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历史六大热点主题4.美丽中国民生福祉解析版.doc
17页热点主题四 美丽中国 民生福祉——环境保护,聚焦“三农”,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主题情境】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生态文明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知识链接】一、生态保护,绿色发展1.古代中国的生态保护思想(1)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2)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3)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2.中国古代重视环境保护的实践(1)先秦时期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2)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3)隋唐开通大运河,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3.中国近现代生态问题(1)清末民国时期:①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
②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使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4.世界近现代史上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破坏(1)两次工业革命使环境污染不断加重;(2)知识经济兴起,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5.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及解决办法(1)共同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沙漠化、淡水资源的缺乏、大气和水污染的不断加重、气候的恶化等都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2)解决办法:控制人口的增长,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取缔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二、悠悠万事,民生为大1.中国古代的民生问题(1)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发扬民本思想,就要注重民生2)关注民生的措施①战国:商鞅变法时提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使秦国逐渐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②西汉初期: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使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
③东汉:光武帝时,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六次下诏释放奴婢,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④唐朝: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提出“存百姓”的思想,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⑤清朝:雍正在全国推行“摊丁入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对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2.中国近代的民生问题(1)列强入侵导致近代中国的民生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手工业者破产,民众生计出现问题;不平等条约签订,巨额赔款转嫁到民众身上,加剧了民众的负担2)近代的通货膨胀问题: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打击,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3)资产阶级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①1905年,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②1924年又提出“节制资本”的思想,但未能实施4)无产阶级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①20世纪30年代,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巩固了红色政权;抗战时期,实行“双减双交”政策,团结了抗日力量;②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现代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完成了土地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经济得到恢复;“一五”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4.世界民生问题(1)美国对民生问题的关注:①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的支持②罗斯福新政期间,采取“以工代赈”,并逐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对民生问题重视不够: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3)“福利国家”问题: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后来导致各国财政负担加重,也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4)全球化过程中的贫富分化问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试题专练】1.(2022·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高三模拟·27)清代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同时也出现许多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的问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这表明清代前期( )A.急需变革政治制度 B.环境治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C.社会生态危机显露 D.高产作物引进引发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据材料“清代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同时也出现许多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的问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可知清代前期,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紧张,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社会动荡不断,故选C项;材料说的主要是社会问题,并不是政治制度,排除A项;清代针对环境治理作出了一些措施,但效果不明显,排除B项;高产作物引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排除D项2.(2022·湛江市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3)唐朝时期,江东犁、铁搭、龙骨水车等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与水争田”在丹阳(今江苏镇江境内)的练湖里有横截十四里的长堤,泄去湖水,“取湖下地作田”杭州的钱塘湖里也有千亩以上的漏税田亩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代( )A.国家赋税制度还有待完善 B.围湖造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C.治湖营田在江南卓有成效 D.技术改进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据材料“杭州的钱塘湖里也有千亩以上的漏税田亩”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江南地区更多湖水地被辟为耕地,故选C项;唐朝时期赋税制度从租庸调转向两税法,而材料旨在强调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耕地面积的扩大,排除A项;据材料“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有力地推进了‘与水争田’”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促使人们开垦出更多的耕地,过度围湖造田会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排除B项;人口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3.(2021·吉林长春一模·10)19世纪中期以来,中国许多城市逐渐形成给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表明近代中国( )A.社会生活文明化趋势明显 B.城市基础设施已完备C.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D.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答案】A【解析】排水管网、新式马路、铁路、轨道交通、电线等各类近代设施在近代城市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使社会生活趋向文明化,故选A项;“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涉及近代城市设施,与城市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无关,排除C项;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排除D项4.(2021·安徽蚌埠一模·22)1936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该法被废止,但农业管理局继续存在并仍然负责管理农业生产随后,罗斯福敦促国会迅速通过了《土壤保护和国内分配法》,以确保能够向受灾农民提供连续不断的援助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A.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B.使得总统权力有所扩大C.是以救济和复兴为核心 D.注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最高法院裁定《农业调整法》违宪,不仅政府主导的农业管理局继续存在,而且总统还敦促国会继续出台法案来解决问题,打破了传统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的制约平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使得总统权力有所扩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美国权力机构内部总统权力增长,与国家干预经济无关,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确实以救济和复兴为核心,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罗斯福新政反映的美国司法权、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与生态环境改善无关,排除D项。
5.(2021·四川德阳三模·31)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以长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风貌为叙事对象,基本没有具体的人物和故事而中央电视台在2004年播出的纪录片《再说长江》则将个人作为叙事对象,通过这些个人的故事来展现长江的魅力这一变化反映出( )A.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 B.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C.个人价值得到更多的尊重 D.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答案】C【解析】据材料“1983年,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话说长江》以长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风貌为叙事对象,基本没有具体的人物和故事,2004年播出的纪录片《再说长江》则将个人作为叙事对象”说明在进入新世纪之后,个人的价值更多的受到重视,故选C项;长江的魅力属于对内而非对外领域,排除A项;题干中的变化以及叙事主体并不能得出长江生态文明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题干仅仅围绕长江这一主题展开,无法证实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排除D项6.(2021·北京房山区高三二模·9)“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下表反映出我国( )年份文件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7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A.建国初期忽视环境保护 B.日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通过立法保护生态环境【答案】D【解析】上述表格显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所以反映的是我国通过立法形式来保护生态环境,故选D项;题干仅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立法与环境保护,而不是建国初期,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立法与环境保护的内容,而不是民主管理机制的问题,排除B项;单凭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不能得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
7.(2021·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学改革联盟学校5月联考·5)下表反映了清代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据此可知( )地区概况江汉平原石首县旱地以菜、麦和棉花、豆美、高粱、芝麻、粟米等轮作;松滋县旱地以 麦、豆和棉花轮作鄂西山区在玉米普遍推广之前,多为麦、粟两熟,推广之后则多为麦、玉米两熟湘西山区春秋皆种荞麦,一年两熟;其余旱地多为玉米、甘薯、大豆,菜、粮两熟A.美洲作物种植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B.农民比较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C.区域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差异大 D.轮作技术打破南北农业生产格局【答案】B【解析】由表格可知,江汉平原的轮作、鄂西与湘西山区的两熟都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表现,说明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是相当重视的,故选B项;表格中各地的农作物不都是美洲作物,而且也没有提到农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了改善,排除A项;表格中只是关于农作物轮作和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