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复习大纲.ppt
62页中国古代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中国近代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中国现代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世界近代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世界古代史政治史文化史,,,世界现代史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国古代史(夏-1840)政治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文化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近代史(1840-1949)政治史: 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经济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文化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现代史(1949-)政治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经济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世界古代史政治史: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文化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世界近代史政治史: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史: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化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世界现代史政治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经济史: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文化史: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早期(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周)分封制: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地方管理制度2、(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二、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演变:秦朝确立,秦后发展。
2、两大矛盾的推动:君权VS相权(推动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3、诸朝加强君权与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①中央: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武帝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太祖二府三司制;元朝中书省一省制;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清雍正帝设军机处②地方:秦郡县制;汉郡国并行制与推恩令、刺史制;宋太祖设转运使、通判、文臣知州,基本解决③选官制度的演变:夏商周世卿世禄制;春秋战国军功爵制;汉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以来科举制(明清八股取士)4、评价①积极:国家统一,古代社会发展②消极: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中国落后于西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1、影响因素①地理环境起重要影响②(政治)城邦制度(一种国家形态;特点)与公民政治(公民含义)③海外贸易与工商业者2、雅典民主政治①确立过程:A.梭伦改革-奠定基础;B.克里斯提尼改革(陶片放逐法,五百人议事会等)-最终确立②特征与机构:A.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直接民主;B.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③评价:A.经济:推动雅典经济文化的发展;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B.局限:成年男性公民(少数)的民主二、古罗马法,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二、古罗马法1、背景:平民的斗争;为维护奴隶主利益2、发展过程:A.开端/最初形式:《十二铜表法》(成文法;基本法);B.总结/完备阶段:《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或称查士丁尼法典)3、内容:内容最丰富,保护私有财产权和奴隶主贵族利益4、评价:A.维系罗马帝国统治B.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影响(西方)后世C.局限:维护奴隶主利益,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代议制概念 一种(间接)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是其(政体)表现形式。
二、近代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三、近代英美法德四国政体的比较1、英:君主立宪制;1689《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国王、议会、首相关系);两党制2、美:总统制共和制;1787年宪法;联邦制、总统制(国会、最高法院、总统的三权分立与制衡)、两党制等3、法:议会制共和制;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4、德:君主立宪制;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实为君主专制四、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①积极: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政局稳定与社会发展②消极:资产阶级专政→(形式上)人民享有,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1、背景: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与阶级基础(工人阶级VS资产阶级)、思想来源(之空想社会主义)、马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内容)3、意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1、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2、第一次成功的实践——俄国十月革命①背景:(主因)落后的俄国矛盾尖锐;一战的激化;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②过程:1917年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四月提纲》→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性质)③意义: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对俄国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1、冷战兴起的背景(主因)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对立等其他因素2、冷战(含义VS热战)的表现1947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VS经互会;1948柏林危机;1949北约与1955华约(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结束:1991苏联的解体4、影响:世界的分裂;威胁世界和平;势均力敌与未爆发世界大战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1、欧洲的联合①背景:两极格局下西欧自身利益维护的需要②过程:1951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欧洲共同体,1993欧盟(经济政治组织)③影响:欧洲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发展2、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①因素:美国扶植与有利的国际机遇;国内有利因素(民主化改革;政府重视发展经济、科技与教育等)②影响: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1961年会议4、中国的振兴(5、苏联解体后的俄国 6、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7、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势-缓和与动荡并存;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呈“一超多强”局面(多极格局尚未形成),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鸦片战争①背景:(主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与扩张;中国的落后;(直接原因)虎门销烟②过程:1840-1842;《南京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口通商、协定关税等其它权益)③影响:主权丧失,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二、第二次鸦片战争①背景:(主因)西方资本主义商品输出的需要; (直接原因)修约谈判破裂②过程:1856-1860;《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③影响:权益丧失;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三、中日甲午战争①背景:(主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与扩张;(直接原因)朝鲜内乱②过程:1894-1895;《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开口通商、投资设厂等其它权益)③影响: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背景:(主因)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 ②过程:1900-1901;《辛丑条约》(内容)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五、抗日战争,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鸦片战争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三、中日甲午战争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五、抗日战争①背景:(主因)日本的侵略扩张②过程: 1931/1937-1945;(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卢沟桥事变,西安事变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面战场与各个会战、敌后战场(百团大战);日军暴行(南京大屠杀等)③影响: 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 第一次完全胜利;增强了中华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概念(由社会性质与革命任务决定):反封(反帝)的革命二、太平天国运动①背景:(主因)清政府社会(阶级)矛盾尖锐;鸦片战争的影响;天灾②过程:1851-1864;《天朝田亩制度》(代表农民利益),《资政新篇》(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天京变乱③影响:沉重打击了中外势力,揭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④败因: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太平天国内部的腐化三、辛亥革命①背景:A.经济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B.政治:清政府的腐朽与外国侵略的加剧;C,思想: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纲领三民主义)D.组织基础:革命团体(1894兴中会)、政党(1905同盟会)的成立②过程:1894/1911-1912;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颁布,清帝退位;袁世凯继任③影响: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未能完成反帝反封任务四、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概念 二、太平天国运动 三、辛亥革命四、新民主主义革命1.概念:无产阶级领导(中共,指导思想,革命最终目标)的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2、五四运动:①背景:北洋军阀的腐朽统治;(导火线)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②过程:1919年;北京,学生先锋;上海,工人主力军;初步胜利③意义:爱国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3、中共的成立:①背景:经济与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②过程:1921.7.23上海,大会纲领(最高奋斗目标)③意义: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4、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北伐;蒋介石叛变革命5、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新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长征与遵义会议(1935);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1936) 6、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7、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重庆谈判;内战,刘邓大军与战略进攻(1947),三大战役,渡江战役(1949)8、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新中国的成立:①背景:新政协召开(准备会议;《共同纲领》)②成立:1949.10.1开国大典③意义(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政治制度的确立①法律依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宪法》(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②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曲折发展①曲折:反右派斗争;文革(1966-1976;最大教训:完善与健全民主与法制)②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法制建设(立法与民告官的法律;1997/1999依法治国方略);基层民主选举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1、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港澳问题属于中英、中葡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国共)内战遗留问题,属中国内政问题。
2、 “一国两制”的含义:一个中国为前提,两种社会制度3、 “一国两制”的提出:70、80年代,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系统阐述4、 “一国两制”的实践:①成功运用于港澳的回归:1997;1999②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80年代打破;“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经热政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