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历史毕业, 升学考试命题的思考和探索.doc
5页初中历史毕业、升学考试命题的思考和探索□ 杨国金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考试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考试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科学有效的考试无疑会给课程改革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作为考试改革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的命题工作,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命题组组长,笔者参与了本市近几年的历史命题工作下面拟就命题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 2003 年我市历史中考试题为例,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一、定位考试水平,确定命题原则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根据当前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和国家要求,各地在实施初中历史毕业、升学考试的过程中做法不尽相同从考试形式上看,有闭卷、开卷和半闭半开之分,从考试水平要求看,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按水平考试的要求组织会考或中考,旨在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否达到了国家的基本要求,是否达到了义务教育初中毕业的合格标准;二是按升学考试的要求组织中考,重点在于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新生;三是按介于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之间的水平要求组织考试应该说,这三种性质的考试,其检测功能各有所长,都有利于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实施。
根据我们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 (以下简称《历史课程标准》 )的解读,结合我市历史教学改革的实际,我们认为初中历史毕业、升学考试可以实行开卷考试,毕业、升学两考合一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纲要》精神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纠正一些学校不按部颁计划要求开设课程,纠正教师不按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组织教学的情况,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师生教学历史的热情,改革历史课堂教学,减少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日渐深入,虽然我市 2003 年的毕业生仍是使用的《教学大纲》及据此编写的教材,但考试命题必须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新要求,在命题时我们确立了这样一些基本原则1. 命题依据国家和现实社会对国民素质的客观要求、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高级中等学校对新生历史学科的素质要求是命题的基本依据;现行教学大纲及其配套教材、学生身心素质和历史认知发展水平是命题的原始依据;实验中的《历史课程标准》是命题的重要参考2. 命题坚持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的原则初中历史是一门历史知识的扫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基本历史知识和人文主义教育,发展学生感知、体验、理解、运用历史等能力,形成丰富历史情感和正确历史方法的基础课。
3. 考试内容要全面,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以上三方面考试内容的设置,要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历史学科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生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根据上述原则,我们确定了 2003 年初中历史毕业、升学考试的命题要求:进一步降低机械记忆的要求,加强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感知、体验、理解、积累和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如下的知识和能力:能简单地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能按一定要求对重要的历史知识进行概括、归纳、比较和选择,能阅读、理解一般的历史材料,并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能正确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有正确的国家、民族和国际意识,能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自己的一些历史观点对于初中历史毕业、升学考试试题,我们的总体构想是:能力立意,在加强和改进对历史基础知识考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力度,增加开放性试题,增强评价标准的开放性和评分说明的科学性,引导历史教学走出死记硬背的怪圈。
为了让师生了解上述想法,我们受市教育局委托,精心编制了《宜昌市 2003 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历史考试说明》 ,对考试目标和性质、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试难度、基本题型、计分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附有三套样题及其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供师生学习和研究二、精心组织材料,体现命题原则初中历史共有六本书,包含古今中外历史,跨度大,容量大,如何精选考试内容,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我们认真设计试卷结构,确定基本题型,精选试题内容,按照历史中考说明的有关要求,首先编制了历史考试“双向细目表” 在“双向细目表”中,对试题的题型(基本题型:选择题,材料解析题,简答题) 、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5/5) 、考点知识、考试水平、涉及的知识板块以及试题来源等都做了规定,以此作为命题的“施工蓝图” “双向细目表”的制定,标志着初中历史毕业、升学考试试题框架已基本搭成历史学科实行开卷考试,对命题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做到不抄书上原题,不用书上原话,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重新整合,在试题中创设新的情境或场景,从不同于教材的设问角度提出问题,设计试题,减轻学生机械记忆的负担,加强对学生体验、感知、积累和理解历史的考查,引导师生转变教学方式,避免死记硬背。
开卷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知识的迁移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要组织好开卷考试,关键是试题要能充分体现命题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在命题上我们尽可能地体现知识的广泛性,选材的借鉴性,试题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性,题量的适当性和思维的发散性我市 2003年历史中考试题共 29 题,其中属于改编的试题 18 题(全部为选择题) ,分值 36 分,创编11 题(所有的主观题都属于创编题) ,分值 64 分改编题来源于教材,设问视角是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了解改编题不难,但是学生仅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完成的前提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创编题来源于课外,很广泛,与学生所学知识有交叉点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1. 试题不回避重点历史知识和与历史有关的热点现实问题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是“航标的亮点” ,尤其是世界历史,选取的都是对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或事尽管我们在命题时注意了知识的广泛性,但是试题的容量仍然很有限,经过多次筛选,最终选取的考点是立足于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历史知识。
