性【答案】B【解析】A.黄米小枣粽子主要成分为支链淀粉,A正确;B.撞鸡蛋活动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则鸡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B错误;C.艾蒿中的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可水解生成葡萄糖,C正确;D.桐油涂层能有效地抗氧化、抗腐蚀,D正确; 故选B2. 下列有关物质的工业制备方法不合理的是A. 用蒸发结晶法提取海水中的食盐 B. 氯气与澄清石灰水制取漂白粉C. 用“吹出法”从海水中提取溴 D.催化裂化将重油转化为汽油等物质【答案】B【解析】A.海水中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工业上是通过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氯化钠晶体,故A正确;B.工业上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制取漂白粉,故B错误;C.Br2易挥发,通入热空气吹出Br2,可以起到富集溴元素的作用,故C正确;D.通过催化裂化,将长链的重油转化为短链的汽油等物质,故D正确。
答案选B3. 已知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标准状况下,2.24L的含有的分子数为0.1B. 1mol 通入水中,溶液中、、HClO的数目之和为2C. 1mol NaCN固体溶于HCN酸所得溶液显中性,的数目为D. 2mol NO与1mol 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的分子数为2【答案】C【解析】A.标准状态二氯甲烷不是气体,故A错误;B.氯气溶于水得到氯水,氯水中有Cl-、ClO-、HClO和Cl2分子,根据物料守恒,1mol氯气溶于水,溶液中Cl-、HClO、ClO-数目和Cl2分子数目的2倍之和为1NA,故B错误;C.根据电荷守恒:n(H+)+n(Na+)=n(CN-) +n(OH-),溶液呈中性:n(H+)= n(OH-),则有n(Na+)=n(CN-)=1mol,CN-数目为NA,故C正确;D.2molNO与1mol氧气反应生成2molNO2,NO2中存在2NO2N2O4,反应后NO2分子数小于2NA,故D错误;故答案为C4. 实验室配制 500 mL0.2 mol·L-1 的硫酸亚铁溶液,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计算,需用天平称15.2g绿矾(FeSO4·7H2O)晶体B. 将称取的绿矾晶体直接放到容量瓶中溶解C. 配制溶液过程中,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则所配溶液浓度偏小D. 从所配制的溶液中取出200 mL,所取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0.2mol/L【答案】D【解析】A.通过计算,15.2g绿矾(FeSO4•7H2O)的物质的量为 <0.5L×0.2mol·L-1,应称量绿矾的质量为0.1mol×278g/mol=27.8g,故A错误;B.将称取的绿矾晶体放到小烧杯中溶解,故B错误;C.配制溶液过程中,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的刻度线,V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大,故C错误;D.溶液具有均一性,从所配制的溶液中取出200 mL,所取溶液中Fe2+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0.2mol·L-1,故D正确;故选D。
5. 替代晶体中部分的位置,但由于二者的离子半径和化合价不同会导致部分脱离形成“氧空位”以保证晶体的电中性晶胞结构如下图,密度为,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晶体中与最近且等距的有6个B. 晶胞的边长为C. 若a为晶胞顶点,则c位于棱心D. 若b处被计替代,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答案】D【解析】A.由晶胞的结构可知,晶体中与O2-最近且等距的Mg2+位于其上下左右前后,共6个,A正确;B.设晶胞的边长为apm,根据均摊法,晶胞中含有O2-的数目为8×+6×=4,Mg2+离子的数目为12×+1=4,则晶胞的质量为,晶胞的体积为a3×10-30cm3,则ρ===,a=,B正确;C.由晶胞的结构可知,若a为晶胞顶点,则c位于棱心,C正确;D.若b处Mg2+被Li+替代,部分O2-脱离形成“氧空位”,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LiMg3O3.5,D错误;故答案为:D6. 16世纪,利巴菲乌斯正式记载了将食盐和浓硫酸混合加热制备氯化氢的方法某小组在实验室做红色喷泉实验,下列原理、装置或操作错误的是ABCD制备气体干燥集干燥的启动红色喷泉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A.浓硫酸沸点高于HCl,高沸点酸制取低沸点酸,能达到实验目,A正确;B.HCl气体不和浓硫酸反应,可以用浓硫酸进行干燥,能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C.HCl气体密度比空气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收集装置进气方向错误,应该短进长出,C错误;D.HCl气体易溶于水,能够形成压强差,从而形成红色喷泉(甲基橙在酸性较强时变红),D正确; 故选C。
7. 近期,科学家研发出了一种新型铝电池该电池的熔盐电解质由氯化钠(NaCl)、氯化钾(KCl)和氯化铝(AlCl3)组成(如图所示)其中,电池放电过程中会形成,放电总反应的方程式为2Al+3Se=Al2Se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充电时,惰性电极为阳极B. 放电时,Al电极附近的阴离子浓度升高C. 放电时,电路中每转移2mol电子,理论上正极质量增加18gD. 充电时,阳极电极反应式为【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放电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3Se=Al2Se3,则反应中铝发生氧化反应为负极,即电极反应为:nAl-3ne-+(3n+1)Cl-=,惰性电极为正极,据此分析解题A.放电时铝发生氧化反应为负极,惰性电极为正极,则充电时,电极Al为阴极,惰性电极为阳极,A正确;B.电池放电过程中铝极反应为nAl-3ne-+(3n+1)Cl-=,Al电极附近的阴离子浓度降低,B错误;C.放电时,结合反应2Al+3Se=Al2Se3,则电路中每转移2mol电子,理论上正极质量增加18g,C正确;D.充电时,阳极的电极反应与放电时正极反应有关,反应为nAl2Se3-6ne-+2(3n+1)Cl-=2+3nSe,D正确;故答案为:B。
