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关于人民公社理论与实践的反思.

6页
  • 卖家[上传人]:cl****1
  • 文档编号:471979592
  • 上传时间:2023-12-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关于人民公社理论与实践的反思摘要: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浪潮。它是党和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它是在“大跃进”狂澜与“共产主义”旋风的同时在生产关系的上一次“大跃进”。它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它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只能成为一种超越阶段的空想,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二是及大地破坏了中国农业生产,给农村的发展造成重大损失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灾难。深入分析人民公社化理论与实践,对解决现在中国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关键字:政府;社会主义;重工业;农业;战略一、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与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大经济政治,经济结构很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政府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是发展经济,快速实现强国富民。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一)当时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是劳动力丰富、资金稀缺、技术落后。如何发展经济,有两种战略可供选择:一是赶超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快速建立工业基础;二是比较优势战略,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充分利用资源的比较优

      2、势来提升资源禀赋结构,最终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在中国资金供给不足、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背景下,如果仅仅考虑资源条件,中国政府应该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然而,在20世纪50年的社会主义阵营内出现了一股所谓的赶超战略。这种形势个社会主义中国造成了强大的压力。中国要领先也只能选择赶超战略;其次,社会主义苏联在采取超越战略后使得自己在二战前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在二战后苏联经济的快速恢复,并且由于苏联与中国的亲密的微妙关系,促使中国政府选择了与自己的资源禀赋不相匹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此时,如果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势必导致农产品均衡价格的迅速提高,导致城市居民的生活费用上升,进而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如果这样,就难以顺利实现重工业发展所需的低原料投入和低劳动力投入,这显然有违政府初衷。为了有效地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政府必须压低农产品价格,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低成本投入。但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如果农民有择业自由的话,按照分工与专业化的逻辑,农民要么游离出来改行从事轻工业品生产,要么从事自给自足生产,不再卖出农产品,这势必影响重工业发展所需之低成本投入,重工业发展难以为继。于是,为了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战

      3、略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政府要限制农民流动,控制择业自由;另一方面,政府又要控制农产品价格,剥夺农民从事自给自足生产的权利,强制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卖出农产品。为达到上述双重目的,政府在宏观方面采取了户籍管理制度及城市就业管理制度将农民限制在农村,从而加大农民的迁移成本,制造行业垄断;在微观方面,政府必须直接控制农业生产组织,保证农民收入在低于城市工人收入,甚至低于农民自给自足收入时,仍然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向政府提供重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有多种,既可以以单个家庭的方式生产;也可以以家庭为单位成立互助组的方式生产;还可以以互助组为单位组成合作社(初级社)的方式生产。但是,农业生产的组织越多,政府控制农业生产就越难。在具体农业生产组织的选择上,政府的行为也遵循交易费用最小化的逻辑。于是,我们看到初级社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从而,最终形成锁定农民专业于农业生产的人民公社体制。与初级社不同,人民公社的制度创新并不是农民自发形成的,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带有政治运动色彩的、政府强制推广的一种制度安排,其目的就是实现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所取得巨大成就使党

      4、和国家领导人对当时国际及国内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在探索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建设中“放卫星”与“浮夸风”没有实事求是的认识。在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时期党内高层领导对阶级斗争估计过于严重。认为在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仍旧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在经济上仍用阶级斗争与搞政治运动的方法进行经济建设,而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仍没有转移到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估计过于有乐观。在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就提出了“东风压倒西风”的论点,认为社会主义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已经占了压倒性优势。在会上提出只能够过钢产量15年内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尤其在1958年第一季度工农业生产获得高速发展,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6%。是毛泽东等人认为中国正进入一个“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时代。对中国经济发展没有更清楚的认识。导致了在经济建设上速度上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在经济建设上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综合平稳发展,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而,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二次会议上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5、义”总路线。而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企图在总路线的指引下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尝试。实践的结果证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张红的一次严重失误。而在“大跃进”中的“放卫星”与“浮夸风”更使党和国家的政策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1958年6月6日,报纸率先报道了河南省遂平县放出的小麦亩产1052.5公斤的“卫星”,随后“卫星”越放越大,由于各地“卫星”上天,人们的头脑更不冷静。7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今年夏季丰收说明了什么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后来又宣传“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粮食产量也越来越高,要中脱离了实际。1958年夏季,毛泽东等许多中央领导人到各地视察,对各地农业大跃进和粮食大丰收的前景表示乐观,看到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冲天干劲更坚定了生产关系必须尽快过渡的思想。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看来,1957年冬到1958年春以兴修水利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大跃进的热潮,已经打破了原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界限,向旧的生产关系提出了挑战,必须建立更大规模的生产组织,才能适应大跃进的形势和发展。 使得党和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更加乐观。且对农业生产力的有了过高

