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5页
  • 卖家[上传人]:向**
  • 文档编号:39828194
  • 上传时间:2018-05-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33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定位,为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结合传统武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注解下在保护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探究了其存在的困境譬如:保护工作缺乏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的规划;传承方式缺乏科学性;保护效果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及信息反馈渠道匮乏等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有关的解决策略。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武术 困境 解决策略引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许多沿袭至今的优良传统正悄然消亡。为了保证全球文化的多元化,稳固人类文明的文化根基,;联合国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且在此公约的指导下,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如火如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此将传统武术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多人类文明多元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基于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因此在保护工作中,缺乏全球性的指导准则。这就使得保护工作开展起来,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工作流程,这显然为其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鉴于此,本文通过对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困境的分析,并经过一定的研究学习,总结出了一些可行解决策略。一:传统武术申遗所取得

      2、的成就一:传统武术申遗所取得的成就自传统武术获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诠释之后,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便是保护工作核心内容。为了全面保护正在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也立即跟进时代的脚步于2002 年正式展开了“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且由于工作人员锲而不舍的努力,在 2004年终于获得了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审批,而我国也正是第六个获得审批的国家。至此以后,我国便全面展开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此在非物质文化的注释下,我国传统武术也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在 2008 年我国公开发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武术被归纳为“传统体育”和“杂技与竞技”的范畴,并且在大类中非别入选了 6 个传统武术拳种和 14 个武术流派。正是在国家高度重视之下,我国传统武术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据有关资料显示,在非物质文化与传统武术结合的 7 年内,已经有逾 20 种传统武术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由此可见,在传统武术保护工作上,我国投入的力度还是相对较大的。正是由于保护工作的持续进行,我国传统武术的才能够得以传承。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区域跨度较大以此传统武术的种类也相对比

      3、较繁杂,因此在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为了确保传统武术保护工作顺利的进行下去,工作人员应该正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详细的记录下来,以供学者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寻得解决的策略。二: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 2.1 缺乏总体性、长远性定位与规划就现目前的传统武术申遗情况来看,虽然总体的情况较好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不符合规范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1)武术流派与拳种分类混乱从我国第一批传统武术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分类中地域性武术抑或某种流派武术往往会与某个具体的拳种分为同种类别。譬如“太极拳”和“少林功夫”;抑或是“峨眉武术”与“八卦掌”。显然这样的分类是有所偏颇的,例如“太极拳”虽然作为武当典型的拳种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却不能直接与“少林功夫”进行直接的比较,因为这根本属于一个层次,“太极拳”并不能代表“武当武术”,它只是“武当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是不能和“少林功夫”视作同一级别的。即便退一万步说,“太极拳”代表“武当武术”这样也不能与“少林功夫”进行直接的比较,因为地域性及

      4、文化内涵的迥异,使之两个派别几乎不存在可比性。(2)扩展项目存在偏颇由于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统计上存在一些缺漏,因此在第二批名录公布时便试图弥补这样的缺漏,但是从实际的情况上看,有的补充条目确实是名录更加严谨完整,而有的补充则有些画蛇添足的意味,譬如在第二批名录中,补充“太极拳”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武式”太极拳这样的补充的确是使“太极拳”这个拳种的流派得到了完善;但是沧州拳的补充却将其限定在了孟村八极、劈挂掌之上,这样就有些欠妥。因为沧州拳的拳种多达 50 余种,如果仅仅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整个武术派系的注释,这或许有些不符合科学归纳的原则。总而言之,在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实施地域性的保护,而是要将其合理的进行的保护。为了达到如此的效果,这就需要在保护与传承的同时,也应该结合社会现实情况对传统武术与现代文化生态的关系作出科学的预判,从而促进其实际的运用以达到融入生活的效果,因此这样就需要对保护工作做进一步的长远性规划促使保护工作落到实处。2.2 申遗中的功力性问题在申遗工作开展过过程中,申遗成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全国各地都纷纷以名人效应标榜城市的内涵,因此

      5、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因此全国各地都想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旅游文化以此拉动经济。更有甚者,居然公开争夺“名人故里”譬如令人啼笑皆非的山东与安徽的“孔子故里之争”。虽然这事件,看似是一个闹剧,但是其中也可以折射出一些值得思忖的问题,之所以两地会展开如此激烈的争夺,毫无疑问这其中必然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由这个问题在回归到传统武术的申遗问题中来,各地政府之所以或积极的进行传统武术申遗工作,其动机与“争夺名人故里”别无二致。因为传统武术申遗成功,就会获得相应的关注度,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关注度本身就是经济的一种外显,因为较高的关注度会带来许多旅游资料而这些也是经济的来源之一。除此之外,申遗成功还能够获得大量的保护专项资金,这同样可以为各地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帮助。但是在这样功利性思维的影响,各地政府在传统武术申遗过程难免会显得急功急利,甚至是做出地域垄断抑或地域保护的行为。但是我国传统武术各个流派的地域跨度不一,有的只局限于一个地方,而有的却可能有很大的地域跨度。如果各地政府出台地域保护政策,那么将妨碍传统武术系统性的研究与保护,这样就损害了传统武术文化的完整性。由此观之,在传统武

