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如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doc
3页浅谈如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中江县回龙镇中心幼儿园 刘小红语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适应人类社会的主要工具我们是一所农村幼儿学校,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近年来在不断提高,也意识到发展幼儿的语言很重要,由于环境的限制,家长们的普通话水平都比较差,因而制约了幼儿规范语言(普通话)的习得显然,能清楚地表达、“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的教育就更多地落在了幼儿园教师的肩上学前期是儿童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包括准确清晰的发音,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正确连贯地口头表达三个方面那么,如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看法,希望能与潜心于语言教育研究的幼教同仁共同交流一、教师语言态度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语言态度”是指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和所采取的行动,这种看法和行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这里所说的“教师语言态度”是指包括教师对自身和对幼儿两个方面的语言态度每位教师的语言态度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而这种倾向性必然对幼儿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对幼儿产生的影响语言态度本身可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情感和理智两方面,幼儿的语言态度是属于情感化的,因为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语言水平低,不能对特定语言实用价值和社会地位进行理性的评价,因而幼儿的语言能力除外在教育外很大程度上依存于教师的语言态度如幼儿在倾听教师讲述时在情绪、情感上常常有较明显的反应,我们常看到这样的镜头: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幼儿伴随着老师的讲述不时表现出与故事意境相一致的或喜、或悲、或笑、或哭、或高兴、或生气的表情和动作,得意之处甚至会跳起来因此,教师自身的语言态度(声情并茂)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对语言态度的认识如果是积极的,那么,他就会关注自身的语言面貌和语言行为如坚持用普通话交谈,谈吐自然、亲切,恰当地使用词语,声音抑扬顿挫等,让幼儿感受到教师语言的亲切、幽默、动听等,从而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变得爱听、想说、乐讲相反,如果教师本身对语言态度的认识是消极的,那么,教师常常不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如说话时习惯用方言,或漫不经心或毫无表情、用词单调等,有的老师较内向,对幼儿或“沉默寡言”,或不苟言笑试想,幼儿在教师这种消极的语言态度影响下,还会产生喜欢说、乐意说的愿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此,教师只有保持积极的语言态度,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从而发展语言能力2、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产生的影响教师对幼儿的语言态度同样也包括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教师如果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持关注、支持和认可,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就能激起幼儿更强的表达欲望,幼儿就会更想说、更爱说,当然也就更乐说、更能说;反之,如果教师对幼儿语言表达不闻不问、否认、缄默,也会影响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如面对幼儿没完没了的发问、告状,教师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不以回应,即使回应态度也是冷漠的、语言也是消极的:“老师正忙着呢,别烦老师!”这样的现象也是有的尤其是对语言能力较弱的幼儿,情急中的表达更是语无伦次,半天听不懂意思来,老师更是无从回应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产生“我说了老师也不爱听,说了也没用等消极的自我意识,使幼小的心灵从此蒙上阴影,渐渐地对语言表达失去兴趣,变得不想说、不爱说,运用的频率也因此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语言能力的发展二、充分利用讲故事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感觉到,讲故事对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十分重要1、通过讲故事训练幼儿的发音给幼儿讲故事,首先要坚持说普通话,禁用方言,要以清晰、准确、规范的发音,给孩子树立学习、模仿的榜样。
其次,给幼儿讲故事时,要注重视听结合,多借助图片、实物、口型和手势等直观手段,形象具体地向幼儿示范发音,并让幼儿反复辨别和体验再次,在讲完一个故事时,可将故事中生动、有趣、可游戏的情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编成游戏,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语言2、通过讲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讲故事时,应用亲切的语气,把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尽量避免词不达意,缺乏条理,给幼儿造成错觉其次,应该借助故事中所描述的情境,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模仿、练习的机会,如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声响等再次,讲完故事后,可让幼儿复述故事,以培养幼儿的概括力第四,故事讲到某一关键处,中断讲述,启发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创编出以后的情节第五,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可充分利用旧图书、旧画报,指导帮助幼儿挑选其中的人物、动物、景物等的图片,剪贴成有情节的画面,再编成小故事讲出来3、通过讲故事丰富幼儿的词汇讲故事过程中,可借助表情、手势等来演示一些常见的、浅显的词汇的含义,帮助幼儿理解词意讲故事时所设计到的词汇,要浅近、准确,尽可能地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自己来理解词义将故事中的某些常用词,尝试着让幼儿用同义词和近义词替换一下,老师或家长适时的给以启发,并作出鼓励性的评价。
幼儿就会从中享受到运用语言的乐趣,提高运用语言的自觉性边讲故事边启发幼儿填充部分关键词,如:“树林中窜出一只(凶猛)的老虎,三只小白兔(飞快)地跑去……”三、让幼儿在交往中产生主动性,使其敢说、想说实际上,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主动构建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若刻意对幼儿语音、词汇和造句语法进行简单训练,是不符合幼儿语言教育的特点,违背了语言的本质功能——交往功能幼儿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在与他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要使幼儿对语言的运用具有主动性,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敢说、想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1、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使幼儿有话敢说 教师和家长为幼儿创造轻松无压力的语音环境轻松无压力的语音环境是调动幼儿说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了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和关系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它促进可幼儿积极性的发挥为此,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尊重他们,并为他们创造自主表达与自由发挥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在此条件下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师经常参与幼儿间平等对话,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关爱,增强老师与幼儿相互间的感情联系,激发和强化幼儿说的愿望。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选择适当的谈话内容、方式、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他们每一次的表达,使其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当幼儿词不达意,语句不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或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另外,教师的负反馈会给幼儿以挫折感,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应该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选择、扮演角色的体验,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到社会中去多接触事物,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与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将视觉、听觉的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形成语言表达出来,为幼儿想说、爱说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幼儿说的兴趣,满足幼儿说的需求,提高幼儿说的能力总之,在儿童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更新教育观念家长也要积极配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用使用的有效的方法激活幼儿学习语言的内在动力,及时鼓励,积极引导,将其培养成能适应新世纪的有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