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如何利用整句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47208476
  • 上传时间:2023-05-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01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如何利用整句教学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一、关注学生语言理解的必要性  英语作为学生的第二语言,其习得的过程与母语不同,它是在人为创造的语言环境——课堂中进行的,课堂上学生所接触的语言几乎是外语学习的全部而学生对所接触的语言是否能真正理解是课堂能否正常开展的基础,也是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如果学生对所接触到的语言无法理解,那么学生就会茫然,师生就没办法进行交流,课堂就会陷入僵局  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Krashen(1982)提出“输入假设”他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的条件中的第一点就是“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克拉申指出,我们不仅使用语言能力来理解语言,还依赖语境(context)、已有各种知识和非言语信息来帮助理解语言输入假设”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我们先是获知意义,然后才习得语言结构  《浙江省小学英语教学建议(试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9)第10条指出 “要尽可能选用纯正地道、原汁原味、体现英语文化特色的视听材料,给学生可理解的语言输入量,发挥视听媒体对小学生良好的语音语感形成的积极作用事实证明,不合理的视听材料和没有教学者干预的视听材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是效率极低的,换句话说,在当前情况下,用视听材料代替教师教学的可能性很低。

        无论是何种情况,学习者最根本需要面对的是语言本身克拉申认为,输入假设与语言习得有关,而与语言学得无关那么,从教学者的角度看,如何在英语课堂环境下提供一种接近于语言习得的教学氛围,提供何种形式的语言,如何提供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语义,并能同时让学习者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结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利用整句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整句教学法的基本操作原则是“整句输入、整句操练、整句输出”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有意识地使用完整的句子,不仅让学生沉浸在有意义的情境当中,还要让学生沉浸在由句子构成的语境当中,在情境和语境的交互中接触、模仿、尝试使用完整的句子凌应强,2009 (b))整句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结构的内化,也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 1. 利用整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教师语言的所指(reference) 语言的所指即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所指”有两个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词汇的所指通常是一个事物的概念;而句子的所指通常是一个情境(具象情景或抽象语境小学阶段大多数是具象情境)以下面几个句子为例: A. The cat bit the dog.B: The dog bit the cat.C: The puppy bit the kitty / kitten / pussy.D: It bit that. 在A句和B句中,词汇和句法结构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是孤立地呈现这3个词汇(cat, dog, bit),读者头脑中可能是两只静态的动物(猫和狗)和一个抽象的动作(也许头脑中是“一个人在咬东西”),三个“所指”是孤立的但是,当将这3个词汇分别组合成A句和B句的时候,读者头脑中就会呈现活灵活现的情境(类似于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一些片段)这就是利用句子在读者头脑中构建了有意义的情境,也是利用整句进行词汇教学的价值所在 还需要考虑到词汇bit对学生的理解构成的难度并非所有的小学生都能知道bit的含义,无论A句还是B句,也都无法说明bit的含义(更何况词组a bit还有名词和副词的词性)那么改成如下句子,学生就可能理解bit的含义了:The dog opened its mouth and bit the cat in the face.这个句子更长,但是其含义比B句更加明确,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句子是更有价值的而如果给学生仅仅呈现孤立词汇的话(the dog, the cat, its mouth, the face, bit)学生绝不可能知道bit的含义 在C句中,尽管动物的词汇改变了,但是如果读者明白这些词汇的所指,头脑中的情境依然是“一只狗咬一只猫”,当然,此时头脑中的图像中的狗是小狗,猫是小猫。

       在D句中,语法和含义方面都是正确的,但是两个虚词(代词“it”和“that”)的所指不明确,就会让读者感到一头雾水 再看下面的对话: Teach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morrow? S1: I am going to make a birthday cake for my grandma.S2: Make a birthday cake for my grandma. 在这个对话中,学生只需要理解what, you, do, tomorrow这4个词的所指,就能理解整个问句的含义但是,假设教师的问句始终只是类似于“What you do tomorrow?”,那么学生就永远不可能输出结构正确的(1)句而如果教师始终容许学生使用(2)句的结构来回答问题,学生很难有能力输出结构完整的句子 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学生不容易分清的跟代词有关的例子 英语中的代词,按其意义、特征及在句中的作用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相互代词、疑问代词、关系代词和不定代词八种其中人称代词、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和指示代词是小学阶段接触较多的 (1)人称代词举例。

