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第14课知能优化演练.doc
7页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 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 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 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季氏将伐颛臾 伐:攻打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颠:颠覆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D.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加强解析:选 B颠:跌倒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C.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今由与求也D.①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解析:选 A。
A 项“于”都是介词,表对象 B 项“者” ,①用在时间名词之后,补充音节;②代词,指人C 项“与” ,①疑问语气词,相当于 “欤 ”;②连词,表并列 D 项“而” ,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转折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孔子反对攻伐战争的一项是(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②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④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⑥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A.①③④ B.②⑤⑥C.②④⑤ D.①③⑥解析:选 D此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②是冉有的话, ④是冉有强调攻打颛臾的理由排除这两项即可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便说“季氏将伐颛臾 ”, “伐” ,即攻打,而颛臾无罪,由此引出孔子的评论B. “无乃尔是过与” , “尔是过 ”,即“过尔” 全句应译为“这恐怕该责怪你吧” C. “以为东蒙主” “在邦域之中 ”和“是社稷之臣”三句并列,说明颛臾不该被攻伐的理由D.孔子针对冉有的借口,以瞽者之相和典守者之责为喻,警告冉有要坚持自己的立场解析:选 D。
D 项“警告冉有要坚持自己的立场”错误, 应为“严厉地批评了冉有不能制止季氏进行战争的错误” 二、语言运用5.善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清楚明白,并且饶有趣味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 “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请模仿这种用法,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含有比喻的话,分别对小王和其母亲进行劝说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 ,为以后的“独立”打下基础而小王的 妈妈却对 16 岁的儿子的 这番想法不以为然, 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的基 础1)对小王,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示例:出去“闯荡”一下的想法固然好,但“独轮车 ”不好掌握方向,也容易翻车,更何况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驾驶经验的“司机” 。
2)示例:孩子是风筝,早晚要“飞”的,不能整天“锁” 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飞到九霄云外去6.将下面带序号的句子分别填入横线处,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在先秦,主要有五种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侠人格,________;杨朱的贵我人格,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 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再一种便是庄子式的人格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①锋芒毕露,正义在胸②平和公正,循规蹈矩③赴汤蹈火,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④绝对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解析:根据横线前一句话的内容来填写,要符合人物的人格答案:③④①②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颛臾(zhuān yú) 洿池(wū) 弃甲曳兵(yè)B.柙椟(xiá dú) 论语(lùn) 相夫子(xiànɡ)C.豚彘(tún) 狗彘(zhì) 庠序之教(yánɡ)D.数罟(cù ɡǔ) 孝悌(dì) 衣帛食肉(yì)解析:选 A。
B 项“论”应读 “lún”;C 项“庠”应读 “xiánɡ” ;D 项“悌”应读“t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C.寡人之于国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D.王好战,请以战喻 斧斤以时入山林解析:选 BA 项,两个“之”都是代词,前一个代“五亩之宅” ,后一个代“百姓” ;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都表示转折关系;C 项,前一个是表停顿的语气词,后一个表判断语气;D 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前一个意思是 “用” ,后一个意思是“按” 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诸侯封地B.不患寡而患不均 患:担心C.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D.直不百步耳 直:简直解析:选 DD 项“直”应为“只是” 4.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移其粟于河内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选 BB 项“后世”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A 项“以为”在文中的意思是“让它作为” ;今义“认为” 。
C 项“河”在文中的意思是“ 黄河” ;今义“河流” D 项“然”在文中的意思是“这样” ,“而 ”在文中是表顺承的连词;今 义“然而”连用,表 转折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 饿殍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5.选出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负:负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约束B.请以战喻 请:请您斧斤以时人山林 以:按照C.申之以孝悌之义 悌:兄弟友爱然而不王者 王:统一天下D.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及,比得上 )解析:选 C。
A 项,负:身上背着B 项,请:请允许我 D 项,或:有的人6.下列不属于有关孟子的发展生产措施的一项是( )A.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C.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解析:选 DD 项是教民,属于精神文明范畴7.下列对所选语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 ”,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是孟子直接对梁惠王的批评C.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用“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D.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解析:选 BB 项是孟子对整个统治阶级的批评,而非直指梁惠王8.翻译下面的句子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如今富贵人家的 )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无人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了,却不知道开仓救济。
2)这种说法和杀死了人的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 ”又有什么不同呢?(二)类文阅读(2011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 ① 管子对 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 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 语曰:泽 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 ② 于天下,其可乎? ”管子 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 ”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 罚,薄 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 鸿飞而过之桓公 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 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 对。
桓公曰: “二子何故不 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 举大事乎? 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 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 而上举事不时公 轻其税敛则 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 “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 》 , 《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 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解析:选 BB 项,渝:改 变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B.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 此亡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