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

21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59979658
  • 上传时间:2018-11-13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745.50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20-589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家分裂、民族融合以及南方得到开发和发展的时期。分裂与融合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1)政治上:政权更迭频繁,国家整体上处于分裂状态,但出现局部统一政权。 (2)经济上: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文化上: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不少领域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4)民族关系上: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促使民族融合趋势加强,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出现民族大融合。,考点5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人口南迁 江南地区的开发(8年未考) 【中考说明】知道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识记) (一)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一些地方官吏和豪强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他们之间互相攻战,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二)重要战役: 1.官渡之战 (1)时间:公元200年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3)影响:官渡之

      2、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赤壁之战 (1)时间:公元208年 (2)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3)影响: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趁机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识记) (一)西晋 1.时间:266316年 2.都城:洛阳 3.建立者:司马炎 4.概况: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灭亡了西晋王朝 (二)东晋 1.时间:317420年 2.都城:建康(今南京) 3.建立者:司马睿 4.概况:司马睿于317年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东晋的建立阻止了少数民族南下的步伐,为南方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 (三)南北朝 1.时间:420589年 2.概况:南朝(420589年)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北朝(386581年)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3、,(四)影响: (1)从全局看,当时全国处于分裂混战时期,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历史发展 (2)相比北方而言,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开始走出低谷,摆脱了落后停滞的状态,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客观上促使我国出现民族融合的高峰 【历史纵横】运用简易的结构图展示三国至隋朝期间的政权更替。,三、人口南迁(识记) (一)时间:东汉末年开始,西晋后期形成南迁浪潮 (二)原因: 1.东汉末年,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南迁 2.西晋后期,西北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推进, 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三)方向: 1.少数民族由黄河以北向中原地区迁移 2.中原人民由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迁移,(四)概况: 1.原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部编教材) 2.到东晋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布满了南迁的流民,尤以江苏一带为多;有一部分流民继续南下,进入今天的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部编教材) (五)影响: 1.改变了南方劳动力不足的局面

      4、,有利于荒地的开垦;南迁移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刺激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农、工、商各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2.人口南迁,促进了民族融合,带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六)认识: 1.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重视经济的发展,及时引进先进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人口大量南迁反映了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四、江南地区的开发(识记) (一)原因: 1.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2.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 4.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比较稳定 5.统治者的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二)表现: 1.农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使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

      5、还种植了双季稻。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纺织业:南方的纺织技术进步十分明显。三国时期,蜀锦最有名;东晋后期,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织锦业迅速发展起来表现 3.冶铸业:发明了灌钢法,降低了成本,提高了钢的质量 4.制瓷业:青瓷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具 5.造船业:东晋南朝时期,造船业有了较大发展,作战、运输用的船只很多,往来于沿海和内地河道 6.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7.海上贸易:江南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海外贸易。东晋时与西方的大秦、波斯和印度半岛上的国家有贸易往来。南朝时,对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贸易增多,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还同天竺以及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有商品贸易往来。当时的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都远超前代,并为后世海外交流的兴盛打下了基础,(三)影响:江南经济的开发,改变了南北方发展的格局,使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教材设问】(部编教材七上)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

      6、,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对比一下,史书与宋书中对江南地区的描述有什么不同? (1)史记中的江南尚未开发,地广人稀,生产水平落后,商业不发达。 (2)宋书中描述了江南开发后的景象,物产丰富,粮食产量高,手工业发达。,【易错警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总体上依然落后于北方,我国的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 【拓展思考】我国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对当今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 (1)先进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力,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2)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之上,没有清明和谐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就难以取得成效。 (3)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注意保护环境。 (4)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考点6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往与融合(8年未考) 【中考说明】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识

      7、记) (一)北魏: 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二)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留鲜卑族的习俗,这种情况不利于北魏治理北方地区 3.冯太后改革扫除了一些障碍,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他力排众议,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交融的步伐,(三)目的: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在北方的统治 (四)措施: 1.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实行汉化政策:禁鲜卑语,官员在朝廷必须用汉语;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将皇族姓氏由拓跋改为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用汉制,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完善教育制度,鼓励鲜卑贵族子弟学习汉文化;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等 3.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土地 (五)性质: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六)特点:1.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措施全面,影响深远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

      8、促进民族交融的性质,(七)意义: 1.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2.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为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3.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八)成功的原因: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民族人民的愿望(根本原因);改革内容全面、措施得当;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坚定的改革意志;改革中孝文帝以身作则,起到了模范作用 (九)评价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张实行的改革,促进了汉族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二、民族交往与融合(识记) (一)表现(1)地域上: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3)生活上:汉族人民学习和接受内迁各族人民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4)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5)

      9、文化上: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各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6)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二)意义: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考点链接】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P183):商鞅变法(P6)、北魏孝文帝改革(P23)。 2.民族关系的发展(P181):北魏孝文帝改革(P23)、唐与吐蕃的交往(P28)、元朝的民族交融(P37)、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P44)。 【教材设问】 (部编教材七上)问题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拓展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1)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互相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要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 (3)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富强,就要敢于改革、敢于创新。,【历史纵横】我国历史上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中原人民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由会员小**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2019中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部分 教材知识梳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主题三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课件》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2022年小学体育教师学期工作总结
     
    收藏店铺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