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湖南省衡阳市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收藏

编号:339706605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823.18KB    格式:DOCX    上传时间:2022-10-25
  
5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湖南省衡阳市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湖南省 衡阳市 2022 2023 学年 上学 第一次 月考 生物试题
资源描述:
2022年下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生物科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结合能发生在①中 B. 图中②是血浆,内含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成分 C. 图中③与①最主要的区别是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D. 图中④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内环境。据图示可知,细胞外液中,③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故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它们共同组成了④内环境。体液免疫过程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能发生在①血浆中,A正确;根据试题分析,②为组织液,B错误;血浆和淋巴的成分相似,不同点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④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为内环境,又称细胞外液,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易错点是混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 2. 反射弧(reflex arc)是指执行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从外周感受器接受信息,经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神经中枢,再由传出神经将反应的信息返回到外周效应器。实质上是神经元之间的特殊联络结构。典型的模式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效应器,⑤是感受器 B. 刺激②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C. 兴奋在③处的传递是单向的 D. 剪断②后刺激④处,⑤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题图分析,图中①为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 【详解】A、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图中①是感受器,⑤是效应器,A错误; B、②为传入神经,刺激②处,会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产生兴奋,此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错误; C、图中③处为突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 D、剪断②(传入神经)后刺激④(传出神经)处,⑤效应器能发生反应,但该反应反射弧不完整,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C。 【点睛】 3. 缩手反射是人的一种神经调节方式,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一种简单的多元反射。反射是脊椎动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缩手反射”不需经过大脑皮层,由脊髓发出指令,是“低级的神经活动”。下图为缩手反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④代表传入神经,⑤代表感受器 B. 电刺激④后,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 C. 电刺激②后,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 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是由5部分组成的,据图可知,②上含有神经节,因此属于传入神经,①与传入神经相连,即为感受器,③表示神经中枢,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甲、乙、丙表示3个神经元。 【详解】A、据分析可知,①表示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④表示传出神经,⑤表示效应器,A错误; B、电刺激④后,兴奋首先传到电流表左端,引起左端膜电位变化,膜外变为负电位,电流表右端仍然为正电位,之后两端都恢复静息电位,此时电流表指针发生一次偏转,由于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从甲传到乙,因此电刺激④后,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一次偏转,B正确; C、电刺激②后,兴奋会先传到电流表的右端,之后恢复静息电位,电流表会发生一次偏转;然后传到左端,再恢复静息电位,电流表又发生一次偏转,因此电流表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C正确; D、甲、乙、丙表示3个神经元,因此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D正确。 故选A。 4. 多巴胺(C6H3(OH)2-CH2-CH2-NH2) 由脑内分泌,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它正式的化学名称为4-(2-氨基乙基)-1,2-苯二酚(4-(2-aminoethyl)benzene-1,2-diol)。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可使人产生愉悦感。毒品可卡因是最强的天然中枢兴奋剂,其作用机制如图所示,MNDA为细胞膜上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可卡因阻止多巴胺回收,使人产生更强的愉悦感 C. MNDA是多巴胺的识别受体,也能协助Na+进入神经元 D. 多巴胺回收进入突触前膜,说明多巴胺在突触处双向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分析】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多巴胺释放到突触间隙为胞吐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A正确; B、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使多巴胺作用于突触后膜时间延长,促进突触后膜钠离子内流,因此会使人产生更强的愉悦感,B正确; C、由图可知,MNDA是多巴胺的识别受体,也能协助Na+内流进入神经元,C正确; D、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在突触间单向传递信息,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一旦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载体移走,进入突触前膜,为下一次释放做准备,D错误。 故选D。 5. 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方式,比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再由垂体控制相关腺体,例如甲状腺。分级调节属于反馈调节过程中的一部分。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两种方式。正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偏离平衡,负反馈调节使得系统回归平衡。生命系统的调节多数属于负反馈调节,例如排尿反应就是一种典型的正反馈调节。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排尿的初级反射中枢位于脊髓骶段。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在图示反射弧中,背根是传入神经,腹根是传出神经 B. 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和“抑制”性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 C. 当尿液充盈使膀胱扩张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从而产生兴奋,兴奋传至脊髓段产生了“尿意” D. 正常人在没有合适的时机或场所时,能够憋尿,是因为排尿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详解】A、根据图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方向可知,背根是传入神经,腹根是传出神经,A正确; B、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分别释放“兴奋”和“抑制”性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B正确; C、受到刺激以后,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产生兴奋,通过脊髓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感觉“尿意”,C错误; D、排尿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到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的控制,人的憋尿行为是脊髓中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调控的实例,D正确。 故选C。 【点睛】 6. 脑科学,狭义的讲就是神经科学,是为了了解神经系统内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细胞间的变化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中枢功能控制系统内的整合作用而进行的研究。广义的定义是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还包括认知神经科学等。脑科学已经成为21世纪最吸引人的领域之一。下图是人大脑皮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大脑皮层S区损伤的患者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但不能讲话 B. 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此半球负责 C. 聋哑人相互交流时,需大脑皮层视觉中枢、H区、躯体运动中枢参与调节 D.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越大,相应部位躯体运动越精细 【答案】C 【解析】 【分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出现运动性失语症,这类患者患者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与人交流,但不能讲话,A正确; B、大脑左半球有管理语言思维功能,因此此图为大脑的左半球,逻辑思维主要由此半球负责,B正确; C、聋哑人听不到,相互交流时,无H区参与,必须有躯体运动中枢协调指挥躯体运动完成手势动作;要利用视觉中枢看见手势形成视觉;要有语言中枢(V区)理解手语的含义,才能实现聋哑人之间用手语交谈,因此参与中枢有大脑皮层视觉中枢、V区、躯体运动中枢,C错误; D、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即运动越精细复杂的器官,其大脑皮层代表区的面积越大,D正确。 故选C。 7. 尿崩症是指中枢性尿崩症(抗利尿激素缺乏)和肾源性尿崩症(肾脏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出现障碍而引起疾病的统称。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重吸收水 B. 抗利尿激素通过改变蛋白质结构来发挥作用 C. 抗利尿激素与p蛋白结合后,p蛋白作为载体参与水分的重吸收 D. 肾源性尿崩症患者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可能高于正常人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A、水分吸收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即通过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进行的水吸收的方式,A正确; B、由图可知,抗利尿激素与p蛋白结合后,p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激活G蛋白,激活G蛋白进一步激活靶蛋白,从而产生抗利尿激素生理效应,B正确; C、p蛋白不作为载体蛋白,不能直接参与水分的重吸收,C错误; D、肾源性尿崩症(肾脏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缺乏),因此患者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不能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导致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可能高于正常人,D正确。 故选C。 8. 自然水域比静水更适合家鱼产卵,其原因是具有较强的水流刺激,其过程如下图。在此过程中,垂体分泌的激素是( ) A.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性腺激素 C. 促甲状腺激素 D. 性激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性激素由性腺分泌;分析图形可知,在自然水域水流的刺激下,垂体能分泌激素作用于卵巢,促进卵巢产生卵子,因此可知,垂体分泌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能促进卵巢的发育和卵细胞的形成,因而可促进鱼类产卵,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 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剧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湖南省衡阳市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39706605.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