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与地图专题复习课件.ppt
45页地球和地图,地理基础知识是整个地理学科知识的“基石”本单元的复习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近年来,地理有70%左右的考点直接或间接与地图有关,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可从地图入手一是图表的规范判读、图文结合、图图转换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要努力做到考题无图,心中有图,考题有图,熟练用图;要提高图像数据的分析应用能力,最重要的是规范读图要求,从图名、图例开始,了解是什么图、图上有什么、图例反映的地理事物是怎样分布的、它有什么特点和变化趋势,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等;其次是要用准确的文字表述出来,这里特别强调要用术语、地理语言表达,因答案中的术语常常就是得分点二是注重地图的绘制技巧绘制地图是新课标能力考查的重要环节,因此复习中要有针对性的总结和训练 2.注重各知识点的综合期末试题几乎不会单独考查某一知识,大都是对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3.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目前的考试注重考查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 (1)形状:两极 赤道 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是 千米,赤道周长约 千米稍扁,略鼓,6371,4万,2.地球仪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 的轴,即地球的自转轴。
(2)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 相交的点绕转,地球仪表面,3.经线与纬线,,,相等,相对,南北,相交,长度不等,赤道,东西,,平行,在地球仪上,顺着 方向环绕一周的圆圈,东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4. 经度与纬度,,,本初子午线,赤道,愈大,,愈大,愈大,,愈大,东半球,,西半球,赤道,经纬度的确定与经纬网(经纬度)的解读与应用,1.经纬度的确定,(1)经度的判断 ①自西向东(或顺地球自转方向)数值逐渐增大为东经,数值逐渐减小则为西经②两条正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已知一条经线的经度为x°,那么与它正相对的另一条经线的经度y°=180°-x°,所属的东西经正好相反2)纬度的判断 ①某地的纬度,也就是该地向地心做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如图二中角δ) ②自南向北数值增大者为北纬数值,减小者则是南纬如图三),2.经纬网图的应用,⑴定坐标,度数往北增大为北纬,往南增大为南纬,往东增大为东经,往西增大为西经极地俯视图中极点的判读方法: ①字标法:在极地中心处标注“南”或“S”为南极,标注“北”或“N”为北极; ②自转方向法:极地俯视图中若画有地球自转方向的箭头,可以根据“北逆南顺”判定; ③经度递变法:根据东经度沿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沿地球自转方向减小的规律,画出地球自转方向,从而判断南北极; ④海陆轮廓法:极点处为陆地则为南极,极点处为海洋则为北极,①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右图中AB。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②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上图中AC2.经纬网图的应用,⑵定“距离”,2.经纬网图的应用,⑶定“最短航线”,①同一经度或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经线(圈)上,其最短航程为正南或正北方向(如右图A至B,向正北,B至P,先正北后正南) ②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右图中同一条纬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MPK而不是MQK) ③由于晨昏线本身就是一个大圆,故处在晨昏线上的两点最短航线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即最短劣弧线)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2.经纬网图的应用,⑷定“范围”,①相同纬度且跨经度数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②跨经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范围越小 ③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中心点纬度数相同,若跨经度越广,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2.经纬网图的应用,⑸定“方向”,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方格状经纬网图上经线和纬线呈直线 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同是东经度,则经度值大者在东,同是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经度,两地经度数值之和大于180°,则位于东经度的一点在西方,反之在东方2)弧线式经纬网图(以极点经纬网图为例) 如下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根据自转方向判断B在A的正东方;B、C位于同一经线上,根据极点判断C位于B的正南方(由以上两点可判断C在A的东南方)①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B(40°S,20°W) ②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同,A(40°N,20°W)与C(40°N,160°E)③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如A(40°N,20°W)与D(40°S,160°E)2.经纬网图的应用,⑹定“球面上对称点的位置”,二、地图的基本要素,(2)表示形式: , , (3)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 。
1)公式:比例尺=——————,(4)比例尺大小与表示内容详略关系(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图示范围越 ,表示内容越 比例尺越小,图示范围越 ,表示内容越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小,小,详细,大,简略,2.方向,,一般地图:面对地图 、左西右东 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 有经纬网的地图: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上北下南,北方,经线,纬线,1.比例尺,3.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和文字、数字“泰山▲、1532.7”中“▲”属于图例,“泰山、1532.7” _______注记,1.比例尺大小的判断比例尺的大小是按照其比值的大小来衡量的判断比例 尺大小的方法如下图所示:,(1)地图上标出了比例尺,直接在地图上判读 (2)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但标出了经纬线,依据“在一条经线上纬度 相差1°的两地实地距离约为111 km”或“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 两地实地距离约为111 km”原理,结合图上距离判读比例尺的大小。