知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章节覆盖率达到了 70%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科技板块的比例比较合理,政治、军事所占比例有所缩小,设问角度向借鉴、反思方面转化2. 这套试题与以往区别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将相关知识揉和在一起,要求学生把学的“点”串成“线” ,将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归纳如 26 题给出了三段材料,分别介绍“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对人类的影响,我们的设问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三件事情本身上,而是由此提出了“以上三段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请你借鉴日本或美国近现代发展经济的经验,说一说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做,才能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 5 个知识点放在一起,问题的设计是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27 题则以美苏两国的关系为主线,通过一段材料(“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语,1945 年 2 月于雅尔塔) ,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结成的“同盟”和战后的“冷战”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回答“战时” “共同敌人” “同盟”分别指的是什么,并要学生至少举出1 例战后苏联与战时同盟相互敌对的史实,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此题跨度大,综合性比较强,立意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并从中发现优秀者虽然题目的综合性强,但设问的切口小,设问多,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业状况,学生都能动笔,而历史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得高分3. 通过考试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除了考查学生的能力外,命题者还希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道理,也希望通过考试这种形式,指导教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宏观地把握教材,而不要拘泥于教材本身,要善于从当代社会发展、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的需要出发使用教材,扩充教材的内容,拓展师生的视野,增强历史课程的建设能力试题选入了刚刚发生的美国进攻伊拉克的战争,雅典民主政治,美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革命的重大影响,对战争的看法,目前世界的格局等关系到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内容把这些对现代极富影响力的事件选入考查范围,当代世界刚刚发生的事情出现在试题中,目的很明确,一是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二是引导学生能够联系历史并运用历史的观点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构建起沟通历史和现实的桥梁,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历史画卷4. 积极探索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相对来说,知识与能力目标比较容易考查,过程与方法也是可以直接观测到的,唯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检测不好办28、29题试图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做一次积极的探索如,28 题: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曾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学者却有他自己的祖国可是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却毅然声明放弃德国国籍,加入了美国国籍美国于 1945 年在日本投掷两颗原子弹后,爱因斯坦又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请你结合二战的有关史实,就爱因斯坦放弃德国国籍,或反对美国使用原子弹,谈谈你的看法这道题以考查学生的评价能力为载体,实际上是想综合考查学生学习世界历史后,是否能够明辨是非,是否有了较为丰富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国际意识,是否能够理性地看待历史问题通过对学生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做此题的答案精彩纷呈,是全卷最闪亮的试题,比较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了学生学习世界历史后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上的不同状态5. 加强试题的开放性,完善答案的多元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不同学生的发展留足发展的空间为了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我们在试题的开放性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50 分的主观性试题中,有 40 分属于开放性的开放性的试题必然伴随着答案的多元性,在制定评分说明时,我们一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设置了多种可能的答案;另一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评分说明,对答案观点、论据、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论证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另外,还对可能出现的非预设答案,也作了评分说明和要求,提高了评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开放性试题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开放性试题不是提供一个“随便说说”的场所,而是通过“自由”发表见解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挥所达到的水平开放性试题的参考答案必须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由空间,在答案内容的规定和答题的方向上应该尽可能开放,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话可说但是,在评分原则上则应尽可能具体和明确,必须清楚地界定不同大小的知识范围和不同层次的能力水平,避免评分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6. 确定合理的计分方法,对落实考试功能也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做法是:实行分段结业考试,初二结束时,中国历史组织会考,卷面满分 100 分,60 分及以上按 10 分记入中考总分,60 分以下按实际得分的 10%记入中考总分;初三结束时,世界历史参加中考,卷面满分 100 分,60 分及以上按 20 分记入中考总分,60 分以下按实际得分的 20%记入中考总分。
这种计分方式,旨在强化水平考试的要求,同时兼顾升学考试的要求,有利于督促学校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督促师生按要求组织教学,落实国家在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师生在考试中的“分分计较” ,让师生在教学中放开手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