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朝的选举制度

18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90734333
  • 上传时间:2019-06-1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5.15KB
  • / 1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宋朝的选举制度篇一:选举制度的沿革选举制度的沿革一、原始氏族社会的选举和“禅让”1 部落以及部落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2 由部落的首长推荐;经过多年考验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例:舜向四岳征求意见,大禹治水,经历了17年考验3.选举活动:事神,祭祀神灵;事人,治理好联盟的事物4.原始社会晚期,传统的民主选举制度遭到破坏(1)首领的儿子有优先继承权(2)暴力夺权二、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1.夏王朝的权力世袭:子继父位称为世,弟及兄位成为及2.西周时期(1)任用殷商旧臣(2)先“亲亲”后“尊贤”:宗法制度“立嫡以长不以贤”;西周的统治者也提倡选贤举能,但是大多在低级官吏中进行(3)地方的选士:乡遂的选拔和诸侯的贡士三、封建社会的初期选举制度的变革1.春秋时期的选举制度用“任人唯贤,因功受禄”代替世卿世禄制例:齐桓公任用政治仇敌管仲为相2.战国时期的军功授爵否定了任人唯亲的旧制度,奖励耕战,实施军功授爵(局限性:处于严格的等级限制,普通吏民只能获得低等爵位)3.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国军和大臣们平时召集有才干有学问的士在他们身边,供养他们的生活,请他们对朝廷的大政提出建议,或者从中选人任官

      2、(秦国的客卿制度)例:齐国在稷门外建造了宽大的公馆,招聘了上千文人学士在这里讲学论道,配称为“稷下学士”荀子,邹衍都曾来这里讲学四、两汉时期的察举征辟1.察举: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的道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下级官员或者百姓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者提高官位,有贤良方正、孝廉等名目。例:董仲舒察举为贤良文学,汉武帝向他提出策问,他宣扬的大一统思想深受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江都王的相2.征辟:由皇帝或者官员直接聘请人来做官3.任子制度:指两千石的官吏,任期满一定年限以后,可以保举自己的子弟一人为郎官,充当皇帝的侍从或者扈从,因为在皇帝身边容易受到重用,后来发展为荫封制度,保证了封建贵族世代为官例:丞相翟方进的儿子翟义便是“少以父任为郎”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六、科举制度在唐朝的确立(科举制度是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举人才和受给官职的一种制度)1. 考试科目:进士,策问;明经,帖经和墨义;武举(创设于武则天时期);制科,皇帝召集官员和知名人士举行的考试,不受重视,被称为杂色2. 考生:生徒,国子监等州县学馆的学生;乡供,普通xx在州县进

      3、行逐级考试之后,合格的人可以参加省试3. 科举考试的过程:省试,由礼部侍郎主持,考场内部设置荆闱,省试被录取成为“及第”到杏园举行游园会,探花宴;到大雁塔题名留念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是还要经过吏部的选试(身言书判)4. 行卷制度:考生必须求得官僚显贵或者有文学声望的学者将自己推荐给主考官,考生们为了求得推荐人的信任和赏识,便把自己的文学著作公正的写在手卷上呈现给推荐人七、科举制度在宋朝的发展1.宋朝的三级考试制度(1)考试科目增多:进士科、明经科、制科、词科(2)州试:州之通判主持,取中后冬季到京城礼部,成为“贡生”省试:礼部主持,主考官由皇帝亲自任命,试卷要糊名、誊录,弥封用印,对于第一次的成绩也要密封起来,进行第二次评阅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省试殿试通过后立刻授予官职)2.制科和三舍法(1)制科:为众科之最,被称为“大科”,官员考取后可以直接升官,百姓考取后可以直接得官,官员考取后可以直接升官,而且免受偏远官职(2)三舍法: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和外舍生,考中上舍生可以直接升官八、元朝科举中的民族歧视政策1.将全国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

      4、级,重要的官职都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2.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殿试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南人分开考试九、明清科举制的三级考试1.预备性考试:县试(本县知县组织);府试(由知府主持)考中成为童生2.院试:经过岁试、科试称为秀才3.乡试:在京城以及各省城举行,三年一次,秋季举行在贡院(城的东南角)有荆棘在围墙上,考试环境差一共考三场,发榜在九月称为“桂榜”乡试取中称为举人,第一名叫做解元,中举叫做乙榜或者乙科4.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考期在春季二三月称为“春闱”会试被录取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5.殿试:四月份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考中称甲榜,殿前举行唱名典礼篇二: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与选举制度我看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如何逐步加强在说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让人想到它们的专制政治,想到皇帝的独裁。但是事实上,中国封建制度是否真的从头到尾都是如此不堪,是否封建社会所有的制度都让人诟病?我在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与和选举制度这门课上以及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里,通过对于中国各代中央政府组织,特别是君权和相权的关系上的学习,才发现,其实我们以

      5、前观念意识里所认为的中央集权、皇帝专权,并不是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所特有的,而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中国也是很早就奉行“三权分立”的制度的,皇权、相权、监察权,虽然不曾把立法、司法和监察权力分得很清楚,但实际上也是考虑到权力间制衡的,即使中央集权不断发展到最后的清朝,皇权实际上也不像我们原来所想象的那样独大,也是有所忌惮地。例如在汉朝的时候,实际上皇帝和政府是分开来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政府的首领实际上是宰相,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他是副丞相。这实际上就看出,在当时,皇帝根本就无可能专权,每一件事情都有专门的官员去做,大家分工明确,中央政府由宰相统领,而地方政府绝不是完全依附于中央,听命于皇帝。这种方式的“三权分立”,就已经避免了皇帝集权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相权的限制,收到了这种封建制度的限制。到了唐代的时候,对于宰相的权力做了很大限制。他改变了汉代原来的领袖制的政府统领模式,而改为了委员制,设

