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押题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之考前押大题(解析版).docx
35页押题11 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南迦巴瓦峰是喜马拉雅山东段最高峰,山脉南北坡气候差异显著南坡沟谷众多且沟谷内冰川发育典型(如图),雪线较北坡高该区以裸露冰川(冰川表面冰碛物少)和表碛冰川(冰川表面多冰碛物)为主,表碛冰川表层冰碛物总体厚度大(表碛厚度较小时能够加速冰面消融),且自上而下厚度变化明显其中X冰川为该区山谷表碛冰川的典型代表,冰川内部多混杂着众多的冰碛物1980-2015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该区冰川数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图)1)描述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冰川的变化规律2)分析南迦巴瓦峰南坡雪线相较于北坡高的原因3)推测X冰川自上而下表碛厚度的变化并说明理由4)判断裸露冰川和表碛冰川消融速度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参考答案】(1)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冰川持续萎缩;3800-5800米范围内冰川萎缩最显著(或最多);5800米以上的冰川相对稳定2)南坡为阳坡(或西南季风带来充足热量),冰雪融化多;北坡为阴坡,气温相对低,冰川稳定;南坡沟谷多,热量不易散发.冰川消融多3)厚度增加;自上而下冰川消融增多,冰内物质出露增多;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低海拔处堆积(冰川表碛厚度渐厚)。
4)裸露冰川比表碛冰川消融速度快原因:裸露冰川表面冰碛物少,隔热效果差,融化速度快;表碛冰川,层冰碛物总体厚度大,隔热效果好,融化速度慢解析】本题以南迦巴瓦峰冰川分布及数量发生了变化为材料,涉及地理事物的描述、地方性地域分异等知识,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学科素养1)本题考查地理事物分布描述据图可知,该区冰川的变化规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描述在时间上,1980-2015年南迦巴瓦峰冰川面积不断缩小,持续萎缩在空间上,3800-5800米范围内冰川面积减小最多,萎缩最显著,5800米以上的冰川面积变化不大,相对稳定2)本题考查影响雪线的因素,本题主要从气温的角度来分析据图可知,该区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冰雪融化多,雪线较高;而北坡为阴坡,气温相对较低,冰川融化量少,冰川比较稳定,雪线较低材料提示,“南坡沟谷众多”,沟谷内地形比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气温较高,冰川消融多,雪线较高3)本题考查表碛厚度的分布特点自上而下,海拔逐渐降低,气温不断升高,冰川消融不断增多,导致冰内物质出露增多,且材料提示“冰川内部多混杂着众多的冰碛物”,所以由上而下表碛厚度不断增大;同时山谷两侧的风化物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向下移动,最终在低海拔处堆积,所以由上而下表碛厚度不断增大。
4)本题考查气候变暖对冰川的影响材料提示,“(表碛厚度较小时能够加速冰面消融)”,说明表碛物具有明显的隔热作用所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表面冰碛物少的裸露冰川,隔热效果差,融化速度快,裸露冰川数量减少,而表面多冰碛物的表碛冰川,隔热效果好,融化速度慢,表碛冰川相对稳定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塔里木盆地内有我国最干旱、生态环境最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塔里木盆地古老物种较多,珍稀、濒危物种种类多,胡杨、柽柳群落是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群落,受南疆季节性洪水、特殊光热条件的影响,形成季节性洪水漫溢生境、盐生生境、干旱生境3种典型生境材料二 凋落物指自然界植物新陈代谢的产物,温度和湿度是凋落物分解的主要控制因素自2014年11月起,某研究团队每3个月对塔里木盆地3种不同生境下胡杨、柽柳群落的凋落物进行取样,试验时间为720天图为不同生境中表层土壤(0—10cm)温度、湿度变化示意图(H1为盐生生境,H2为干旱生境,H3为洪水漫溢生境)1)推测塔里木盆地胡杨、柽柳等荒漠植物的生长习性2)简析塔里木盆地珍稀、濒危物种种类较多的原因3)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凋落物对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参考答案】(1)耐寒;耐旱;耐盐碱;耐高温;抗风沙。
2)自然环境独特,动植物演化较独立;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一般动、植物难以存活,地形较封闭,人类活动干扰小3)凋落物为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提供营养物质与能量来源;凋落物分解后释放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凋落物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和蒸发,促进水分下渗,减少土地荒漠化解析】本题以不同生境中表层土壤温度、湿度变化示意图为载体,主要涉及荒漠植物的生长习性的判断,塔里木盆地珍稀、濒危物种种类较多的原因,凋落物对荒漠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1)植物的生长习性是适应自然环境而进化出的特征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全年降水较少,多风沙天气,盐碱地面积广胡杨、柽柳等荒漠植物能够在塔里木盆地生长并成为该地区主要植被类型,说明其耐寒、耐旱、耐盐碱、耐高温、抗风沙2)主要从区域自然环境的独特性(气候、地形)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地形封闭,自然环境独特,动植物演化较独立;深居内陆,地形封闭,使得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一般动、植物难以存活;地形较封闭,气候干旱,人类活动干扰小所以珍稀、濒危物种种类较多。