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顾凤梅.docx
10页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 姓名:顾凤梅 工作单位:兴庆区第二十四小学 邮编:750002 通讯地址;在水一方C区向北50米 邮箱:1216162129@.com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教学难点: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2、交流资料: (1)你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 (2)你读过《三国演义》吗?你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你喜欢其中的哪些人物? 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止于东吴灭亡,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里,诸葛亮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是崇敬和赞美的,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 3、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个和诸葛亮有关的故事————《草船借箭》 4、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课题质疑 1、简介故事背景(先让学生交流资料,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总结)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认读生字词语 妒忌 都督 曹操 推却 迟延 探听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和想法吗?(学生质疑:(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4)最后结果怎么样?)三、初读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再读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又如何? 2、学生交流: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设计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枝箭;经过是: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妙计借箭;结果是:诸葛亮如期如数向周瑜交出十万枝箭,周瑜自叹不如。
3、给每一部分加个小标题 瑜欲害亮——借箭准备——雾中借箭——自叹不如五、学习第一段 1、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读一读,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2、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诸葛亮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借公事要挟,表面客气,暗藏杀机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步步紧逼 “用箭最好”(不假思索)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从容镇定) “只要三天” (胸有成竹)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从容不迫) 3、分角色朗读,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4、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
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一说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最后的结果又如何? 2、生交流 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想设计陷害他,而诸葛亮却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在跟周瑜立军令状之前,到底都想了些什么?什么是军令状,军令状意味着什么?二、读文探究 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汇报, 1、他算到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根据“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出示句子) 师: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 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师: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师:但是,光凭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回答)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他算好了人 (1)他知道鲁肃厚守信,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根据是“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 (2)他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
根据是“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师: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教师追问:“那么他到底算得准不准呢?” 3、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 “诸葛亮下令……”“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教师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4、算好了地形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出来不及了 师小结:正是诸葛亮的知天地,识人心,巧谋划,从而使他借箭大获成功。
三、巧妙点拨,深化探究 1、出示文中的图,并问:图中的人物在说什么话呢?在书中找一找 出示: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2、读一读这句话 3、诸葛亮笑着说,他在笑谁呢?笑什么呢? 笑 曹操的多疑不敢出兵 笑 周瑜妒忌人才,心胸狭小 笑 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 4、同学们,诸葛亮这么一笑,笑出了他的本领和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怎样读这句话?(指名读,生评价 5、 那么,你认为周瑜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6、写后交流 7、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诸葛亮最后是怎样把箭还回去的? 四、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1、关于《草船借箭》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2、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3、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识天象 大雾弥漫 周瑜 妒忌诸葛亮 神机妙算 知人心 鲁肃 忠厚 曹操 多疑 懂地理 顺风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