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十)(含解析).pdf
28页2024年山东省高考语文三轮复习过关检测(十)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 题 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 5题材料一:稻米根据其淀粉含量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糯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能够体现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与内涵人们根据四季代序和作物生长的自然节律与特性,形成一定的耕作方式、组织形式、合作关系,以保证粮食的收成,其中凝结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作共处之道以此为基础,南方一些民族逐渐构建起与糯相关的文化事项,涉及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
在南方部分民族深层次的文化意涵与精神气质中,都可以找到糯的身影与烙印数千年前起源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栽培稻,随着人群的迁徙与流动,逐渐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栽培稻大约在公元前350年经过朝鲜半岛或从长江下游渡海传入日本九州,之后又传入日本其他地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采集一狩猎生计,形成了日本的稻作经济和稻作文化有学者认为,最早传入日本的水稻为“赤米”,即糯稻糯米至今在日本仍处于祭祀米的地位,过年时以糯米制作的镜饼,是专门祭祀神灵的物品在公元前10世纪前后,稻作农业经由淮河流域、山东半岛传入朝鲜半岛,并逐渐发展为当地人主要的生计方式尽管目前朝鲜半岛的居民不以糯米为主食,但以糯米为原料制作的食物十分常见,如年糕、糯米鸡、汤团等年糕在朝鲜和韩国人的年节、民俗生活、祭祀活动及社交礼仪中具有特殊意义,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年糕文化”大约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现东南亚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水稻种植,越南北部的红河流域下游、泰国东北部地区都发现了稻作农业的考古遗存随着中国古代百越族群和苗蛮族群的南迁,糯稻种植逐渐广布于中国华南、西南地区,并进入东南亚,成为许多地区栽种的主要稻作品种老挝的糯稻产量占其粮食总产量的85%,1是世界上唯一以糯稻为主粮的国家。
在越南等地,糯米食品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常见物,也是年节和祭祀的主要物品中国起源的栽培稻,在许多流入地逐渐演变成为地方品种,当地人在此基础上还不断培育出新的品种一些品种反向传入中国,增加了糯稻的多样性如清代北京西郊玉泉山脚下的御稻田,曾种植过顺治年间来自朝鲜的糯性香稻;又 如1968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农林儒135号”,改 名 为“京 引15”,在苏南、浙江一带推广可见,“糯稻文化圈”涵盖了今天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民族,他们虽然各自生活在不同国家,有自己的社会文化体系,但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共享诸多文化元素和价值理念摘编自杨筑慧 糯:民族社会文化构建与文明交流互鉴之视窗)材料二: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有许多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人-稻鱼鸭-田”复合生计系统它由人、稻、鱼、鸭、田5个要素组成人”主要指百越民族后裔的7个民族以及苗瑶民族经过千百年的相互适应和演化,“人”的生理器官与糯米的黏性达到了一种高度适应比如,“糯稻文化圈”以外的人,连续吃上两三顿糯米饭后,就会引起肠胃不适及其他症状,但“糯稻文化圈”内的人却不会有这种反应随着人口的增加,“糯稻文化圈”内的人们为解决生存问题,只能开山造田;但原有糯稻品种又不能马上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只有通过不断的人工选育和试种,让选出的糯稻品种与新环境达到一个最佳相互适应状态,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型品种就诞生了。
