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优选]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内容简介[推荐].doc
3页托尔斯泰代表作品内容简介战争与和平简介:《战争与和平》是一部英雄史诗,它兼备小说和史诗的特色,在俄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中是一种体裁的革新它广阔地反映了从1805年至1820年整整一个时代的俄国生活,再现了这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描写了个别人的命运战争的主题与和平的主题交叉进行,历史的画面和主人公的家庭纪事交织在一起,众多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主人公共同行动人物多达559人,各阶级阶层的人无所不包史诗卷帙之浩繁,生活概括的广阔,内容之深刻,人物的众多,世界文学中很少有作品可以和它媲美史诗的基本冲突是拿破仑的侵略和俄国人民的民族利益的矛盾,中心事件是1812年的卫国战争托尔斯泰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真实,表现了卫国战争的人民战争性质表明人民在战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再现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史诗的主要思想小说虽然篇幅浩瀚,但结构清晰完整战争”与“和平”是作品的两个中心,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社会政治生活都围绕着这两个中心展开卫国战争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人民的力量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主人公的性格品质和精神探索也获得了集中的展示《战争与和平》充分表现了托尔斯泰的艺术天才,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复活主要内容介绍:《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和道德探索的总结,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托尔斯泰于1889年开始写作《复活》,1889年完成,历时十年,六易其稿列宁指出,托尔斯泰“在自己的晚期作品里,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而这些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就是群众的被奴役和贫困,就是农民和一般小业主的破产,就是从上到下充满着整个现代生活的暴力和伪善”《复活》就是列宁所说的晚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愤怒的揭露和激烈的批判著名的开篇就预告了小说的主题思想:生机勃勃的春天是美好的,但人间关系却是丑恶的美丽的大自然“使人趋向于和平、协调、亲爱”,而人们“却无休止的欺骗自己并欺骗别人,折磨自己并折磨别人”《复活》对一切现存制度的揭露批判是小说的强有力的方面,但小说也有神经质消极面,这就是作者通过主人公的形象宣扬“道德自我完美”、“不用暴力抗恶”的思想小说的主要情节线索就是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道德“复活”的过程《复活》的情节是单线发展主人公改悔,决心赎罪,为玛丝洛娃上诉,陪伴她去西伯利亚,这样一条情节线索使作者能广泛而全面地反映十九世纪末俄国的黑暗现实。
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对比开篇中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生活的黑暗、男女主人公的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女主人公身陷囹圄和男主人公的豪华生活等等,都是鲜明的对照托尔斯泰有意识使用的对比手法加强了揭露和批判的力量安娜卡列尼娜主要情节概括与评析:列夫托尔斯泰于一八七三年至一八七七年写的长篇小说作家整整花了五年的紧张的劳动才写完它按托尔斯泰自己的说法,他是“把一块肉放在墨水瓶里”去写它的他把稿子前后改过十二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安娜卡列尼娜》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杰作,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战争与和平》在总的倾向上充满健康的乐观的情调,而《安娜卡列尼娜》则充满紧张的悲剧性的气氛《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家庭的和社会的小说作品有两条平行而又互相联系的线索,讲述着三个家族的故事两条线索是:一条以安娜和渥沦斯基恋爱悲剧为线索,一条以列文和吉提爱情幸福为线索前一条线索表达了作家对道德婚姻的看法,后一条线索表达作家对社会、宗教、人生的探索托尔斯泰把宗法制农村的庄园生活和豪华奢侈的城市生活对照起来,从而构成情节结构上的平行映衬的特点当时曾有人指责托尔斯泰在这部作品中似乎没有建筑学,两个主题在发展,但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托尔斯泰不同意这种意见,认为自己作品“拱门是镶合得这样的好,以致找不到它的接合点他强调作品内在思想联系三个家庭是指奥布朗斯基和杜丽家庭,卡列宁和安娜