      6、置了三省六部制一台,这一方面等于是分散了相权,将原有的权力分给更多的部门,更多的人,彼此之间是一种制约,就无法形成完全的统治优势,而御史台作为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不属于三省,就等于监察权脱离了相权而独立存在,从某种程度也是变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但是,这是的皇帝也并非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因为皇帝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要受到三省的限制,例如皇帝封官,是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合制度。所以皇帝实际上,对于各项政令,只有同意权,却没有决定权,皇权在此时依然没有显示出绝对的强大和优势。在地方上,唐朝设立了御史官即监察使,其逐渐演变成地方长官的最高一级,对于地方是有全权支配权,这就是节度使。从后来的安史之乱,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央政府对于当时的地方政权的控制其实并不是很强,否则藩镇势力不会如此强大。中央集权在当时都无法体现,更不要说皇权了。我认为,皇权真正意义上的加强是从宋朝开始的。因为对于赵匡胤来说,自己是“黄袍加身”,为防止别人也效仿他的行为,必定会加强对于各级官员的控制,宋代也有三省,但是只有中书省还享有宰相的地位,但是宋又设立了一个枢密院管理军事,等于将中书省和枢密院对立起来,宰相

      7、是管不了军事了。在财政上设立了三司,在政府用人上,设立了一个课考院,这样本来属于宰相的权力也给分了出去,宰相的权力就立刻下降了很多,而与其相对立的皇权的势力就进一步上升。最明显的地方在于,在唐朝时,皇帝只有同意权,而在宋朝,皇帝却有了最终决定权,宰相只能够听命于皇帝,按照其意思办事。也就是说,从宋朝开始,政府和皇权不再是分开的了,皇帝开始站在了权力的核心位置上。同时,对于地方政权,皇帝是任命中央文官到地方去担任临时的官吏,而将武官全部都留在中央,对于地方的财政兵力,全部要上交朝廷,归中央管辖,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地方的势力已经和唐代无法相提并论,中央集权已经逐渐显现出来。我们所讲的政府由皇帝一人专权独裁,最明显就是在明清时期。明朝朱元璋正式废除宰相,只留下尚书省,由六部分头负责。此外还设有一个都察院,专掌弹劾纠察,全国各事都在都察院监督之下。武官则有大都督,但是他们都只管出外打仗时带著兵。至于征调军队,一切动员工作,这是兵部的事,不在大都督职权内。这就等于是把每个人的权力一分再分。不像原来的宰相,掌握着实际的行政大权,甚至兼任兼任其他军事等权力。每个人的权力都缩小了,没有人能够有最终决

      8、定权,于是皇帝的权力就大了,任何事等于皇帝说了算,虽然皇帝设有自己的内阁,但是那些内阁大臣都只是皇帝的代理人而已,其实所有的权力依然在皇帝的掌控之中。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因为其是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所以甚至在有些方面,比起明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的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称其为行政之首长了。而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的兴盛,都恰恰能说明,以皇帝为代表的满族统治者对于他们政权的统治正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顶峰。从汉到清,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不能够简单的说是专制政治,在早期,的确是有很多的制度是能够对权力有所限制。可惜中国这些政治制度,并不能成为完善的制度,良好的思想在执行时,却无缜密完全的规定,总是有活动的余地,也就导致皇权越发有力,而相权逐渐消亡。但是皇权的势力在逐步加强,这的确是一种历史趋势。除其他因素之外,我觉得跟统治技术的知识积累有一定的关系。后朝的统治者看到前朝的弊端,发现如果分权,对于自己的统治是相当的不利,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和尝试之中,帝王们终于发现,只有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将所有的权力都控制在自己手里,才能够带来永久的控制。篇三:宋代的科举制度宋代的

      9、科举制度宋沿五代旧制,设进士、九经、五经、开元礼(后改开宝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进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称“诸科”。神宗时,废诸科,另设“新科明法”,元祐时废,绍圣复设延续至北宋末,南宋绍兴年间一度复设。此外,还有武举、童子举;而制科则分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仁宗时分设六科,神宗时罢,元祐复设,绍圣时再废,另设宏词科。元祐时曾设“经明行修科”,实同制科。南宋复设制科,设博学宏词科,南宋末改称词学科。宋代科举以进士科最为重要。北宋前期宋初沿五代旧制,分进士科及诸科,科举考试也是“朝代更易”,不废科举,宋朝建立的次月,即建隆元年(960)二月,举行首次科举考试,仍依五代旧制,每年举行一次,自开宝七年(974)权停“贡举”后,间年举行一次“贡举”,渐成惯例。宋初取进士,亦无定数,通常为10 余名,少则六七人,大体与后周时相当。乾德四年(966),除录取进士6 人外,又录取“诸科”9 人。此后,不定期地录取“诸科”,录取人数通常也多于同科进士人数,即所谓“国初,诸科取人亦多于进士,盖亦承五季之敝云”。宋初承五代旧制,科举考试前,“台、阁近臣得(向主考官)荐所知进士(应举者)之负艺者,号曰公荐”,中举后的进士则“拜知举官子弟弟侄,及目(主考官)为师门、恩门,并自称门生”,建隆三年(962)下诏禁止。但依五代旧制,录取进士之权仍完全掌握在主考官手中,皇帝并不进行干预,每年考取进士后,“知贡举(官)奏合格人姓名而

      《宋朝的选举制度》由会员F****n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朝的选举制度》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