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优指导秋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1 区域和区域差异课件 中图版必修3-中图版高三必修3地理课件.ppt
47页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九章区域地理环境和 人类活动第1讲区域和区域差异-4-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考点一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一、区域和区域差异1.区域(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具有一定的2)划分指标:有自然、和社会等某一方面的,也有的地理位置经济综合性内在联系-5-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特别提示有些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但不等于说没有界线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因此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只是有的界线明确(如国界),有的界线模糊(如气候区)2.区域差异(1)概念:两个或者多个区域之间的差别2)研究方法:比较区域发展的条件、社会经济条件3)研究目的:为选择区域、调整区域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自然发展方向产业结构-6-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1.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依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异其中是基本因素,而是自然区域的标志地形和气候土壤和植被-7-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2.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00横断山脉平原、低山丘陵山地或高原和盆地季风-8-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多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高山冰雪融水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9-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10-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3.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种植业畜牧业河谷-11-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三、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分界线:大致以一线为界,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2.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丘陵温带季风亚热带-12-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水田小麦柑橘-13-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内河面食米食轻工业-14-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一、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及成因1.东部季风区-15-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16-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3.青藏高寒区特别提示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也非常明显,但影响因素有所不同东部季风区表现为南北差异,属于纬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热量;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表现为东西差异,属于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水分;青藏高寒区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的垂直差异,属于垂直地带性,主导因素是海拔17-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二、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运用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观点,对比不同区域的差异,探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拟订整治开发措施的基础区域差异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18-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19-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4)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5)植被差异的形成: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造成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2.人类活动因素的差异-20-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21-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特别提示区域差异比较时的注意事项(1)运用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观点,对比不同区域的差异,探究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可将所分析的内容列成表格,这样两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就比较简单明了,直观形象2)对区域的分析不需要面面俱到,要先找出最明显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要注意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目前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状况,从而探究区域人类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22-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图解要点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23-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例1(2013江苏高考)下图是我国30N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24-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1)剖面线上,东、西部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是,其主要影响因素有、2)剖面线上,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四川盆地相比,年太阳总辐射量较低的是,原因有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
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理由是25-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推理分析1.信息提取(1)题干信息:“我国30N”说明属于东部季风区和青藏高寒区两大自然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反映气温和降水两方面的差异2)图表信息:-26-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2.规律应用第(1)题,气候差异表现与影响因素注意图中年平均降水量曲线的变化,注意关注降水与地形剖面图的相关性第(2)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应用四川盆地四周环山,受地形影响,空气湿度大,多阴雨、雾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第(3)题,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长江中下游平原属南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稻作农业)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劳动力、技术、交通、政策等方面分析,但需要结合本地特点总结出主要因素第(4)题,探讨和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若答不可行,主要考虑水稻种植需要高温多雨、地形平坦的条件,地形和水源条件可以改造,但气候条件改造较难若答可行,主要从河谷地带海拔低、气温高,有河流水源灌溉,河谷地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方面回答27-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答案】 (1)东部多,西部少地形大气环流(海陆位置)(2)四川盆地阴雨、雾天多(3)水稻种植业(稻作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4)不可行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如答可行,须提出解决水热条件不足的可行方法-28-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对应训练读下图,完成第12题。
图1图2-29-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1.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2.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第2题,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7月份两城市气温高低不能判断 答案解析关闭1.C2.A-30-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图甲和图乙分别为我国某地区最冷月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读图,完成第34题31-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3.图中区域气温年较差最小值可能出现于图中的()A.东南部B.西北部C.东北部D.中东部4.据图中信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影响图甲等温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B.影响图乙等温线走向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C.一般情况下图甲所示月份h地农作物受寒潮影响最严重D.图乙所示月份b地可能出现伏旱天气 答案 答案关闭3.A4.D-32-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考点二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1.划分依据:中国自然条件的差异、的地域分布和发展水平的不同。
特别提示东部经济地带包括港、澳、台外的所有沿海省级行政单位和北京市;中部9省区呈“T”字形;西部经济地带主要包括位于110E以西的省级行政单位自然资源社会经济-33-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3.区域差异海运不便扩大早于-34-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特征 -35-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36-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典例2(2014北京高考)“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下图,完成下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概述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37-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推理分析1.信息提取(1)题干信息:“国家区域发展新格局”是政策因素;“黄金水道”反映内河航运差异,相对“长三角”地区,川渝地区不能说水运便利2)图表信息:-38-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2.规律应用区位理论的应用对比两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从中分析该地区的优势条件从土地面积对比,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地价较低;从资源条件分析,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丰富;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从劳动力分析,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
答案】 川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土地广阔(面积大),价格较低;矿产、能源、水力等资源丰富;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经济发展潜力较大39-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对应训练(2015江苏高考)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题40-考点一考点二自主梳理核心突破5.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进程快,产业结构层次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沿海地区是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农牧业发达,所以选B项 答案解析关闭B-4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分析思路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方面、横向与纵向两角度进行分析1.两方面(1)区域自然环境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地及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环境包括区域的人口(数量、素质)、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活动、交通运输状况等42-2.两角度(1)横向即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43-(2)纵向即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44-对应训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45-1.影响图示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特点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大气环流A.B.C.D.2.该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A.旱地B.水浇农田C.牧草地D.沙地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1题,根据年等降水量线变化可知,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是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规律引起的,属于海陆因素;图中贺兰山等山麓地带降水较多,有地形因素的影响;该区域降水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所以是大气环流的影响第2题,图中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小于400毫米,属于半干旱干旱区,所以以牧草地为主;图中在有河流灌溉的地方为水浇农田,此外还有旱地和沙地,这些土地面积相对较小,不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
答案解析关闭1.B2.C-46-(2015江西景德镇一模)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读图,完成第34题47-3.影响M、R两地收获日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分B.地形C.土壤D.热量4.N地与R地相比较,收获时间差异及主导影响因素组合正确的是()A.比R地收获早-季风环流B.比R地收获早-地形因素C.比R地收获晚-距海远近D.比R地收获晚-地势高低 答案解析解析关闭第3题,图中M地位于北方地区,R地位于南方地区,两地之间的热量差异使M地冬小麦的收获期晚于R地第4题,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征,根据等值线判读规律,N地冬小麦的收获日期早于5月1日N地位于四川盆地,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其冬季的热量条件比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R地优越,因此冬小麦收获较早 答案解析关闭3.D4.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