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地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第2课时-2024-2025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docx
5页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区域认知:①掌握两极地区科学考察的主要站点及其分布特点②理解极地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及具体措施综合思维:分析极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探讨可持续发展路径地理实践力:运用地图标注两极地区科考站的位置,绘制极地生态保护措施思维导图人地协调观:认识极地生态环境的全球意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①两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及科考站分布②极地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措施难点:人类活动对极地生态的影响及其保护的紧迫性分析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导入)教师活动:播放中国南极科考队建立昆仑站的视频片段,提问:“为什么各国争相在极地建立科考站?极地科考对人类有何重要意义?”学生活动:结合第1课时所学(极地自然环境特征),简要回答科考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资源勘探等)二)新课讲授1. 极地科学考察教师活动:科考站分布讲解:展示《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图》和《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图》,说明各国科考站位置:南极:中国长城站(乔治王岛)、中山站(东南极)、昆仑站(冰穹A)北极:中国黄河站(斯瓦尔巴群岛)提问:“南极科考站多分布在大陆边缘,而北极科考站多在岛屿,为什么?”(南极内陆环境更恶劣)科考意义分析:结合教材内容,说明极地科考的科学价值: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冰芯记录)。
探索极端环境生物资源(耐寒微生物)学生活动:在极地地图上标注长城站、黄河站的位置2. 极地环境保护教师活动:环境问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列举极地主要环境问题:南极:臭氧层空洞、冰川消融北极:海冰减少、石油泄漏风险提问:“极地环境问题对全球有何影响?”(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保护措施分析:讲解国际公约:《南极条约》(禁止军事活动、矿产开发)、《北极理事会》环保协定强调“绿色科考”理念(减少废弃物、保护野生动物)学生活动:绘制极地环境保护措施思维导图(国际公约、减少污染、生态监测)小组讨论:“作为中学生,如何为保护极地环境贡献力量?”(节约能源、宣传环保)3. 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教师活动:资源分布讲解:说明两极资源特点:南极:煤炭、铁矿(因条约保护未开发)北极:石油、天然气(部分已开发,如俄罗斯北冰洋沿岸)提问:“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如何平衡?”可持续发展案例:举例挪威在北极的生态友好型油气开采技术学生活动:在资源分布图上标注北极石油产区与南极未开发矿产区完成判断题:“南极矿产资源丰富,应尽快开发以促进经济发展×) → 强调保护优先三)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极地是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生态环境脆弱需全球共同保护;通过国际合作与绿色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学生总结:完成知识框架填空: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人文环境科考站:①______(南极长城站、北极黄河站) 环境问题:②______(臭氧层空洞、冰川消融) 保护措施:③______(《南极条约》、绿色科考) 资源开发:④______(北极油气、南极未开发) 四、作业设计基础作业:绘制两极地区科考站分布简图,标注中国科考站位置及研究方向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第4题(分析《南极条约》的意义)拓展作业:以“守护地球最后一片净土”为题,呼吁保护极地环境五、板书设计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第2课时)一、科学考察 1. 南极科考站 → 长城站、中山站(地质、气象) 2. 北极科考站 → 黄河站(极光、生态) 二、环境保护 1. 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冰川消融 2. 国际公约:《南极条约》禁止开发 三、资源开发 1. 北极资源 → 油气(部分开发) 2. 南极资源 → 矿产(未开发) 四、可持续发展 1. 绿色科考 → 减少污染 2. 国际合作 → 共同保护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