      6、的评价。相信已经能够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而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仍旧落后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必须变革农村“落后”的生产关系。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就应运而生。建立一大二公的高级农村合作社才能与我国农业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相适应。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生产力的更进一步发展。(三)社会信念与人民公社制度选择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内和国民的信仰高度一致,那就是尽快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富裕,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在如何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选择上,工业化方面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在党内意见一致。但自从农村土地改革完成后,怎样改造以小农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保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通过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发展农业,党内意见则产生了分歧。此时,党内发展农业的思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刘少奇的思路,依据马克思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根据当时中国工业化水平低的现状,仍然主张通过私有制和家庭经营的方式来发展农业;另一条是毛泽东的思路,依据列宁小生产每日每时都在产生着资本主义的论断,主张通过合作化的道路来发展农业。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非充分性、个人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党内成员对采用哪一种组织方式来

      7、发展农业生产并没有明确的预期,而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通过何种组织形式来发展农业又没有现成的经典理论,只有前苏联的集体农庄可以借鉴。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凭借个人权威用马克思的工场手工业理论说服了全党。最后,全党接受了毛泽东发展农业的思路。当发展农业的思路一致后,中国共产党就开始着手组建农业发展的组织方式,即选择制度。面临工业化之前的中国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来组织农业生产实际上要遵循两大原则:第一要迎合社会的信仰,实现共产主义,保证重工业发展所需的低成本投入;第二,面对资源、技术及知识的约束尽可能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其中第一原则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只有在满足第一原则的条件下,主导集团才会对选择的制度进行成本和收益核算。土改结束后,中国农业的生产状况是平均每个农户只有0.6头耕牛,手工工具、肥料、种子比较稀缺.11武力。过犹不及的艰难选择论19491998年中国农业化过程中的制度选择.在这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农民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通过保留退出权的方式自发以互助组、初级社的方式来发展农业是家庭经营条件不足的必然选择,符合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但却与消灭私有制的共产主

      8、义信仰不吻合,与第一原则相冲突。于是,主导集团就开始提炼、宣传人民公社制度的优点,尽可能让农民接受人民公社制度,减少制度选择和运行的交易成本。但是,农民是否接受人民公社制度取决于这一制度给农民带来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当时,农民接受人民公社制度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这个制度的供给制:实行以人定粮,粮食统一拨给食堂,给社员发就餐券,实行吃饭不要钱;将来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育、婚、乐都由公社包干供给。中国农民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吃饭不要钱解决了农民现实的吃饭问题,将来能住上好房子、医疗有保障、上学不愁、生活多姿多彩,这是农民梦寐以求的人间仙境。农民参加人民公社制度的成本主要是个人财产的损失,包括土地这一主要生产资料;而农民不参加人民公社制度的成本包括阶级斗争打击的伤害和迁移成本。在阶级斗争仍然激烈、户籍管理制度很严格的状况下,农民退出人民公社的成本非常高。将农民不接受人民公社制度的成本和接受人民公社制度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显然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理性的农民一定会接受人民公社制度。可见,以社会信念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的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主导集团与农民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由于信息不对

      9、称,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在博弈过程中,主导集团策略地使用信息,总会让农民相信接受人民公社制度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总成本,结果农民自发选择的互助组、初级社的制度安排就被政府选择的人民公社制度所取代。 二、人民公社的特点一、组织上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运动经历了一个过程。早在1955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小社并大社”的观点。他在主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为大社的优越性一文写的按语指出,“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为了易于办成,为了使干部和群众迅速取得经验,二三十户的小社为多。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小社并大社的问题。1958年4月底,刘少奇等到广州向毛泽东汇报筹备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情况,他们交换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看法。5月19日,陆定一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中,将这些设想透露了出来。他在发言中说: 毛主席和少奇同志谈到几十年以后我国的情景时,曾经这样说,那时我国的乡村中将有许多共产主义的公社,每个公社有自己的农业、工业,有大学、中学、小学,有医院,有科学研究机关,有商店和服务行业,有交通事业,有托儿所和公共食堂,有俱乐部,也有维持治安的民警等等,若干乡村围绕着城市,又成为更大的共产主义公社。前人的乌托邦想法,将被实现,并将超过。 陈伯达在1958年7月1日出刊的红旗第三期发表了陈文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文章最早宣告了中国已经找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道路。他写到:中国正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逐步地实现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在共产主义原理著作中提出的理想;中国已经找到为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出顺利条件的一种正确道路。接着,陈伯达在北京大学为中共建党三十七周年而举行的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更清晰地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创建一种新的基层组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意向。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秩序地把 工(工业)、农(农业)、商(交换)、学(文化教育)、兵(民兵,即全民武装)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公社里面,工业、农业和交换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文

      《关于人民公社理论与实践的反思.》由会员cl****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人民公社理论与实践的反思.》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