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南北朝“市”的特点.pdf
3页魏晋南北朝“市”的特点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上政局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 各政治势力对峙、 争战 , 王朝更替频繁虽然政权分立 , 但各自为了在争立中胜出对方, 无不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发展农业、手工业生产, 在农业、 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交换频繁另外由于地区生产发展的不平衡, 不仅使各政权内部市场间贸易互动成为必然, 而且不同政权之间也常常需要通过互市贸易达到经济互补的目的这样为更大范围内市场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1. “市”发展的背景:城市的大量涌现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 增置更多终北齐、北周一世, 郡以上的城市分别为257 个和450 多个可见 , 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在城市数量上多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若以同一年(546)南北朝郡以上城市相比, 南方为 514 个、北方为529 个说明南朝城市的数量己经基本赶上同时期的北方南北朝城市数量增加的原因很多, 既有领土扩展, 边疆地区逐渐开发等客观因素,也有各政权分州析郡、慰重将帅、笼络敌将、羁糜山夷、上应祥瑞而置,或因南北攀高, 建设滋多 ,虚张声势 ,以显示国力等人为因素所致《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一书中 , 指出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就性质、结构和作用而言, 都是战国秦汉以来城市的继续。
2. “市”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都城规模较大, 人口众多 , 社会群体的消费量大, 市场的购买力比较强; 另一方面 , 京瓷地区有十分便利的交通设施, 为商品的输入与输出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此外,不论是建康、 洛阳 , 还是平城、 邺、 长安等都有广阔的平原地区为经济依托, 当地丰富的农产品及矿产品等 , 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3. 魏晋南北朝“市”的分类南北朝市场层次主要分为:城区市场、农村市场、边境市场等类型, 3.1 城区市场城区市场包括京畿市场、区域性市场、州、郡、县等地方市场以京畿市场为例, 京畿市场是指在国都或京师所在地设立的市场, 是全国性的商贸中心3.1.1南北朝京畿市场的特点:京畿市场种类较多主要有大市、小市、专业集市、苑市、军市及狱市多种类型反映出南北朝时期的商业利润已经日益受到统治者的向往,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商业经营中官、商合流之势京畿市场受宗教影响较大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崇信佛教, 广修佛寺 , 由于与寺院有关活动较多 , 所以寺庙周围常常成为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市场设于寺院附近, 如建康大市又叫大市寺、斗场市设在斗场寺前 洛阳伽蓝记校注》中有多处记载人们常会“空市里” 去观佛像 ,说明市与寺院相隔不远。
市场格局打破所谓 “前朝后市” 规制 京瓷市场的设置绝大多数已经背离传统营国体制早在东吴时期由于自然、政治和经济等因素, 建康的市则是毫无规则地散置各处, 尤以秦淮河两岸为盛就现有史料记载, 为数众多的建康市场中只有内纱市位于后宫附近北魏洛阳市场, 除东廓的马市与内城的宫城同处东西一线外, 东廓小市、 西廓大市及南廓四通市都在宫城以南 , 均安排在坊里密集的西、东、南三廓之中邺城、平城的情形也是如此可见,南北朝时期京歌市场大多设于水陆便利之处, 市场与人口密集的坊里相结合成为一种惯例以平城市场为例 《魏书》 卷 94 《宗爱传》 载, 正平元年 (451) “诏斩道盛等于都街 ” 《通鉴》元嘉二十八年记此事时, 注云 :“都街 , 即都市” , 说明平城内设有市但因平城僻处代北,城市比较简陋 , 平城在一段时间内似乎没有规整的市制,《 魏书》卷 60《韩麒麟传》 :“仰惟太祖道武皇帝创基拨乱, 日不暇给 , 然犹分别士庶, 不令杂居 , 伎作屠沽 , 各有效处但不设科禁 , 卖买任情 , 贩贵易贱 , 错居混杂虽然道武帝规定四民不相混杂, 但不设科禁、买卖任情, 足以说明市场交易并不仅限于特定的市内。
