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豆蚜虫的危害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doc
5页大豆螃虫的危害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摘要 介绍了大豆螃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对大豆的直接 和间接危害,提出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措施,其中,培育抗 螃虫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而转基因技术 为此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关键词大旦蜡虫;危害特点;综合防治大豆螃虫属同翅目螃虫科,主要在大豆苗期为害,分布 于我国主要大豆产区,给大豆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大豆螃虫 6月中下旬始见,危害盛期在6月底至7月初一般干旱少 雨、持续高温天气,螃虫容易大量发生大豆螃虫分为2种, 即无翅胎生雌蜡和有翅胎生雌螃,其主要区别是:有翅胎生 雌螃体长卵形,腹管黑色,圆筒形,基部上有瓦片状轮纹, 比端部粗2倍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6节触角,其中第 3节上有次生感觉孔6〜7个,州成1列 体长0.9〜1.6 miiio 有翅螃能迁飞,扩大危害范围无翅胎生雌螃体长1.52〜 1.95 mm大豆螃虫成虫和若虫均可为害,一般以刺吸方式 取食豆株顶叶、嫩叶、嫩茎的汁液,也侵害嫩荚其发生时, 常布满整个大豆植株的茎叶,导致其生长不良,结荚减少, 大发生时减产20%〜30%,严重的超过50%,苗期发生严重时 可使整株死亡1螃虫对大豆的危害特点1. 1直接危害大豆螃虫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株茎叶中的汁液,导致叶 片形成黄斑,随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呈现褐色。
一般发生年 份,大豆螃虫多集中在大豆植株的嫩叶与嫩茎;而发生严重 时,螃虫布满茎叶,遍及整个植株,造成植株矮小、茎叶发 黄而卷缩,同时减少结荚和分枝数量,致使大豆产量降低 研究表明,当大豆植株受到螃虫危害后,其株高、SPAD (单 株叶绿素相对含量)、叶面积和地上部干重均有所下降1.2间接危害螃虫感染病毒后不但直接危害大豆,而且还是多种植株 病毒的传播者,如苜蓿花叶病毒(AMV)、大豆花叶病毒(SMV)、 烟草环斑病毒(TRSV)和马铃薯Y病毒(PVY)等[1]此^卜, 与大豆的抗病虫能力紧密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 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会发生改变螃虫侵 害后不同品系之间POD、PPO活性均有升高,与螃虫的诱导 存在相关性;螃虫侵害诱导后PAL活性均有上升,抗螃品系 表现稳定,表明PAL酶活性与大豆的抗螃性存在明显的相关 性此外,还表明螃虫侵害前后大豆叶片组织内氨基酸、黄 酮类物质、生物碱类、酚类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都发生了 明显变化[2]螃虫取食对大豆叶片异黄酮的诱导反应与光 照无关,只与植株是否被害有关[3]2综合防治措施2. 1选育抗病虫品种培育抗螃虫品种,是解决该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依 靠大豆螃虫的自然发生、消长与危害,在大豆生产田无人工 干预的情况下,调查大豆叶部螃虫群体数量,从而筛选抗螃 虫材料作为亲本进行常规育种培育抗螃品种[4]Hill et al [5]在大豆螃的选择试验中采用田间试验与温室试验相结 合的方法,发现 “PI 71506”、“Jackson”、“Dowling” 等 品种大豆螃虫发生显著少于不具抗性的大豆品种(P=0. 05)o 范遗恒[6]肯定了野生大豆对大豆蜡虫的抗性,发现有3份 表现为高抗,与栽培大豆相比,其抗螃性较高,且是所发现 的最强抗螃性材料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为此提供了一条新的 途径雪花莲凝集素(GNA)对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如螃 虫、褐飞虱和叶蝉等同翅目害虫的毒杀性在转基因水稻、烟 草的昆虫饲喂试验中均有证实近年来,姜昱等[7]利用 花粉管通道法将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转入到大豆品种 吉林30中,并对后代进行了田间鉴定2.2药剂防治一是拌种用大豆种衣剂包衣,既可防治早期螃虫,又 能防治地下害虫也可用高效内吸性农药,如用种子总量的 0.2%〜0.3%的35%吠喃丹拌种二是喷药防治大豆螃虫, 关键是早发现早防治大豆螃虫排出的蜜是蚂蚁很好的食 料,因此如有蚂蚁在豆株上爬,就要及早发现。
在苗期用35% 伏杀磷乳油1.95 kg/hm2喷雾,或毗氤磷800倍液进行叶 面喷雾,对天敌无害,且对大豆螃控制效果显著大豆田出 现点片危害时,可用增效抗螃威液剂2 000倍液、40%氧化 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或选用10%漠氤菊酯乳油、5% 来福灵乳油、2. 5%敌杀死乳油 225〜300 mL/hm2,对水 600〜750 L喷雾应注意轮换使用各种农药,减少螃虫抗 药性,并且保护天敌鉴于大豆螃虫抗药性及生态环境保护 的需要,提倡选用高效、低毒杀虫药剂贯彻合理用药,保 护天敌为原则2. 3农业措施大豆螃虫发生的轻重,与栽培形式关系密切,如大豆与 玉米按照8 :2间作对大豆螃虫控制效果最好,高峰期螃量 均低于大豆清种田及大豆与玉米按照8 :8间作田,基本可 以有效的控制大豆螃虫的危害[8]另外,套种油菜还可有 效地增殖豆田天敌数量[9] o2.4生物防治大豆螃虫的天敌较多,包括捕食性瓢虫、寄生蜂、草蛉 和食螃蝇等,在天敌数量多时,可抑制螃虫数量的增长例 如:在大豆田释放异色瓢虫,10 d后对大豆螃的防效高达 90%o连续多年的豆田放蜂试验表明,日本豆蜡茧蜂可使大 豆螃的寄生率达56%以上,在中等发生年份可将大豆的卷叶 率控制在1%以下[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