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根据材料,凋落物指自然界植物新陈代谢的产物,凋落物覆盖在地表,可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和蒸发,促进水分下渗,减少土地荒漠,体现凋落物对水文和地貌的影响;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可释放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体现凋落物对土壤的影响;土壤肥力提高了,能为植物生长提供更多的养分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微水体是指表面积小于100000m2的湖泊类水体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滇西北高山地区随着冰川消融,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微水体,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靠近山脉的山脊部位滇西北高黎贡山某地分布着两大微水体群,水深多在1米以下,水体内物种数量较少左图为滇西北高山微水体面积和海拔分布示意图,右图为高黎贡山某地微水体分布示意图1)据左图描述滇西北微水体的分布特征2)试对“滇西北高山微水体大多靠近山脉的山脊部位”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3)与夏季相比,指出右图中微水体冬季水文特征的差异并说明原因4)分析右图中微水体物种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1)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地区2)全球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脊处向下崩塌、滑动,侵蚀山脊附近地表,外加冰碛物堆积作用,地表形成众多注地;冰川融化,注地积水成湖。
3)冬季气温低于0°C,微水体结冰,断流封冻;冬季为枯水期,补给水源减少,溪流断流,水位降低(水量减少,进入枯水期)或部分微水体干涸(数量减少)4)水面较小,生存空间不足海拔高,环境恶劣;地处山脊附近,入湖食物量少;水浅,冬季微水体干涸或整体结冰,部分水生生物缺水死亡解析】本题目以滇西北高山微水体面积和海拔分布示意图、高黎贡山某地微水体分布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分布特征描述、微水体分布影响因素、水文特征、生物数量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本题按照“总、分、特”的模式根据图中信息即可得到答案据左图(滇西北高山微水体面积和海拔分布示意图)可知,滇西北微水体分布不均;不同海拔分布面积差异较大,明显集中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地区2)本地地处低纬,海拔并不太高,冰川大量分布在山脊附近全球变暖,冰川消融,大量冰川从山脊下滑,高山冰川从山脊处向下崩塌、滑动,侵蚀山脊附近地表、外加部分冰川堆积作用,山脊附近地表在冰川作用下形成众多洼地,冰川融化,洼地积水成湖3)根据经纬度位置可知高黎贡山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存在明显的旱雨季,根据图中比例尺可知,单个微水体面积较小,同时材料指出微水体“水深多在1米以下”,故枯水季容易出现干涸、数量减少、水位降低的现象,该地海拔3900米左右,冬季气温低于0°C,冬季存在结冰现象,断流封冻。
4)同上题分析,微水体面积小、水浅、生物生存空间不足;位于山脊附近,入湖食物量少径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不足,冬季微水体结冰、部分干涸或整体结冰,导致部分生物死亡,生存环境恶劣,物种数量较少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岳麓山(28°20'N,11244'E)大致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300.8m.藤本植物具有湿热特性,某中学地理研究小组调查岳麓山东西坡藤本植物的分异特征,并绘制沿某样线的剖面植被群落图(图1)材料二:植被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是每个植物个体通过互惠、竞争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组合研究小组发现,岳麓山植被群落的高度存在垂直上的差异同时,藤本植物数量在不同坡向、坡位上还存在分布上的差异图2为岳麓山东西坡面藤本植物的数量分布图3为岳麓山东西坡面不同坡位藤本植物的数量分布1)比较东、西坡面藤本植物数量差异,并说明理由2)简述西坡面不同坡位藤本植物差异的主要表现,分析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3)推测自坡脚到山顶岳麓山植被群落的变化特征,并解释原因参考答案】(1)东多西少藤本植物喜热喜湿;东坡面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风温暖湿润,水热条件组合好;西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寒冷干燥,不利于藤本植物生长,(2)植株数量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夏季风的暖湿气流最先影响西坡面上坡位;冬季风的冷干气流最先影响西坡面下坡位;西坡面的上坡位水分条件更好,更适合藤本植物的生长,中坡位,下坡位次之(3)植被群落高度自坡脚到山顶递减低山丘陵流水侵蚀明显,土壤及养分易累积在坡脚;风力随着坡脚向山顶增大,导致上坡地区难以形成高大的植被群落。
解析】本题以岳麓山植被和藤本植物的分布变化为载体,考查对垂直自然带分布其影响因素的了解,考查以图表信息的阅读与信息提取能力,同时考查地理核心素养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1)由图2可知,东坡的藤本株数大于西坡;原因:岳麓山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东坡为迎风坡,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藤本植物喜热喜湿生长特性;西坡为背风坡,也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寒冷干燥,不利于藤本植物生长2)西坡的上坡位植株数最多,中坡位次之,下坡位株数最少;夏季风带来的降水对上坡位影响较大,对中坡和下坡影响较少;冬季风从西坡山脚往山坡上升,影响最大的是下坡位;在山地降水最多的一般在上坡位,最少的是下坡位,水分条件的分布上坡位优于中下坡位3)植物群落的高度差异主要与热量、水分、风力和土壤的肥力有关该地地处南方丘陵,降水量大,流水对山坡的侵蚀较强,山脚土壤肥力相对较高;山脚热量较山顶充足;水分条件山顶优于山脚,但风力山顶大于山脚,故植被群落的高度垂直变化由山脚到山顶呈现递减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体效应(下图)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
其实质是隆起地块内部基面海拔比周围低地高而引起的热力效应使山体内部气温比外国高研究表明山体效应改变了山区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水平梯度与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梯度,使得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的现象山体效应通过山体内外同海拔高度上气温差以及山体内外同类型垂直带界线高度差来定量化下图示意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剖面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2)据图推测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林线分布的异同3)比较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的强弱并分析原因参考答案】(1)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