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等古诗改编.doc
18页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 江南又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了,叶子浮出水面紧密相连. 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在莲叶东面嬉戏,鱼儿在莲叶西面嬉戏, 鱼儿在莲叶南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北面嬉戏 (注:后五句意义相同,都是说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意思.东、西、南、北并列,铺陈其事,这是诗经中的“赋"的手法,) 【释】: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景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汉乐府:原是汉初采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 译文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赏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民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了一幅明丽美妙的图画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荷叶,莲叶下自由自在、欢快戏耍的鱼儿,还有那水上划破荷塘的小船上采莲的壮男俊女的欢声笑语,悦耳的歌喉,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多么宁静而又生动的场景!从文化学的角度,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首情歌,它隐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戏,追逐爱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
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天气由阴转晴,初夏的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南大地,真凉快!我走进公园,顿时感到心旷神怡,翠绿色的假山连着翠绿色的草地,岸旁杨柳拂动,湖光山色,异常美丽往里走,那儿有脸盆大的石窟,盛满绿亮的泉水小湖清澈透明,长年不涸,一年四季唱着和谐悦耳的歌曲,温柔而欢快地流淌着,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谷流下来,飞溅起团团水雾.满湖的荷叶荷花,远远望去就像碧波上荡着点点五颜六色的帆,非常好看看那含苞待放的花蕾,有的傲然挺立在水面,有的藏在荷叶底下,它们耐心地等待着根的喂养、叶的抚慰,时刻盼望着出人头地的一天荷花的花骨朵,好像腼腆的小姑娘,用白嫩的手捧着脸;完全盛开的,更加美丽动人,开朗地向人们露出美丽的笑容荷花上随风滚动的水珠,映着太阳的光辉;空气仿佛也流溢着隐隐的清香骄傲的红莲,花瓣嫩红,像涂了胭脂似的一朵纤尘不染的白莲,从水中钻出来,宛如一位白衣少女,羞涩地卧在碧枝翠叶与波光水影之间.绿叶丛中,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像娇羞的少女,满脸绯红,微微含笑一片片荷叶,像撑开的大伞,有的轻浮于水面,有的挺立在碧波之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一作《柳枝词》 碧玉:形容柳树枝叶的颜色.这句说春天的新柳碧绿婆娑,如同玉树一般 妆:装饰,打扮 丝绦:丝带这里借以形容柳条的柔嫩轻盈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二月:农历二月,正是仲春时节春柳如同碧玉妆扮分外娇娆, 垂下的万千枝条好象绿色的丝绦 是谁把这柳叶裁得如此精致, 原来二月春风--它恰似一把灵巧的剪刀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贺知章是古代唐朝著名的一位诗人有一年二月,他来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柳树又多又漂亮他走到一处湖边,湖边上正好有一棵高高的柳树,贺知章抬头望着这棵柳树,柳树上长满了嫩绿的新叶,就像用碧玉打扮的一样远远望去,柳树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柳树垂下的无数根枝条就像少女的发丝这时,他想:这嫩绿的新叶是出自于哪位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忽然一阵春风吹来,这无数根枝条随风飘摇,真像春风姑娘给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梳洗和修剪她的长发,让她更加美丽,惹人喜爱这时,贺知章默默感叹,用右手抹着自己的胡子,望着柳树说:“真美啊!这么美的柳树,我要用诗句来赞美、歌颂它”。
随后,贺知章便吟诗起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晚上,贺知章把今天所吟的这首诗写在了纸上,然后慢慢韵味直到现在,这首古代唐朝著名的诗人贺知章所写的《咏柳》,已经变成了一首非常闻名的古诗了第二小学三年级齐可莹春天,在美丽的湖边,那株株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望去,就像一树绿色的宝石,还像一个个小眼睛,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美人,摆动长长的秀发空中几只燕子在空中划出美丽的弧线,呢喃着,好象在美丽的春光中翩翩起舞湖边,人们都在自由自在地春游踏青,或三两搭伴,或几人同行,不易乐乎,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贺知章他身材偏瘦,皮肤白皙,戴着斗笠,背着行囊,步履轻快.他看见了丝丝柳条,他想是谁剪出来的?哦~!原来是二月春风裁剪出来的,二月的春风像一把神奇的剪刀,把柳叶剪的那么美丽啊~祖国的春天多么的欢畅~~!!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 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 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一天,苏轼和弟弟苏澈、妹妹苏小妹以及朋友秦少游一起去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苏轼发现手中的酒杯荡着少许波纹,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至极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洗礼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它.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心头的万千思绪组合在一起,他马上取来笔、墨、纸,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而诗歌的名字就叫-—《饮湖上初晴后雨》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
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相传,唐代汪伦写信给李白,说自己家乡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见到信后,大喜,去了汪伦的家乡,可并没有几家酒店,也没有桃林,责问道:“汪伦,你为什么骗我来此地?"“我没有骗您,”汪伦实话实说,“我这儿有个姓万的开了一家酒店,恰好这里离桃花潭十里,知道您喜欢看花喝酒,才引您前来相会.”李白有感于汪伦的苦心,和汪伦玩得很高兴,畅快.李白告诉汪伦,他明天要回去了,问汪伦是否有时间送送他,汪伦假装说:“啊,这样,明天我没时间,"“哎”李白叹了口气第二天,李白一人孤身乘船,就要离开这个地方,忽然,听到有人用脚打着拍子,边走边唱,李白回头一看,啊,竟是汪伦,汪伦双脚打着拍子,唱着送别歌,眼睛笑眯眯地看着李白,李白感动万分,眼泪如同断线的珠子,直往下掉,他一边擦去眼泪,一边紧紧地握着汪伦的手,好像怕他会飞了一样,汪伦说道:“李白兄,相处了几天,你却要离开,小弟真舍不得你离开啊?"汪兄:“你有所不知,就是当朝皇帝急召我回去,圣令难抗啊?”“啊,既然李兄你公务在身,我也不强留?”离开时,两人依依不舍,李白特吟诗一首:李白乘舟将欲行,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