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2024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自测考试题.docx
5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凹凼(ào) 烦燥(zào)B.尴尬(gān gà) 阴凉(yīn)C.卵石(luǎn) 揩一把(kāi)D.砌缝(qì) 舀米(yǎo)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孕育 奠基 斑斓 潜心贯注B.无暇 黯淡 咳嗽 一返既往C.高粱 兽铤 署名 锋芒毕露D.草率 萦绕 镐头 慷慨淋漓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B.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均出自《孙权劝学》这篇课文。
C.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D.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还计算着出三十年集(即《鲁迅全集》)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白衣天使奋战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动人的事迹和牺牲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传扬B.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C.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地球D.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中很分外轻逸,似远似近,似近似远,又似有似无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三、默写(共6分)5、根据提示填空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_______,__________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文房四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文具唐代著名的四大书法家是____________、欧阳询、禇遂良和柳公权3)山际见来烟,____________吴均《山中杂诗》)(4)王维的《竹里馆》中“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优美高雅的意境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公笑而遣之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但微颔之( ) (2)释担而立( )(3)徐以杓酌油知之( )(4)笑而遣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2)我亦无他,惟手熟尔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笔记小说集《归田录》,全文故事虽短,但记述简洁生动,情趣盎然,人物形象鲜明,哲理深入浅出B.当陈尧咨“十中八九”,而不是百发百中时,卖油翁没有惋惜,反而一副原来如此的样子,这必然激怒陈尧咨前来质问C.面对陈尧咨的怒火,卖油翁以针锋相对的激愤,充满智慧的应对,征服了陈尧咨D.卖油翁展示倒油绝活儿,以此讽喻陈尧咨,精湛的技艺无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4.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具体分析杨二相公与陈尧咨的形象有何异同?卖蒜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①声,旁睨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③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拳已夹入老人腹中,老人寂然无声,泰然自若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晩生知罪矣!”老人鼓 腹纵之,默然无语,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选自《子不语》注释:①绝:停止②揶揄:出言嘲笑③成:成全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回答问题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人,思想和行动,范围太广,我想损之又损,只说说我深知,而且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语文"方面;这仍嫌范围广,只好再缩小,限于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说是不成问题,因为:一,看历史,似乎早已解决那还是民初高喊文学革命的时候,以前言文不一致,如言,说"我觉得对",文则要写"余然之",既增加了无谓的负担,又不容易懂,所以应该合二为一起初有些人,如林琴南之流,不以为然,但这是大势所趋,众意所归,不久就统一了天下,理,认定怎样说就应该怎样写,行,用笔写白话。
二,看现实,写,都不用文言,而用普通话但这里还隐藏着不少问题由文学革命时期起,就应该有所谓白话指什么(如有孔乙己的白话,鲁迅的白话,北京市民的白话,等等),能不能这样写,应该不应该这样写等问题这且不管,文学革命之后,许多知名的和不很知名的作家,以及广大的能执笔而不成家的,总是这样做了成果呢?我的看法,除了少数人、个别文体(如小说、戏剧里的对话)之外,都是只能"不即不离"不即,是与街谈巷议的口语不尽同;不离,是无论如何,总可以算作雅化的精炼化的条理化的口语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在现在,流行的文的大多数,从用语方面看,与过去相比,不即的成分显然增加了,从而不离的成分就相应地减少了这表现为冗长,扭曲,修饰,晦涩,不像话不像话,有影响,是不自然,不简明,不易懂这样写,有的来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来于看什么,学什么;但更多的是来于认识(纵使是不很明确的),以为不这样就不成其为文,甚至不足以称为文有认识为依据,不即而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终于成为文风问题叶圣陶先生坚决反对这种文风,他提出正面的主张,要"写话"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这里为题目所限,不能牵涉过多,甚至挑起论辩专说我的看法,写话,虽然其中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但大体上说,或当作行文用语的一个高标准看,总是既正确又对症说正确,因为这是坚持文学革命以来求言文一致的老传统说对症,因为时下的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称为文言,是因为只见于书面,嘴里并不这样说新文言,就其难于为绝大多数人轻易了解说,会比旧文言更糟,因为旧文言简短,新文言冗长,旧文言直说,新文言要多绕弯子不简短,不直说,再加上结果的难于了解,就成为症去症要有对症药,那就是写话,写话的主张会碰到两种性质的难易问题一种是执笔之前,刚才说过的,认为这样就不成其为文,下里巴人,不屑于认识,属于一念之差,可是变却大不易,要慢慢学,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求速成办不到另一种是执笔之后,我的经验,就说是下里巴人吧,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
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此外还要加上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繁简有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价值,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题里曾较详细地谈到,这里不能多说我的想法,值得重视的不是多用少用一两个字,而是应该少用而偏偏多用的这种热爱冗赘的心情,它扩张,无孔不入,就会成为风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
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1.选文第1段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3.作者是怎样说明叶圣陶先生注重文风简洁的?4.说说作者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和作用五、诗歌鉴赏(共5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泊秦淮杜 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请简析“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的妙处六、语言表达(共10分)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作文(共40分)按要求写作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请你以“一段 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