选育出来的这些新品种还要适应鸭子和鱼儿的生存,矮秆水稻鸭子容易“偷吃”到谷穗,鱼儿长大后,需要较深的水域才能健康成长百越先民从事“饭稻羹鱼”的生活,养鱼是为了吃鱼方便鲤鱼是世界上最早被养殖的鱼类,诗经 中就记载有周文王凿池养鲤的事情鲤鱼属于底栖(水的下层)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常拱泥摄食人们就利用鲤鱼的这些特点,使其与水稻一起生长,为稻田松土、吃掉一些不利于水稻生长的杂草和水生动物除此之外,鲤鱼的粪便还可以肥田苗民耕种的都是山高路远的梯田,制肥和运肥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鲤鱼与水稻的生长期基本一致,不但能为苗民解决肥料问题,还能获得大量的鲤鱼在稻田中放养鸭子可能要迟于养鱼不过,至少在北魏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鸭子具有杂食性的特点鸭子吃的虫类比鱼类更广,能吃掉寄生在秧苗上的各类害虫但要注意放养鸭子的时间点,只有等秧苗返青的后,才能把雏鸭放入稻田,然后鸭子、鱼儿与糯稻一起“成长”由 于“糯稻文化圈”的地理位置处于云贵高原与湖南、广西丘陵的过渡地带,居民多傍山为田山高林密,土质较厚”,是开凿高山梯田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水源不枯竭,农民一般不会把梯田周围的森林砍掉即使某一高山适合全部开垦成梯田,农民也会保留梯田上方的森林。
梯田刚开垦出来是不能种水稻的,因为土2壤肥力不够,收获太薄,因此,新的梯田一般要养一两年鲤鱼成为熟田后才种水稻摘编自 杨 成 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注】返青:指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变为绿色,并恢复生长的一段时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古代一些南方民族在种植糯稻的过程中构建起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事项,形成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B.糯稻通过不同途径由中国向外传播,逐渐成为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农作物,形成了“糯稻文化圈”C.中国引进许多外国优良的糯稻品种,并在苏浙一带推广种植,解决了我国糯稻长期以来品种单一的问题D.“饭稻羹鱼”这种传统的生活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吃鱼问题,还能利用鱼与水稻的关系,解决部分虫害及肥料等问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糯稻不仅是东亚及东南亚各民族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这些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物质载体B.“糯稻文化圈”的人因生理的特殊性对糯米的黏性天然适应,他们如果到老挝旅游,就不会不适应当地饮食C.鸭子和鲤鱼均具有杂食性特点,但鸭子的放养时间比鲤鱼的放养时间晚,这是因为鸭子吃的虫类比鱼类更广。
D.“山高林密,土质较厚”之地适合开垦为梯田,与土层厚才能长出密林,而密林能为梯田提供水源密切相关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第一段介绍了稻米的类别,引 出“糯稻”这一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心论点B.材料一列举出许多明确的时间节点,以此来清晰地呈现栽培稻的传播、演化过程C.材料二只论述了人、稻、鱼、鸭、田 5 个要素的内涵,缺少对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论述D.两则材料论证语言都较为通俗平易,但材料二比材料一更生动,如“偷吃”“成长”等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下列图示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人一稻鱼鸭一田”复合生计系统的组成元素及关系图3A.人、稻、鱼、鸭、田5个组成要素相辅相成,协同进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B.人居于系统的核心,负责水田的开垦与维护、鱼鸭的收放、糯稻的种植及收割C.水田是系统的环境基础,森林及不利于水稻生长的生物都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D.鱼和鸭既可清除虫害与杂草,也可为水田提供肥料,但在系统中仅起环境支撑作用5,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均提及“糯稻文化圈”,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 9题。