      I saw Tim and his dog in the park. It was very beautiful.这个It的所指是什么?到底是说dog很漂亮,还是 park 很漂亮呢?因此,在低年级中,It was very beautiful.还是应该用更具体的句子表述:The dog was very beautiful.或者是 The park was very beautiful.其实对于it的认识,是从三年级就开始的,但如果不对其加以明确的话,有些学生往往到了四年级还不是很清楚it的具体含义记得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B部分有一首chant: Where is your mouth? Here it is. Where is your hand? Here it is. Where is your ear? Here it is.Where is your nose? Here it is.  对于这首chant,大部分学生都能唱得很熟练,可对其含义却是较含糊的,尤其是答句Here it is.学生只是对其进行整体理解,知道它大概是表示“在这里”的意思而如果学生对于句子的意思只是有一个模糊的认识,那么就不可能真实、正确地应用它。

      比如教师问:Where are your eyes? 的时候,学生可能还是说Here it is.甚至更糟糕的情况,有的学生听到Where is your ...?就条件反射地回答Here it is. 而如果教师在教学Here it is.时,使用更完整的句子进行板书和解释: (板书)Here it is. (it = the nose) (解释,注意用手指指点)It, --- the nose. The nose is here. Here is the nose. Here it is. 那么学生就能明白it在此处的所指,当然也能初步感知它的指代用途,这样才能为其以后正确运用代词打好基础 (2)形容词性的物主代词举例以最简单的也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my为例:最早接触的句子是My name is Mike.在教学这一句的时候,My name通常是作为一个My ... is ...我们都知道这里的my,不同的人说的话中my指的也是不同的物主因此在教学时,可作如下板书,并辅以图片、事物等进行教学: Chen Jie: My bag is red. (my = Chen Jie's)John: My bag is blue. (my = John's)Mike: My bag is yellow. (my = Mike's)Sarah: My bag is pink. (my = Sarah's)  更简单的办法是对照法:教师拿出自己的书包和一个学生的书包,对这位学生说:My bag is black, and your bag is pink. 然后和其他学生开展相同的交流,并适当板书。

       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教学your, his和 her: A (指着B): Touch your nose. (your = B's)B (指着A): Touch your nose. (your = A's)A (指着C): Touch his nose. (his = C's)A (指着D): Touch her nose. (her = D's) (3)指示代词举例看下面的短文: (a) Look at my family photo. This is my grandpa. He's a farmer ... This is my mother. She's a nurse. This is my aunt. She's a singer ... 这样的描述,句子单一又不断地重复,毫无变化,显得非常机械和枯燥而且在描述mother 和aunt时,不容易让听者分清,如果能作以下的扩充的话,文章就会变得生动,且不会分不清对象: (b) Look at my family photo. This old man is my grandpa. He likes flowers. He's a farmer ... This woman with curly brown hair is my mother. She's a nurse. This young woman with long black hair is my aunt. She's pretty. She's a singer ... 当然,正如前面“狗咬猫”的例子所示,语段(b)并不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是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然而,教师需要明确,不能将这样的语段作为对学生输出的要求作为教学目标,学生能输出(a)段的语句即可 2. 利用整句教学更好地让学生将词和义联系起来 小学生对抽象单词的理解能力是比较弱的,其逻辑思维也不是很强,他们还没形成良好的分析句子的能力比如单词welcome(欢迎),虽然P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1 Part B的Let's play中出现过,但其使用频率较低,没多久就被淡忘了学生对这个单词更深刻的印象来自于经常用到的问答:--- Thank you. --- You're welcome.的整体语义感知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有可能听到welcome就理解成You're welcome.因此在三年级下册Unit 1 Welcome back to School中再次教学词汇welcome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单词的词和义对应得准确些比如,可以先这样呈现: (用手指点)This is my school, (热情与听者握手)welcome (用手示意对方往学校里走)to my school. 在四年级上Unit 1 My Classroom中,教师通过情境设计,还可以用上Welcome to our new classroom。

       (1)直接词义接受对词汇的理解可分为直接词义接受和语境词义照应凌应强,2009 (a))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往往用直接词义接受的方式来教学新单词,如呈现图片、实物、动作等但有些时候,我们呈现的事物并不是很典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