的家庭,列文和吉提的家庭作品开始时,托尔斯泰便用了一句格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并以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了奥布朗斯基和杜丽的家庭的不幸安娜本来是去调解兄嫂的家庭纠纷的,结果她发觉自己的家庭生活更加不幸吉提最初给列文带来不幸,后来他们的家庭生活是幸福美满的在作品中,安娜和吉提的家庭始终构成一种对照杜丽的家庭是联系两个家庭的桥梁和纽带从人物关系上,杜丽是安娜的嫂子,又是吉提的姐姐;奥布朗斯基是卡列宁的内兄,又是列文的同学许多古典的作家在描写爱情故事时都以结婚作为终结托尔斯泰不是这样来处理的他认为:“小说应当不仅仅描写在婚前所发生的事,而且应当描写结婚以后发生的事”《安娜卡列尼娜》正是这样的一部小说安娜和列文是作品的两个核心人物托尔斯泰杰出的成就之一,是他深刻地、完美地塑造了安娜的动人的典型这个形象是俄国文学中刻画妇女形象的一大发展在托尔斯泰以前没有一个俄国作家这样完整、细腻地描写一个女人外表和内心的美,如此复杂地展示女子的思想矛盾与斗争。
首先,作家把安娜写成是个迷人的女人她有“亮晶晶的眼睛”,纤细结实的小手和红脸的习惯但托尔斯泰有独到之处: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去描写安娜肖像的美,她的美是通过别人的感受体现出来的在人们的眼光中,安娜才显得更美如吉提第一次遇见安娜时在吉提的眼睛里,“安娜不像社交界的贵妇人,也不像八岁大的小孩的母亲,凭着她的举动的灵活,精神的饱满,能及她脸上那种时而在她的微笑里,时而在她的眼眸里流露出来的脸上的蓬勃的生气,她看上去很像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女郎吉提感觉到安娜十分单纯而毫无隐瞒,但她却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托尔斯泰不仅描写了安娜的动人的外貌,更主要的是提示了她那丰富的精神世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最重视研究心理过程,这种过程的形态、规律和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在讲述人物描写时也说:主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的运动安娜心里的矛盾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她是个贵妇人,又是一个要求感情解放的进步妇女;她是个情妇又是个母亲在安娜的性格发展中,作家写出她三种完全不同的心理表现:一种是尽量抑制自己感情和好恶的母性安娜,她表现出忧郁和痛苦的情绪;一种是爱情觉醒后的安娜,她表现得热烈和奋发;另一种是为生的权利而斗争的安娜,她表现得果敢和坚决。
所有这些情感糅合在一起,使得安娜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安娜的悲剧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这悲剧是由于妇女受压迫和被玩弄的屈辱的地位所造成的安娜既没有在她不自愿的丈夫那里获得爱情与平等,同样也没有在她自愿的情人那里获得真正的爱情和自由她成了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自私的牺牲品,但安娜追求的只是个人的幸福,她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失去爱情便失去一切正如托尔斯泰在作品中写的:“她主要关心的,仍然是她自己关心她自已关心她自己在渥沦斯基心中宝贵到什么程度,对于她所留下的一切事能够替她做多少”这是导致安娜走向悲剧结局的原因之一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带有双重性一方面,他同情安娜的不幸,揭发和控诉了逼死安娜的贵族上流社会;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站在宗教保守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家庭关系是宗法制度的基础,是神圣的,安娜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结果也毁灭了自己因此,他认为安娜的行为应当受遣责,他引了《圣经》上一句话:“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作为书的题辞,也就是说有资格裁判的只有上帝《安娜卡列尼娜》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中,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部小说对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比前期有所加强,但没有达到后期的深度。
作品中宣扬“道德自我完善”,无暴力“革命”比前期更突出,但还未最后系统化从人物上看,列文是前期作品中聂赫留朵夫(《一个地主的早晨》)、奥列宁(《哥萨克》)、彼埃尔(《战争与和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后期作品《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前身在艺术技术上,心理描写手法更加丰富和发展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则不如《复活》的强烈和尖锐省心范文网 2、声明:本篇为省心范文网原创,不经允许,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