      6、术保护工作中,避免地功利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2.3 宣传力度弱,保护措施缺失宣传力度弱,保护措施缺失保护文化遗产是我国近年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目前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自然也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宣传力度弱、保护措施缺失。而宣传力度弱就表现在文化宣传人员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不透彻,从而致使其对武术文化在宣传为了避免偏僻以此在介绍是不够全面,因此也就失去了武术文化应有的感染力与渗透力;除此之外,宣传投入力度不足也是导致宣传效力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保护措施的缺失,主要就是由于申遗流程的不够科学规范;其次就表现在文化保护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较弱等。总而言之,现目前应该针对传统武术传承中的问题,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武术传承的顺利进行。2.4 武术派系众多不利于系统性研究武术派系众多不利于系统性研究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因此传统武术的派系也因之变得十分繁杂。因为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许多精华成分,而各个武术派系在创建之初都会有不同的理念作为支撑,由此也就形成为数众多的派系。当然各个派系的壮大与衰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原因,但是站在文化传承的

      7、角度,我们对其的保护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因为在传承过程中就需要系统化的研究。但正如上文所言,传统武术有着繁杂的派系,甚而至于有的仅仅是在小范围流传,鉴于这样的情形在进行系统分析时难免会遇到诸多困难。2.5 传统武术动态保护方式缺失在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中,为了保证其“本真性”在保护方式上,国际通用的都是静态保护的方法。所谓的静态保护,则是利用现目前发达的摄影技术与数据保存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代表的演示过程记录下来。当然这样的方式的确是具有高效、真实、科学的特性。但是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其本身就是需要通过大量的操练才能够体会到各个招式的要领和精髓的。因此身体力行才应该是传统武术的最佳传承方式。鉴于此情况,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动态传承方式。而所谓的动态传承方式,实际上就是以教育为基础,进行直接传承的方式,这样的传承方式实质上更加的直观可靠。而动态传承的关键显然就是学校教育,因为学校教育是基数最大的教育方式,因此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力度自然也是最大的。除此之外,保证传统武术的全面传承同时也应该将注重传承方式多元化。例如鼓励健身武术的学习,和艺术武术的学习。2.6 传统武术传承效果缺乏合理的评估及

      8、反馈机制在传统武术传承工作开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就现目前的情况而言,缺乏对其效果的评估,即传承传统武术究竟有何意义,对人们生活是否有助益等问题没有一定评估措施。除此之外,许多传统武术的传承并没落到实处,而是始终以口号的形式在不断的鼓励但却缺乏一定的信息反馈,即传统武术的传承情况没有得到合理的监控。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利于传承工作顺利开展的。三:传统武术传承的措施3.1 营造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生态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文化生态,即所谓的文化生存空间。因为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十分脆弱的,任何一种文化一旦离开了适当的生存空间自然而然就会消亡,譬如游牧文化一旦离开草原就不复存在。因此为了更好的多传统武术进行传承,首先就应该营造起良好的文化生态从而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而营造出文化生态的开端就是要进行大量的宣传,要将传统武术独特的健身塑形功效、娱乐价值、文化内涵等特点展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人们自觉的加入传统武术的传承中。3.2 进行文化反思如自 1840 年以来,我国传统武术逐渐改变了其“练为战”的特性。逐渐向艺术、和竞技性方向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却始终被西方

      9、体育所掣肘,因此到如今逐渐成为一种“表演武术”即大多在影视作品中得到运用。造成如此窘境原因,从根本上讲还是文化上的问题,因为在现代武术研究中,对我国武术的研究,始终停留在西方体育思维的格局中,始终没有跳出那个圈子去审视传统武术的文化性质,因此就使得研究难免会有偏颇。因此为了全面促进传统武术的复兴,首先我们就要树立正确文化观念,要从历史的角度辩证的看待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并适当的调剂其矛盾,以找到中西融合的发展道路。3.3 加强长远的规划与管理为了保证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科学性,首先就应该对其进行长远的规划。在申遗过程中,要优先考虑濒危的拳种及流派,杜绝地方保护主义。除此之外以拳种为单位流派为组合的形式进行申报可以保证传统武术的系统完整性。在传承人确定流程中,为了保证其公信力,可以遴选多个传承人分梯度分别排序。而在传统武术传承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建立合理的效果评估及信息反馈机制。总而言之,为了确保传统武术传承的高效开展,相关部门要总结工作经验,并进行长远的筹划。3.4 传统武术的教育改革由于既要面临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同时又随着武术文化背景的丧失,我国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已经相当的逼仄。为了挽救边缘化的传统武术文化,仅仅依靠宣传从而唤起文化自觉已经不太现实。因此如何将传统武术与教育结合起来才应该是现目前值得思忖的出路。因为我国有 3 亿左右的青少年,庞大的基数适于运动的身体素质都是武术传承的良好条件。因此促进传统武术与国学的融合,是解决传统武术传承问题较好的出路。现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虽然有传统武术教学,但是择生的标准过于模式化,即按照武术竞技的原则择优录取。但是站在武术文化性质上,这样的择生标准就显得有些偏颇。因此打破高校武术教学路障也是对传统武术的传承大有助益的。结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释下的传统武术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摒弃以往陈旧的观念,结合工作经验长远规划,杜绝申遗功力化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为了保证传统武术的传承,教育部门应该提高觉悟,适当的将文化教育与武术教育融汇贯通。如此一来我国优秀的武术文化才能得以保存并获得发展的动力。参考文献:【1】王林;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受众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 年 02 期【2】柏贵喜;“名录”制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 年

      《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由会员向**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