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考题中的反常现象示例解读与专训-高考语文复习.docx
17页高考考题中的反常现象示例解读与专训考点:1.元好问《老树》——反常句2.苏轼《海棠》与罗与之《看叶》——心理反常3.陈坚《一封举报信》——暗示与反常4.(宋)陈师道《示三子》——“反常之笔”5.杜甫《羌村三首(其一)》与柳宗元《渔翁(节选)》——“反常”【考点研究】一、常见考点1.反常句2.心理反常3.暗示与反常4.“反常之笔”5.“反常”【考点示例】一、元好问《老树》——反常句【考点解读】1.反常句2.景物的作用文本老树[金]元好问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旅食①秋看尽,行吟日又斜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注释】①旅食:寄居外乡谋生问题1有人说“不用苦思家”虽为反常句,但极尽其妙请简要分析答案诗人客居异乡,流离失所,长期漂泊,行踪飘忽不定,思乡之情自是难以抑制,可诗人嘴上确说“不用苦思家”实为反常;作者想借此表明,即使家园尚在,而自己却无法改变长期漂泊之苦,思家又有何用,作者名说“不用苦思家”,实在是思家之情太浓,此一句反常却无理而妙解析从诗歌的最后两联“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看,作者漂泊在外,又有战争,思家、伤感、向往和平是理所当然,可作者却说“不用苦思家”,这是正话反说。
作者并非不思家,而是因为“干戈正飘忽”,思家也无法回家,那么“苦思家”又有什么用呢?只好不去思家;但需要刻意说出“不用苦思家”,可见诗人已然再思家,随后才有思家无用、不用思家的感慨,反而体现出其思家情绪之浓故而说虽是反常句,却极尽其妙问题2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答案描写了老树、寒藤、泊雁、栖鸦等景象,展现出一幅秋天郊外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为后面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解析前两联写了高大的“老树”,开花的“寒藤”,沙上的“泊雁”,旷野的“攒鸦”,“老树”“寒藤”“攒鸦”类似于“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加上大雁,可看出是典型的秋天之景,故而描写一幅荒凉萧索的秋景图诗歌中写景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本题的景物描写在诗歌的前面,有渲染气氛、为后面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译文瑟缩的老树高高地枝头留着残叶,耐寒的细细藤萝结着紫色的花水边平坦的沙滩上,时时都有停留歇息的大雁;莽苍辽阔的原野,已经聚集着暗归的乌鸦寄居他乡,孤寂的清秋眼看过尽,在漫步行进中歌吟的时候,太阳又已西斜战争的风云,正迅疾席卷大地,漂泊的人们,不必苦苦地思念故家。
赏析这首诗细致生动地描写了北国清峻的秋景,同时抒发了诗人迫于战乱,漂泊异乡的感慨末句“不用苦思家”一语,以否定语来表示肯定之意,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后四句写感叹时为深秋,山中古老的树木,黄叶已飘落殆尽,只有高高的梢头尚有残留,在秋风中瑟瑟作响有些细瘦的藤萝缠绕在古树上,在寒风中开着小花,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水边的沙岸是那么平坦,不时有北来的大雁在上面栖息,集聚力量,准备南飞寒鸦也从广阔的原野上披着夕阳之色飞归山中,聚集在古树上,叫声深沉而悲凄老树、寒藤、平沙、泊雁、旷野、攒鸦构成了一幅北国的秋景图,给人一种草木零落的悲秋之感诗人选择这些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是因为避难山中的他此时的审美心理最能与这些容易引起悲感的物象融合,悲秋之物和悲伤之怀一碰撞,便形成了这些特定的意象,构成了带有悲凄色彩的图景当时,诗人刚从老家迁居三乡,用这“旅食”两个字概括其生活遭遇很恰当秋看尽”是对前四句描写的点破,直说写诗的时间是秋将尽、冬将来的九、十月之交,正与诗人避兵女几山的行踪吻合日又斜”不仅仅是为了点明时间,太阳落山时分,更重要的是一个“又”字,表明诗人在此战乱时起、人生多难之时,在山中度日如年,无可奈何,只好一个人行吟山间,送走了一个黄昏又一个黄昏。
诗人孤独的身影、艰难的步履,听到了那悲怆的吟唱、深沉的叹息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干戈正飘忽”造成的这句诗概括了当时蒙古兵屡屡进逼、战火连年不断的局势,也指当年蒙古兵和西夏兵联合攻下潼关,侵入汝、嵩地区,直逼汴京的突发事件正因为这样,诗人在离开老家迁居河南三乡镇,又临时避兵女几山家乡沦陷,关山千里,干戈时起,战乱不息,诗人此时是国破家危,有家难回,因此也就“不用苦思家”了而究其实,诗人此时的心情正是苦苦思念家乡,不然还说什么“不用”,这是用否定的语气表明肯定的意思,收到了更为强烈的艺术效果 该诗抒发的是诗人迫于战乱,漂泊异乡的感慨,表现的是诗人羁旅生活的悲情愁绪该诗在艺术上的巧妙之处,是没有直接地说愁道悲,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的一是景寓情首联:“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笔法一粗一细,景物一大一小,但无论粗细大小,都景中有情,隐约可见这里的高树老衰,残叶萧瑟;藤萝蔓伸,细花微结,无不是秋天的景物,构成一个萧瑟凄清、使人情郁心沉、愁绪顿生的境界,而这些景物中正寄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二是情生景次联:“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一写泊雁,一写攒鸦,二者俱是诗人眼中之景,是诗人思念故园渴望安定的情感的外化,是经过诗人主观情感过滤择选的景。
