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10100011010如何综合提高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21455512
  • 上传时间:2017-11-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1.32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1 1如何提高文言文分析综合能力西南模范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施开诚 胡义法 梁明秀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能力,是处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归纳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看法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要答好这类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整体阅读,宏观把握阅读考卷时,首先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对全文整体阅读必须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理清文章层次,分析作者的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态度、思想倾向;然后,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作出初步的分析评价,再作出准确的判断例如: 2005 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 26 题: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 ,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 ,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回答这一问题,必须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这是一篇有关文艺理论的论述文,首先要弄清文章论点文章开头以兵家“避实击虚”为喻,指岀“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引起下文论述;结尾部分又说“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 ,可见本文论点是:作文要“避实击虚” 文章中间部分是论述论点的,文中先说“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 ,是论述“避实” ;后说“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 ,是论述“击虚”:都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当然不矛盾。

      于是得出此题答案:“因为二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或用自己的话说出“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基本涵义也可)”(二)研究题干,选准角度题干是命题者反复醖酿、精心构思的结果,它制约着解题范围,提示解题角度和思路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我们在阅读题干时,必须精心研究,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草率行事读全,即是对题干中的所有文字一字不漏地、原原本本地分析;读准,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供的材料以及所提出的要求在研究题干的基础上选准解题角度,分辨出是考查其内容,还是形式;考查的是语法,还是修辞;是理解词的用法、意义还是句式等等考生首先要研究题干所涉及的材料范围,然后才能筛选出能够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例如: 2004 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阅读下文,完成第 24——28 题李) 广行无部伍、行 陈,就善水草舍止,人人自便,不 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 营陈, 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曰:“ 李广军极简易,然 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臣光曰:《易》曰:“师出以律,否臧凶 ”言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以广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为法何则?其继者难也,况与之并时而为将乎!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 祸,彼既以程不 识为烦扰而 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然则简易之害,非徒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而已也!故曰“兵事以严终”,为将者,亦 严而已矣然时效程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哉!226.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口口,后者口口用文中词语回答)27.作者引《易》中的话,是为了说明治军应该 28.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 ,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第 26 题题干是“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 ,阅读全文,可知筛选材料的范围应在第一段;27 题题干是“作者引《易》中的话” ,就直接指示了筛选材料的范围在第二段找准了筛选材料的范围,为准确找到答案做好了第一步三)筛选材料,提取信息要筛选出能够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首先要分清这些材料的表达方式及类型,才能判断它是否能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

      例如: 2004 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见上文) 第一段中前半部分叙述李广与程不识治军的不同风格,后半部分用程不识的话作评述后半这种评论式的语言恰恰是能够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第二段全是评论式的语言,我们必须在其中筛选出作者直接表述观点的语言材料,如:“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和“故曰‘兵事以严终’ ,为将者,亦严而已矣 ”这样就缩小了筛选信息的范围,为准确找到答案又推进了一步筛选出能够对观点(或问题)起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后,应当再次阅读题干的具体要求,提取信息,整合出准确的答案如 2004 年上海高考卷 26 题两点答案,各限定两个字,并且要求“用文中词语回答” 我们搜寻程不识的一段话,其中有“李广军极简易”和“我军虽烦扰”两句,其中的“简易” 、 “烦扰”对举,正是“李广和程不识治军的不同之处” ,恰好可作本题答案27 题应在筛选基础上加以整合,难度比 26 题要大首先要结合具体语境,读懂司马光这段话所要表达的内容:李广治军简易,但后人无李广之才,难以为继,所以不可效法;程不识治军虽烦扰,然而仿效他“虽无功,犹不败” 然后再阅读上面筛选出的“治众而不用法,无不凶也”和“故曰‘兵事以严终’ ,为将者,亦严而已矣”两句起支撑作用的具体材料,于是得出要以法治军、要从严治军的主旨。