(3)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但图中所绘区域的地理事物具有一定的数字特征,暗示了比例尺如地图上有中国领土的轮廓,可以根据“中国领土东西方向或南北方向的直线距离”,判读中国领土东西或南北方向的图上距离,进而算出地图比例尺的大小2.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1)图幅大小相同时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 详细②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③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2)实地范围相同时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3.比例尺的缩放 (1)比例尺放大(缩小)的计算①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缩小同理②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则放大后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 1)缩小同理 (2)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的变化比例尺放大(缩小)后,图幅面积放大(缩小)到的倍数,是其 比例尺放大(或缩小)到倍数的平方 (3)利用比例尺大小突出地形起伏的方法:缩小水平比例尺, 加大垂直比例尺(如图2)利用经纬网比较面积大小和比例尺大小在经纬网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组成的网格可大致判断区域面积的大小。
在经纬线都是直线的经纬网图上,经纬度间隔相同的网格,其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就越小;在纬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区域所跨的经度越多,表示的范围就越大;区域所跨的经度越少,表示的范围就越小如图⑤中两阴影中面积大小为①>②,经纬度间隔相等的,网格面积越大,比例尺越大;网格面积越小,比例尺越小,如⑥、⑦两图中比例尺大小为⑦>⑥1.量算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第一,要注意看比例尺;第二,要准确量出图上距离; 第三,根据公式:“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进行计算,计算出的实地距离以千米或米表示 2.实地面积的计算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地图比例尺2 3.根据已定的实地范围和图幅纸张大小确定比例尺 其方法是使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范围的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比如用长、宽各1米的纸张绘制中国地图,可根据纸张长度和中国东西距离(约5 200千米)求出长度比例尺为1∶5 200 000,根据纸张宽度和我国南北距离(约5 500千米)求出宽度比例尺为1∶5 500 000比较可以得出,在这张纸上绘制中国地图采用的比例尺不得大于1∶5 500 0004.在等值线图上比较地形坡度、风力大小 (1)若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 越陡;反之越缓。
如①②两图坡度大小为:②>①2)若等压差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 力越大;反之越小如③④两图中,a、b两点风力大小为:a>b3)若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等 压差)越大,坡度越大(风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如⑤⑥两图中坡度大小为:⑥>⑤三、等高线地形图,1.海拔和相对高度,,海拔:某个地点高于 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2.等高线地形图,等高(深)线:在地图上 高度(深度)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坡陡的地方,等高线 ;坡缓的地方,等高线 海平面,另一地点,海拔,密集,稀疏,读右图,识别不同的地形:,3.地形剖面图: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转绘而成,可以直观地表示地图沿某一方向地势的 和坡度的 起伏,陡缓,等高线图的特征与相对高度,1.等高线地图的特征,定义:所谓等高线,就是在地图上将海拔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特点:①同线等高:处于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处海拔高度相等;②同图等距:在同一幅地图上,任意两条相邻等高线间的差值都是相等的;③在同一幅图上的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除陡崖外);④都是闭合曲线(除非图幅被截断),等高线不会在图中出现中断;⑤等高线由低值向高值凸出处为山谷;等高线由高值向低值凸出处为山脊;⑥等高线越密,说明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说明坡度越小;⑦在两高值区或两低值区之间,必定存在有两条数值相等的相邻等高线;⑧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表示坡度降低的方向,这种短线叫做示坡线,也叫降坡线,它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
2.海拔与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又称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相对高度的计算:计算一座山或是一个陡崖有可能的相对高度,这种计算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可能的最大相对高度,还有就是有可能的最小相对高度如下图一个陡崖,陡崖顶部的海拔是大于或等于400米,小于500米,陡崖底部的海拔小于或等于100米,大于0米即可能400米等高线刚好穿过崖顶,而100米等高线刚好穿过崖底,则陡崖的最小高度为300米;也可能陡崖的最高点高度无限趋近500米,而崖底高度无限趋近0米,则这个陡崖的最大高度为近500米,所以这一陡崖的高度为:300米≤H<500米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实际应用 (1)选点,(2)选线,(3)选面,一、基本特征判读 1.地形特征:根据图示等高线的数值、形状、疏密等判断地形类型和地势起伏特点地形类型的判读有三种类型:一是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判读,如平原、山地、丘陵、盆地、高原二是山地中具体地形类型的判读,如山脊、山谷、山峰、陡崖等三是局部微地貌的判读,如出山口处的冲积扇、河口处的三角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