又以邺都市场为例早在曹魏时期, 主要为皇室服务的后市就已经被取消邺城外东、南两面 , 居民集中 , 并建有都亭、都道和接待宾客的旅舍, 所谓四民辐凑, 为方便市场交易, 邺城东西二市很可能是设于此, 邺城历史上也设过苑市, 《北齐书》卷8《幼主纪》 : “又于华林园立贫穷村舍,帝自弊衣为乞食儿又为穷儿之市, 躬自交易3.1.2城区市场的规划布局与管理自古以来一直奉行坊( 里) 市分设 , 市内不住家 , 肆中不住人的规定南北朝时期,大多数城市中一般仍然遵守长时期以来形成的市里分设制度: 商品交易在官设的、特定的“市”内进行 《梁书》载“民居市里”, 可见市里也有住家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交换的频繁, 民间贸易很有突破“市区”范围的趋势以洛阳市场情况来看, 手工业者和商人所住的里挨近市场外部的四周 , 手工业者同行萃聚, 在里内分行业而居, 一方面有利于同行业间相互交流经验,也方便坊市之间的往返和市场贸易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政府对市场实施有效的管理, 可见洛阳坊市如此布置是带有一定经济目的的南北朝市场内一般设有高大的市楼,又称为旗亭 旗亭一般为建筑在较高土堆上的楼屋,上插旗帜 ,可以登高望远, 俯视全市 , 因此旗亭应是市场中最高的建筑。
市楼 , 是市府官署所在地, 表明市场是由政府设立, 处于封建政权控制之下南北朝城区市场的内部结构与组织形式, 仍沿用前代的列肆制度, 即经营同类商品的铺面, 各自排列成行, 称为“列肆”或“市列”列肆制是为方便市场交易与政府对从商市人的管制 , 直到唐朝时 , 肆仍然是指同类商品的同一行列3.2 农村市场农村市场 , 主要是指县以下乡村、 里聚所形成相对稳定的交易场所, 是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下小农家庭之间剩余产品互通有无的场所, 也是将农民生产活动引入区域市场体系的纽带南北朝时期农村集市也多起来, 主要包括乡市、里市、聚市、亭市、草市、墟市、野市等不同类型农村集市未必是由政府筹划而设, 很多可能是自然形成的最初是少数人选定一个地点,进行交换或买卖, 久而久之 , 召来更多的农民, 形成了一个市集最容易被选定的地点就是早期的交通站 , 因为它们是最好的地理坐标寺庙也是好的地理标志, 很自然就变成农村集市的地点 郊区的寺庙不但可供市场交易, 往往还容纳商旅住宿, 有邸店之功用 此外军队驻扎点也容易引来不少商业活动此外, 还有河川水道的渡口与码头及一些固定的驻军地等等3.3 边境互市边境互市 , 即指设在边境关塞要地的市场, 或称“互市”, “关市” , 又称“通关市”, 在史书上历来是指国与国之间、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 是一种规定一定时间和地点的定期市集。
南北朝时期不仅在各政权内部形成不同层次的市场体系, 与周边各族的经济往来也十分频繁东魏与北齐前期, 南北大致以淮水为界, 江淮之间防禁严密,时称“淮禁”, 但民间商贩渡淮互市并未停止,许多官吏也常遣人渡淮交易, 以经办商货 ((J匕齐书》卷 21 《高季式传》载, 天保初 , 高季式“为私使乐人于边境交易”由于边境互市对两地居民的经济生活有利,无法强行阻断 , 于是后来对夹淮两岸贸易由默认到鼓励双方“岁通聘好” , 边境互市贸易不断发展北魏后期,贵族们生活腐化, 需要南方的奢侈品北魏自534 年分裂后 , 不仅有南北通商 , 又有东西互市 需指出的是, 当时南方的商业交换活动较盛于北方, 表现在南方几种商业税如关津税、估税等北方所未有3.3.1互市的效用:互市不仅使南北政府获得必需的物资, 也为南北权要之臣营求异地奇珍异宝和市利提供了方便特别是在由官方建立贸易关系之后, 民间商贾贩运亦必跟踪而至, 如萧梁时边境郁州与魏人交市就是一例互市贸易不可理解为单纯的商业往来, 它既有经济效用也有政治意义《周书》卷31《韦孝宽传》载 , 北周曾利用互市时机, “具陈朝廷欲敦邻好”之意以后借商旅往来, 派遣间谍入齐, 并以“金货”买得在齐之“遥通书疏者。
故齐动静, 朝廷皆先知4. 魏晋南北朝市场的功能南北朝市场不仅是购物之所, 抑或是求神问卜之地,孝文帝决计南伐, 迁都前便令卜盆市场是逸闻、故事的提炼场和传播地, 《洛阳伽蓝记校注)), 卷 2(( 城东》 : “帝给步挽车一乘, 游于市里所经之处, 多记旧跻一些寓言和小说, 在集中于市间的人们中传说, 成为更有趣、市场更洗炼的故事, 再由商人之口传到远方市场是统治者教化民众的舞台和了解民风民情的信息库, 《宋书》卷94《恩悻传》载,“帝常使愿儿出入市里, 察听风谣 , 而道路之言 , 谓法兴为真天子, 帝为鹰天子 ”市场也是朝廷与官府用以处决囚犯的刑场, 主要因为商市常设在宫庙之后, 于地属阴 , 而且在求物的人们集中之处执行弃市刑,显示威严和统慑力量的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