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的理工科问题_1.docx
5页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中的“理工科问题” 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基础教育为对象的,聚居地区的民族教育问题与散居地区的民族教育问题相比有其更为特殊的地方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主要特征是人口多、分布广和聚居,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许多民族有悠久的语言文字数千年来,这些民族生生不息、繁衍与发展,自然有他们自己的文化传承与教育体系现代学校教育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也只有百年多的历史,近三十年来,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生了变化,但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习俗的变化缓慢,各少数民族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文化和信仰仍然具有高度的认同,思维方式、认知特征与城市和主流社会仍然存在差异忽略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差异、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差异,而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学内容和统一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学习面临更多的困难,出现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学生理科成绩低下,学生普遍放弃理科而选择文科既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整体质量不高的反映教育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的价值、内容和方法深深地根植其文化之中,是与社会文化、政治文化、教育文化、家庭伦理文化密切相关的。
把现代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整合在一起,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评价体系,应该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之间、城市和农牧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实行差别化对待在教科书的编写以及各种教学辅助材料的编写中,注重融合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生态方面的内容,使其与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认知特点结合起来特别要为以母语为教学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母语学习资源,使少数民族双语学习水平能够顺利地理解理科的问题从汉语翻译为母语的教科书,里面包含较多的都市文化和生活的内容,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差异常常会导致他们学习数学或物理等理科课程的最大障碍有时不是数学和物理本身的问题,而是对表述数学和物理的语言以及包含在语言中的文化信息的理解困难在广大农牧区的双语学校里,应该配齐双语工具书、双语辅助教学资料和课外读物,尽量给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内容、教学语言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一致的学习环境学校不是一个学习的孤岛,家庭、社会、语言、习俗、媒体、网络等等都构成整体的教育文化生态系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学校理科学习成绩普遍较低的现象,并不能说明少数民族地区文科教学质量就高,以发展民族基础教育来看,需要以主流社会、都市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与评价体系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结合,使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有机地融合在相似或共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之中。
三、提高少数民族理工科教育质量的思路(一)改革传统的双语教育模式“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民族教育成果展显示,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采用双语教育,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达410多万人实施双语教育的学校大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育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特别是理科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我们统计的理工科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中,回族学生占了一半,而有语言文字的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的学生明显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同样说明双语学习问题对民族教育质量特别是理科学习质量有重要影响传统的两类双语教育模式都存在不足第一类双语模式把国家通用语言仅仅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学习,学习内容单一,课时不足,难以实现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的目标而把母语作为教学语言,需要建构母语为载体的、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其他学科与课程体系,而且从中小学到大学要完全贯通起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为困难甚至难以实现的目标其结果往往导致残缺的、不完整的理科课程体系,加上能胜任理科双语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反而加剧了少数民族学生理科学习的困难第二类双语教育模式以国家通用语为教学语言,少数民族母语只是一门语言课程。
这一模式同样也是内容单一、课时不足,学生难以通过一门语言课程熟练地掌握母语,更谈不到通过母语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由于两种双语教育模式之间的跨度非常大,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双语学习的需求,由此,我们提出实施“混合式双语教育模式”混合式双语教育模式”避免了两种双语教育模式的不足除了开设国家通用语、少数民族母语、英语课程之外,理科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自然、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学用国家通用语,在教科书编写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尽量做到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融合,其余的思想品德、社会、艺术、地方课程等主要使用少数民族母语双语社会和双语人的情况十分复杂,任何双语教育模式都不能一刀切,国家通用语和母语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不同水平和等级的课程,供不同语言水平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选择学习混合式双语教育模式”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个体双语的使用情况和语言基础,灵活调整教学中双语教学的比例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情况,通过走班、选课等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双语课程,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到民汉双语兼通的目标”混合式双语教育模式”还能够使中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贯通,尤其是与大学理工科等学科专业衔接,高中生既可以选择报考民族院校,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和艺术,也可以通过预科或直接报考普通大学的文科、理工科等不同专业。
二)实施开放融合的民族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文科、理工科专业分布不均衡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反思民族教育体系问题以少数民族聚居区母语为教学语言的学生,从小学起就决定了他将来只能选择“民考民”升入民族院校与民族语言、文化有关的文科专业,几乎没有机会选择理工科、现代医学、农学、管理科学等学科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是通过“民考汉”的方式升入普通大学或大学预科班的这部分学生完全可以凭他们的成绩和个人兴趣选择大学不同的专业,为什么他们也更多地选择文科专业呢?生活在聚居区或散居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进入民族小学、民族中学,民族学校里都是单一的少数民族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是本民族成员,导致了他们语言、文化、生活方式、认知方式等方面同质性很高,理工科学习中的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共同的普遍性问题研究表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成员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也能够有效促进学业成绩均衡发展相对独立的民族教育体系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鲜明特征,国家建立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民族教育体系我国有数十所民族大学和民族学院、民族师范学院,民族院校最初的任务是为少数民族培养干部,后来也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再后来民族院校相继发展为以文科专业为特色的大学,优势学科一般都是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历史、少数民族艺术、少数民族医学等学科。
近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民族院校都纷纷发展成为以文科专业为主体、以民族学科为特色,文、理、工、艺、管等专业兼备的综合性大学,大部分民族院校的汉族学生的比例已接近或超过百分之五十事实上,民族院校除了与少数民族文化、历史、语言、艺术和医学相关的特色专业外,其余的文、理、工、管等专业与其他普通大学专业建设标准、授课语言、培养目标等方面已经没有区别但是,“民考民”的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民族大学可选择的专业依然十分有限,他们只能选择主要以少数民族母语授课的双语师范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艺术和民族医学专业由此,民族院校应该有计划地增加对“民考民”学生的招生名额,给“民考民”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扩大和建设更多适合他们学习的专业,普通高校也要增加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专项招生指标;民族院校在建设好少数民族文化、语言有关的特色专业外,要增加各民族学生可以共同学习的专业,特别是理、工、农、医、管等学科,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逐步缩小民族院校在民族学生比例、专业结构等方面和普通大学的区别参考文献:[1]郑新蓉,王学男.少数民族理科学习困境的因素分析[J].教育学报,2015,(2).[2]张滢,赵岩.越是民族地区,越应该拥抱教学改革——访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教授孙晓天[J].中国民族教育,2015,(4).[3]马佳,何伟.教学、教师、教材民族地区理科教育遭遇三大困局[J].中国民族教育,2015,(4).[4]杜亮,王伟剑.选理或选文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J].中国民族教育,2015,(4).[5]张莉莉,李少华.理科学不好到底啥原因——来自一所中学内地新疆高中班的调查[J].中国民族教育,2015,(4).[6]易进.因地制宜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以云南景洪和腾冲为例[J].中国民族教育.2015,(4).作者简介:万明钢,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教授;蒋玲,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