梦萦南潺叶文玲风光可人,山水怡人,忙不过来的笔却负人,我欠下了许多山水情债南洋是我的债主我欠她的,不光是怡我心田的风光山水,更有旧雨家园的情感第一次被南潺诱惑,仅仅由于白居易那首著名长诗 琵琶行的首句: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就因为好诗佳句中这个形声俱美的“潺”字,我爱屋及乌地“爱”上了见也没见过的南;寻南潺和:寻阳相距千里,浙江的南:寻和江西的:寻阳风马牛不相及的的确确,世上有许多情感是道不明说不清的有趣的是,爱心笃笃,我却没有到过南潺但是,我却不由分说地认定了:南;寻美丽,她有诗歌的意境,音乐的韵味当然很盲目,却盲目得固执而自信真正被南溥吸引,是在萌发了欲为丝绸文化探源寻迹之时当我在千里之外的中原,翻开记载丝绸史的一本本厚厚的册页时,南潺犹如一个琼台玉人翩然来至眼前:她莲步轻移佩环叮当;身姿绰约而仪态万方;而最撩人眼目的是那一身无与伦比的霓裳,衫似流云裙如水波,这亮比星月薄赛轻纱的华服,是因为用了世上最华美的织物制作丝绸丝绸,古老的中国文化最辉煌的象征之一如果说中国丝绸的根源在南方,如果说浙江是中国最大的丝绸之府,那么,浙江的湖州,湖州的南:寻,便是根源之头我想声明的是,我无意和丝绸史学家引发丝绸之“源”的论争,我想,我在这里所有的感慨,都 源 于“情人”眼里所出的“西施”;都是一个情切切的寻梦人的吃语。
我还要坦白的是:就 在 我“单恋”得如火如荼时,我还未曾回归浙江,还不曾亲睹这个梦中情人南;寻于是,毋庸言说,走访南:寻,是我回到浙江后欲要亲解的又一道情结终于有了第一次的南潺之行4尽管早有预感,尽管是点水蜻蜓式的一掠一瞥,我还是难以表述袭上心头的最初感觉,那是一阵强烈的冲击波于是,万千感喟只化为一声声低唤:哦,南:寻,南:寻!是的,南潺也是江南水乡的一个镇,但她所拥有的方圆地域,她的足可与小城媲美的镇容镇貌,哪里只是一个镇?还有,她所与之相应的阔大气度,她所最能光彩人前的丰厚的文化积淀,哪里只是一个镇?在游览时,我常常因惊叹而呆若木鸡是因为南潺一切的一切都在我的意料中而欢欣得发傻,还是因为南:寻一切的一切都超过了我的故乡楚门而令我嫉妒得发呆?我说不清就如刚才所说,世上确有许多感情是道不清说不明的特别是当它和出自肺腑的爱交混在一起时就如在梦游一样,我轻如履棉的步子飘过了那缎带一样从镇子中心袅袅穿过的小河;那雕弓一样密密排列的小桥;那一间接一间飞檐雕栋的亭阁水榭;那一家挨一家白墙黑瓦红门花窗的临水人家;那家家门前刀切豆腐般一块块铺着一块块连接的风情无限的石板路;那诗一般画一般歌一般乐一般的嘉业堂藏书楼和小莲庄只是点水之掠,但南洋在我心里造成的震撼,使我起码牢记了一条:我可以依旧千遍万遍地写我的小镇,我的楚门,但对南:寻,对这个早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之称的南:寻,对这个恰如故乡又大大胜似故乡的南济,万万不敢造次!南潺是江南小镇,但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小镇。
她会叫每一个见过她的人迷恋深深不是故乡的南;寻就这样成了我梦中的家园,我相信她会叫每一个喜欢小镇的人将她当成梦中家园未几,又有了第二次的“点水”依然是梦游般的感觉,依然是震惊与嫉妒交混的心态我想,我于南济,最长久的角色定位,恐怕就是被这 种“水阁泊轻槐,门外桑荫绕”的羡叹盘桓心头:南潺施予我的,就是那永远的梦中情怀了想是如是想,爱心却有增无减南;寻依然是我最向往的如同故乡楚门一样的归老之地行走在小莲庄的曲廊中,坐 在“退修小榭”的雅室里,面对一园芳菲,与如醉的春树似睡的春水共品浓绿,遥望一箭之远的嘉业堂,“窗前流水床头书”的闲适,仿佛已唾手可得我不由不艳羡南;寻人的福气:人生最惬意的晚年境界莫过如 此!就因为这份甜蜜的畅想,我常常又有一种隐忧:因为,改县为市改镇为市是20世纪九十年代的热潮,一旦为市,最明显的象征就是连片的大型水泥建筑我害怕飞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有朝一日会侵吞南潺这种家园式的宁静,我害怕崛起的高楼,那千篇一律的水泥方块,挤兑了那深深浅浅的浸透了生命汁水的绿令人欣喜的是,事实证明了我这是又一次的杞人忧天关于南:寻的种种令人鼓舞的消息不绝于耳:被誉为“东方小莱茵河”的湖中航道,日日满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