8. 化合物Y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由X制得下列有关化合物X、Y的说法正确的是A. 溶液中,1molX最多能与3molNaOH反应B. X、Y遇FeCl3溶液均显紫色C. Y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XD. 室温下X、Y分别与足量Br2加成的产物分子中手性碳原子数目不相等【答案】A【解析】A.羧基、酯基水解生成的羧基和酚羟基都能和NaOH以1:1反应,溶液中,1mol X最多能与3mol NaOH反应,A正确;B.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能和氯化铁溶液发生显色反应,X不含酚羟基、Y含有酚羟基,所以X遇氯化铁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B错误;C.Y中羧基能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所得产物不为X,Y中的酚羟基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X,C错误;D.已知同时连有4个互不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故室温下,X、Y和溴发生加成反应的产物中都含有3个手性碳原子,如图所示:、,含有的手性碳原子个数相等,D错误;故答案为:A9. 广州大学王平山教授团队在金属有机超分子自组装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合成过程中碎片合成子L3结构如下:L3是由1个中心金属()Ru2+与两分子含氮配体分子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中心原子可以更换为任意金属阳离子均能形成超分子B. C、N、O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顺序为N>O>CC. 一分子含氮配体中均含有十个苯环D. 该碎片合成子所有原子共平面【答案】B【解析】A.中心原子需要合适的粒子半径和适量的空轨道才行,不可以更换为任意金属阳离子,A错误; B.同一主族随原子序数变大,原子半径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小;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变大,第一电离能变大,N的2p轨道为半充满稳定状态,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故第一电离能大小:N>O>C ,B正确;C.L3是由1个中心金属()Ru2+与两分子含氮配体分子组成;由结构,一分子含氮配体中分别含有4、6个苯环,C错误; D.由结构,该碎片合成子中含甲基,甲基为四面体结构,故所有原子不共平面,D错误;故选B。
10.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具有燃料适应性广、能量转换效率高、全固态、模块化组装、零污染等优点,在交通车辆动力电源等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某种固体氧化物(电解质,传导)燃料电池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 外电路中,电流由集流器a流向集流器bB. 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中的量不变C. 多孔电极b上发生反应D. 理论上每转移,产生的与物质X的体积(同温同压下)比约为1:5【答案】D【解析】A.依据题意可知,该甲烷燃料电池为原电池,甲烷中C元素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故通入甲烷的电极(多孔电极b)为负极,通入空气的电极(多孔电极a)为正极,外电路中,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即从集流器a流向集流器b,故A项正确;B.由电极反应式可知,转移电子数相等时,生成和消耗的O2−的量相等,固体电解质中的O2−的量不变,故B项正确;C.通入甲烷的b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为CH4-8e−+4O2=CO2+2H2O,故C项正确;D.燃料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H4-8e−+4O2=CO2+2H2O,每转移4mole−,产生的CO2物质的量为0.5mol,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转移4mole−,生成物质X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CO2与物质X的体积(同温同压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为1:4,故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D。
11. 近日,某科研团队发现一种重要有机中间体的合成机理如下:其中,箭头表示一对电子的转移根据以上机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具有很强的吸电子效应,使与之相连的碳原子带正电B. 为了增大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而在反应体系中加酸不可行C. 反应产物之一的FNO可命名为硝基氟D. 在反应中,一对电子的转移往往代表着共价键的生成或断裂【答案】C【解析】A.F的电负性很强,导致形成后具有很强的吸电子效应,使与之相连的碳原子电荷偏离,带正电性,A正确;B.加入酸会导致酰胺基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所以在反应体系中加酸不可行,B正确;C.硝基为,在FNO中不存在硝基结构,因此不能命名为硝基氟,C错误;D.在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中,总是伴随着一部分共价键的断裂和新的共价键的生成,一对电子的转移往往代表着共价键的生成或断裂,D正确;故答案为:C12. 氧化锌(ZnO)透明度高,具有优异的常温发光性能氧化锌的两种晶胞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甲、乙两种晶体类型的晶胞内数目之比为2:1B. 甲中位于形成的四面体空隙中,空隙填充率为50%C. 若原子1的坐标为(0,0,0),则原子2的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