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我市新能源发展的调查分析(专报).docx
3页Word对我市新能源发展的调查分析(专报) 对我市新能源产业进展的几点思索 济宁作为传统能源城市,乐观探究和进展新能源产业,是进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是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实现我市转型进展和绿色崛起具有乐观的推动作用 一、提出问题的由来 我市是传统能源大市,煤电装机达到1028万千瓦,煤炭、电力资源富足在为我市经济社会进展供应强大支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生态和社会问题 一是燃煤电厂占比过大全市现有燃煤机组101台,其中,单机容量10万千万以下的69台,火电机组平均装机仅为10.27万千瓦全市2022年煤炭消费5011万吨,其中发电用煤2900万吨,占比55%小机组能耗高、污染重,即使达到超低排放标准,其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仍在5、35、50毫克/立方米 二是传统用煤方式需改进煤炭散烧直排和煤炭扬尘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比如,在我市广阔农村地区,冬季采暖仍旧以散烧煤为主,年散烧煤量大约在200万吨左右直接导致采暖季污染物排放是非采暖季的1.5-1.8倍虽然我市乐观开展散煤治理,2022年推广清洁型煤19万吨,但与用量相比仍属杯水车薪,且需长期财政扶持,并非治本之策。
三是新能源利用程度不高煤炭经济占比较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水电开发潜力有限,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受资源、技术和政策制约,较长时期内难以成为主力能源 上述问题,阻碍了我市的绿色进展,因此,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进展,已成为我市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实现转型进展的重要选择 二、我市新能源开发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市初步形成了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利用等四大板块为主的新能源产业进展框架体系 (一)新能源产业进展的现状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由2022年的11.6万千瓦,进展到截至2022年底的78.44万千瓦,新能源占电力总装机的7%左右我市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基地获批,实现了新能源产业进展与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的深度融合,为下步推广应用供应了样板目前,我市新能源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高新区光电产业园、经开区光伏电子材料园、微山光伏产业基地等产业聚集区;汶上新风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风电装备研制水平在逐年提升 (二)新能源产业进展的条件我市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进展转型条件我市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倒逼能源行业放弃低效能、高污染的传统粗放进展模式,建设绿色环保的现代能源体系,这为新能源产业进展供应了内在动力。
二是地区资源条件市域内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小时以上,属三类太阳能资源区泗水、邹城等东部山区、微山湖及周边风速在3米/秒以上,风力资源较好农作物秸秆、垃圾废料、禽畜粪便等每年可获得量为1500万吨,生物质燃料充分三是土地治理条件我市有63万余亩采煤塌陷地,且每年3-4万速度递增,进展塌陷地光伏,实行农光、渔光互补、旅游观光等多元开发模式,可对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双受益的目标四是产业进展条件我市已基本形成了集装备制造、设备安装调试及后期维护为一体的光伏、风电装备制造服务体系五是园区利用条件我市各类园区厂房屋顶面积超过1800万平方米,如这些屋顶80%利用起来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每年可生产14亿度电能,替代约43万吨标煤,相当于关停25万千瓦电厂产生的环境效益 (三)新能源产业进展的问题分析我市新能源产业进展主要存在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从市场层面来看我市新能源产业进展还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市场需求除风电和光伏产业初具规模外,产业集群尚不完善,缺少具有带动作用的领企业另外,“融资贵、融资难”也阻碍了产业进展二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我市支持新能源产业进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经济激励力度弱,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长效机制未形成。
三是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市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力量较弱,讨论成果转化缓慢,产业研发偏重单项技术突破,缺乏综合解决方案比如,我市光伏企业大多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这一中间环节,在哪些多盈利点、高附加值环节,还存在“断链”现象新能源多能互补详细到实际应用,没有推广的示范工程另外,技术人才匮乏的状况尚未转变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