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课件:课外文言文阅读(1).ppt
55页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 ) 1 . ( 20 14· 宁波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 1) ~ ( 4)题 释盗遗布 陈 寔 , 字仲弓 , 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 , 寔 见,呼其子训之曰: “ 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 俄闻自投地 , 伏罪 寔 曰: “ 观君形状非恶人 , 应由贫困 ” 乃遗布二端 , 令改过之 , 后更无盗 ( 节选自《忍经 ·劝忍百箴》 ) ( 1)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 停顿处用 “/ ” 划开 ( 限断三处 ) 夫不喜之人 / 未必本恶 / 习以性成 / 梁上君子是矣 ( 2)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D ) A . 呼其子 训.之曰 ( 教诲 ) B . 俄.闻自投地 ( 不久 ) C . 乃 遗.布二端 ( 赠 送 ) D .后更无 盗.( 强盗 ) ( 3) 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 ( 用原文句子回答 ) 观君形状非恶人 , 应由贫困 ( 4) 结合文章内容 , 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 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 , 反而赠送他两匹布 ,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
② 陈寔不责罚梁上君子 , 而是进行教育 , 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 , 以德化人 解析: ( 1) 此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考生应了解文言文的句读知识 ,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 , 培养语感 , 并能根 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 ,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 2) “ 盗 ” 在这里指偷窃的行为 ( 3 ) 此题 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陈 寔 不处罚梁上君子的原因,文中通过陈 寔 的话作了交代, 是因为陈 寔 从窃贼的容貌上判断其偷盗有因, 不是惯犯 , 就放了他 ( 4)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陈 寔 不捉盗贼, 教育他 ,并 “ 遗布二端 ” , 来总结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陈 寔 , 字仲弓 , 为太丘县令 ( 一天 , ) 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 ( 准备行窃 ) ,陈 寔 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导说: “ 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 ” 一会儿, ( 屋梁上的小偷 ) 听到后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 陈 寔 说: “ 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
” 于是,赠给 ( 他 ) 两匹布,教 ( 他一定 )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偷窃的行为 2 . ( 2 0 1 4 ·菏泽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 ( 1 ) ~ ( 3 )题 书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 , 颈足皆展或曰: 飞鸟缩颈则展足 , 缩足则展颈 , 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 , 虽画师且不能 , 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 1) 上文作者是 宋 代文学家苏轼 , 我们曾学过他一首咏月词 《水调歌头》 ( 2)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验之 信然. .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 信然. .B.虽.画师且不能虽.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C. 乃.知观物不审者乃.不知有汉D. 君子 是以. .务学而好问也是以.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答案: C ( 3) 本文揭示了一个艺术创作规律 , 那就是: 要深入观察 , 要勤学好问 解析: ( 1) 此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 唐宋八大家之一 , 这些知识需要考生平时积累应该注意 , 第二个空答案必须有书名号 ( 2) A 项 “ 信然 ” 为确实这样的意思。
B 项 “ 虽 ” 为即使的意思 C 项 “ 乃 ” 前者为于是 ( 才 ) 的意思 , 后者为竟然的意思 D 项 “ 是以 ” 为因此的意思 ( 3) 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这则文言文很短 , 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文章由黄筌画鸟说开去 , 得出结论 “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 借事说理 , 说服力强 【参 考译文】 黄筌画了 ( 一只 ) 飞鸟 , 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 ( 对他 ) 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 , 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 , 没有 ( 像这样 ) 两者都张开的 ( 黄筌就 ) 去验证了一下 , ( 发现 ) 果然是这样 ( 我们 ) 于是知道 , ( 如果 ) 不能仔细地观察事物 , 即使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 , 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地学习并且善于提问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回答问题 鲁人曹沫 曹沫者 , 鲁人也 ,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①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②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 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 子将何欲? ” 曹沫曰: “ 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③,君其图之! ”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④不变,辞令如故⑤桓公怒,欲倍⑥其约管仲曰: “ 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 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注】 ① 好力:爱好勇武、力气 ② 败北:战败逃跑北 , 打了败仗往回逃 ③ 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 , 你们侵略鲁国 , 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 , 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 , 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 ④ 颜色:脸色 ⑤ 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 ⑥ 倍:通“ 背 ” , 背弃、违背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 齐桓公 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答应 ② 曹沫三战所 亡.地尽复于鲁 割让或丢失 ③ 以.勇力事鲁庄公 凭 ④ 桓公与庄公既盟 于.坛上 在 ( 2) 说说 “ 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 ” 的目的是什么 迫使桓公归还曹沫与鲁国三次作战中丢失的土地 ( 3) 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贪小利以自快 , 弃信于诸侯 , 失天下之授 , 不如与之 贪图小利用来求得 ( 一时的 ) 快意 , ( 就会 ) 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 , 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 , 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解析: ( 1) 联系课内所学 , 并结合句意和上下文推测验证所作解释是否正确 “ 许 ” 曾出现在《愚公移山》 “ 杂然相许 ” 中 , 意思是 “ 答应 ” ; “ 亡 ” 需结合句意推测; “ 以 ” 也曾出现在《愚公移山》 “ 以君之力 ” 中 , 意思是 “ 凭 ” ; “ 于 ” 在课内出现多次 ,难度不大 , 可根据句意推测答案 ( 2) 本题考查对文章 内容的 理解能力从曹沫挟持齐桓公时所说的话 “ 齐强鲁弱 , 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 , 君其图之 ” , 以及齐桓公承诺 “ 尽归鲁之侵地 ” 后曹沫的表现 “ 投其匕首 , 下坛 ” 可知其目的在于要回失地 3) 本题考查文言 语句的翻译能力这是管仲劝谏齐桓公的话 ,要结合前文适当补充原句省略的部分如 “ 不如与之 ” 应补充为 “ 不如与之 ( 失地 ) ” 【参考译文】 曹沫 , 是鲁国人 , 凭借勇力侍奉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武力曹沫是鲁国将军 , 与齐国作战 , 三战三败鲁庄公害怕了 , 就献上遂邑这块地方求和 , 但仍然用曹沫为将 齐桓公答应和鲁国在柯地会盟订约桓公与庄公已经在坛上订了盟约 , 曹沫手持匕首胁迫齐桓公 , 桓公近旁的人没有人敢动手 , 问道: “ 你想干什么? ”曹沫说: “ 齐国强鲁国弱 , 而贵国侵犯鲁国也太过分了。
现在你 们侵略鲁国 ,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大王一定要考虑考虑这件事! ” 桓公于是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 占的土地 ( 桓公 ) 说完话,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坛,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脸色不变,言辞从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弃自己的誓约管仲说: “ ( 你 )不能这样,贪图小利用来求得 ( 一时的 ) 快意, ( 就会 )在诸侯面前丧 失信用 ,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 ” 这样,桓公就归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曹沫三次战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还给了鲁国 4 . ( 201 3· 河北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回答问题 我辈作文 , 必几经删润①, 而后文成闻欧阳文忠作《昼锦堂记》 , 原稿首两句是: “ 仕宦②至将相 , 富贵归故乡 ” 再四改订 , 最后乃添两 “ 而 ” 字作《醉翁亭记》 , 原稿初有数十字 , 粘之卧内 , 到后来又只得“ 环滁皆山也 ” 五字其平生为文 , 皆是如此 , 甚至 有不存原稿一字者 近闻吾乡朱梅崖③先生 , 每一文成 ,必粘稿于壁 , 逐日熟视 , 辄④去十余字旬日以后 , 至万无可去 , 而后脱 稿⑤示人。
此皆后学所当取法也 【注】 ① 删润:删改和润色 ② 仕宦:指做官③ 朱梅崖:清代进士 ④ 辄:总是 ⑤ 脱稿: ( 著作 )写完 ( 1) 下列句子中 , 加着重号的 “ 而 ” 与例句中的“ 而 ” 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B ) 例句: 富贵 而.归故乡 A . 杂然 而.前陈者 ( 《醉翁亭记》 ) B . 乃记之 而.去 ( 《小石潭记》 ) C . 然后知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也 (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 D . 鸣 之 而.不能通其意 ( 《马说》 )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一文成 , 必粘稿于壁 , 逐日熟视 , 辄去十余字 每写成一篇文章 , 一定 ( 把它 ) 粘贴在墙壁上 , 天天仔细阅读 , 每次总会删去十余字 ( 3) “ 此皆后学所当取 法也 ” 一句中的 “ 法 ” 具体指什么? 作文 , 必几经删润 , 而后文成 解析: ( 1) 例句中的 “ 而 ” 和 B 项中的 “ 而 ” 都表承接 , 不译 A 项连词 , 表修饰 , 不译; C 项连词 ,表并列; D 项连词 , 表转折 , “ 但是 , 却 ” 。
( 2) 本题考查 文 言 语 句 的 翻 译 能 力 一 要 落 实 关 键 词“ 成 ”“ 辄 ”“ 去 ” 的意思 , 二要适当补充、调整 ,使翻译后的句子表意准确 , 且通顺流畅 ( 3 ) 本题 考 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 先用一句话总领全文 , 然后通过举出具体事例说明第一句 ,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 照应开头因此结尾句中的 “ 法 ” 即是开头中心句中的 “ 删润 ” 【参考译文】 我们这样的人写文章 , 必须经过多次删改润色 ,然后文章才能写成 听说欧阳修写《昼锦堂记》时 ,原稿开头两句 是 “ 仕宦至将相 ,富贵归故乡 ” ,多次改订,最后才添了两个 “ 而 ” 字写《醉翁亭记》,原稿起初有数十字, ( 欧阳修将原稿 ) 粘贴在卧室内 ( 反复推敲修改 ) ,到后来只得 “ 环滁皆山也 ” 五字 他 平生 作 文章,都是这样,甚至有不留下原稿一字 ( 的情况 ) 最近听说我同乡朱梅崖先生每写成一篇文章,一定 ( 把它 ) 粘贴在墙壁上,天天仔细阅读,每次总会删去十多个字十天后,到了实在没有可以删除 ( 的文字 ) 时,这才定稿给人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