      答案“用法(或:从严) ”也就水到渠成了四)综合全文,归纳概括上海卷不像全国卷,选择题并不多见,多是主观题,所以要求根据题干要求,整体把握文段,抽取重要信息,进行归纳概括例如 2004 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见上文)28 题,题干是:从全文看,为什么李广“如此焉可也” ,却又“不可以为法”? (用自己的话回答)首先要读懂其中两个文言句子, “如此焉可也”意思是“像这样是可以的” ;“不可以为法”意思是“不可以把这个作为治军之法” 其次要找出题眼,其中题眼是“如此焉可也”中的“此”和“不可以为法”中的“法” 只要紧扣这两个字去探源求本,此题即可迎刃而解其一,从上文看, “此”指代的内容有哪些?“如此焉可也”前句是“以广之材” ,不难看出“此”指代“广之材” ,其中“材”同“才” 再上推一句:“李广之将,使人人自便 ”再向前段探求“人人自便”产生的效果:“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到这一步我们就可得出前一问的正确答案:①李广才气高,②士卒乐于为他献身其二, “不可以为法”中的“法”指的是行军打仗的正常规律、方法为什么“不可以为法”?可向下文探求原因:①其继者难也②夫小人之情,乐于安肆而昧于近祸,彼既以程不识为烦扰而乐于从广,且将仇其上而不服。

      ③广军无以禁虏之仓卒此三点可以用自己的话整合答案如下:①后者难以为继,②与他同时的将领因军心受扰难以治军,③军队无法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再如: 2002 年上海高考卷第(六)题:阅读下文,完成第 24——27 题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 亲友无复相闻者谷 (巢谷,字元修,四川眉山人)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3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 君意 则善,然自此至儋(今海南省儋县)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 ”谷曰: “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27.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用文中语句回答)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6 分)世人态度: 作者意图: 巢谷态度: 作者意图: 27 题前半题“用文中语句回答”的题型,文中关于“世人态度”的内容有两处:①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②闻者皆笑其狂再仔细审读题干:“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②所言是世人对巢谷态度,显然不合题意;①正是应当筛取的正确答案。

      关于“巢谷态度” ,文中可供选择的文字有“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两句再加辨析:前句是神情及动作描写,不属“态度” ,后句属态度,应弃前句而取后句27 题后半题:“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实际上此题要分两部分回答:①作者描写世人态度的意图是什么? ②作者描写巢谷态度的意图是什么? 而此两者又是互相对比的,可以在分析、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推论得出浏览全文,苏辙写作本文的意图是赞颂巢谷的可贵精神,采用了对比手法苏氏弟兄在落魄遭贬之际,一方面是士大夫都不敢与他们交游,亲友们都不与他们来往;另一方面,巢谷老人以 73 岁高龄,在跋涉万里拜见苏辙后,又打算渡南海、奔儋州拜见苏轼,不幸在途中得病而死正如文中所评:“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可见巢谷重义气,不趋势利的古道热肠情怀因此作者描写巢谷态度的意图可概括为“褒扬巢谷古道热肠” 与此相对,可以推出作者描写世人态度的意图是“讽刺世态炎凉” 能力训练一、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为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臧,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① 饥不可食,寒不可衣 ( )② 其为物轻微易臧 ( )③ 盗贼有所劝 ( )④ 可以周海内 ( )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4A、①然而众贵之者 ②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B、①此令臣轻背其主 ②亡逃者得轻资也C、①为上用之故也 ②不为奸邪所利D、①数石之重,中人弗胜 ②胜负之数,存亡之理3、翻译下列句子①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②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何现实意义?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魏征直谏长乐公主将出降,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

      魏征谏曰:“昔汉朝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 ”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四川省成都市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附同步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师一学校2024_2025学年下学期八年级数学期中考试卷.docx 四川省成都市2025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含同步解析.ppt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4讲物质制备的综合实验探究考点1无机物的制备实验探究.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4讲烃化石燃料考点1脂肪烃的结构与性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八章第40讲反应过程中微粒浓度变化及图像分析考点1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关系及分析.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1讲铁及其氧化物氢氧化物.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6讲醇酚和醛酮.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5讲化学综合实验探究考点1物质含量或组成的测定.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点突破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2讲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考点1电解质及其电离.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4讲烃化石燃料考点2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52讲离子的检验物质的鉴别与推断考点1常见离子的检验.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八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第36讲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考点1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8讲反应热的测定及计算考点2盖斯定律及应用.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2讲铁盐和亚铁盐含铁物质的转化.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3讲考点1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空间结构.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7讲羧酸及其衍生物.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考点突破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18讲硫酸含硫物质之间的转化考点1硫酸硫酸根离子的检验.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真题演练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4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规律.docx 2026版高考化学第一轮知识梳理第九章有机化学基础第47讲羧酸及其衍生物考点1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