雁”可“泊”,“鸦”能“攒”,而诗人却如无家“雁”,失群“鸦”,四处飘零,无家可归,一种人不如鸟的情感油然而生泊雁、攒鸦两种景物,就是诗人这种情感映射的结晶三是景情谐该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老树残叶,寒藤细花,平沙泊雁,旷野攒鸦这些凄清萧瑟的景与诗人由遭逢战乱,漂泊无依的生活所产生的那种凄苦暗淡、欲求依傍的情愫是十分相谐的如果说景是“形”,情是“神”的话,那么这首诗就是形神兼备,情与景妙合无垠的了更何况,该诗首联的景与三联的情相合,次联的景又与尾联的情互映,在景和情的融合上,也达到了细意熨帖、针迹天成的境地二、苏轼《海棠》与罗与之《看叶》——心理反常【考点解读】1. 心理反常2. 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文本1海棠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注】①苏轼谪黄州,居定慧院之东,有海棠一株,人不知其贵,诗人视其为知己文本2看叶 罗与之②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注】②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问题1苏轼独怜海棠,可罗与之却认为“看花应不如看叶”,你认为罗与之这种心理反常吗?请结合《看叶》简要分析。
答案不反常①春天已经逝去,惋惜无济于事;绿叶繁密错落,另有一番情趣②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意赏花,而别有意味的绿叶更契合他的心境如回答“历尽荣华、回归平淡生活的老人的独特感受”亦可③借景说理,写出了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平凡如叶的生命却更为长久的哲理如“人不能只是留恋于人生的繁华,平淡的生活也有真味”解析不反常1)从《看叶》本诗的景物特点看,“红紫飘零草不芳”,作者写本诗时,姹紫嫣红的百花已经零落,再无先前的娇美姿态和容颜,可见此时正是暮春时节,花已飘落,而叶“绿影扶疏”,正展现一派生机,另有一番情趣,故作者认为此时赏叶比赏花要好2)从知人论世角度看,注释中“曾应进士举不第”启发我们想到作者写诗时的心态和情感,罗与之应举不第,倍感失意,无奈归隐,此时作者无意关注花的美好;叶看起来平凡,没有花的热烈,却更有生命力,更低调,赏叶更契合作者的心境3)从本诗蕴含的哲理看,本文花是绚丽事物的象征,但它美好却短暂;叶虽看起来平凡,但绚烂的花期过后,却是叶长时间的繁茂时期,它生命力更强,生命更长久,因而作者并不因为花落而伤感,更喜欢赏叶这也是这首小诗中包含的作者的哲理思考,那就是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平淡而长久的人生。
问题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棠》开头两句正侧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写出了海棠的高洁、柔美,把读者带入一个优美朦胧的境界B.《海棠》中诗人点燃高烛,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诗人运用拟人等手法,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C.《看叶》正值百花凋零芳草不香之际,诗人携杖出行,漫步池边,感慨春天逝去,为下文“看叶”做铺垫D.《海棠》《看叶》都撷取自然界时序变化中的实景,借物喻人,写出诗人经历人世风波的心境,典雅蕴藉答案B解析B.“想让海棠振奋精神,一改衰颓状态”错,诗中的海棠为盛开状态,烧高烛是为海棠驱除长夜的黑暗,表达的是对海棠的喜爱之情;“重在表达爱花惜花之情”理解错误爱花惜花”不是作者“主要”之意,作者借物抒怀,借爱花惜花,主要表达良辰易逝、盛时不再之感译文1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春色更浓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只担心夜晚天色太黑花儿都会睡去,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赏析1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
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成,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永夜心灵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
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那就让我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吧!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我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又有谁可以阻挠呢?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译文2百花凋零、芳草枯萎,呈娇斗艳的春天已经逝去,此刻,眼前已无缤纷的美景可供观赏,最适宜的去处,则是俯视池塘中的落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