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昌乐县章中学高三上学期选科历史热身卷2含答案.docx
12页·机密 ★启用前2021高考·历史高考选科热身卷(二)(本试卷满分 100分,请注意试题要求)(考试时间 90分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 3分,共 45分1. 西周时期,周天子委任司徒制定统一的道德行为准则并推行全国此外,也安排专人每年考订历书颁行全国,“授民以时”,各诸侯国依此安排四季的活动,叫做“奉正朔”这说明当时( )A. 达成了政治文化上的认同 B. 经济文化发展并不均衡C. 宗法制度依靠血缘来维系 D. 政府意图削弱诸侯权力2. 中国古代民间有许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如“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过了芒种,不可强种”等以上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 ( )A. 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 B. 注重协调南北方生产差异C. 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D. 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科技3. 宋初的科举制度相较于唐作出多处改变,例如取消荐举制、废除公卷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设置试卷密封等;此外,科举取士的录取人数也较前朝有了较大突破,据统计,两宋共录取十一万合格 者由此可知,统治者意在( )A. 促进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B.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 杜绝门阀操纵官员选拔 D. 造成两宋冗官冗费现象4. 清雍正朝的印玺雕刻十分盛行,清宫造办处共为雍正制作印玺 114 方,其上文字共有 46 种,出现较多的有如下几种:“为君难”(出自《论语》),“致中和”(出自《礼记》),“建中于民”(出自《尚书》),“万国咸宁”(出自《周易》)。
从这些印玺篆文可以看出,雍正皇帝( )A. 文学造诣和审美比较高 B. 推行对汉族文化的崇拜C.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以儒家理想为施政纲领5. 有学者认为,从社会运动层面而言,近代中国的民族抗争运动当以 1901 年为历史界标1901 年前的三元里抗英、反洋教运动一直到义和团运动均属于传统民族主义的社会运动;1901 年后“拒俄 运动”“反美爱国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等,则属于近代民族主义特征的社会运动该学者分界的依据主要是( )A. “民族主义”的“民族”内涵变化 B. 民族运动的斗争方式出现变化C. 由“华夷分辨”向主权认同的转变 D. 清政府对待民族运动态度转变6.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曾邀请时任英国太古洋行买办的郑观应脱离买办,专任轮船招商局帮办,郑观应“虑官督商办之局,权操在上,不若太古知我之真,有合同可恃,无意外之虑”,故“心若械伊,殊难臆决”这反映出洋务运动期间( )A. 金融行业遭外资垄断 B. 外国资本侵占经济发展空间C. 买办阶层的卖国本质 D. 洋务企业权责不明影响发展7. “火烧赵家楼”是五四运动中扬名四海的“壮举”,但在细节上的叙述历来有不同的声音以下是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叙述:这些叙述在本质上共同反映了( )叙述者身份叙述内容亲历者萧劳“我行至曹家门外,看见穿着长衫的两个学生,在身边取出一只洋铁扁壶,内装煤油,低声说‘放火’。
然后进入四合院内北房,将地毯揭起,折叠在方桌 上面,泼上煤油,便用火柴燃着,霎时浓烟冒起我跟在他们后面,亲眼所见亲历者张石樵“亲眼看到北京高师一同学用煤油把房子点着了,我还添了一把火,赵家楼顿时火起《字林西报周报》“当时与警察争执之际,竟将电灯打碎,电线走火,遂肇焚如教育部)“答应以曹家着火乃因电线走火的说法争取释放被捕学生A. 电线走火造成偶然失火C. 五四运动的非理性成分B. 历史事件的记述受到主观动机影响D. “赵家楼”失火的原因是人为纵火8. 下表为新中国“一五”期间主要能源产量表,此表说明( )项目1952年1957年增长率%原煤(万吨)66491300096原油(万吨)43.6146235钢(万吨)135535296生铁(万吨)193594208布(亿米)38.350.532纱(万吨)65.684.428A. 我国借鉴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B. 投资规模决定了主要能源的效益C. 大跃进运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D. 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严重失衡局面9. 政治思想史学家恩斯特·巴克说:“希腊人不像印度人和犹太人那样沉浸于宗教的世界,也不以一种神秘的方式看待宇宙他们的哲学牢牢地立足于思想的王国……他们仍是在理性的光芒之下认识世界。
材料意在说明( )A. 理性主义淡化宗教信仰 B.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发达C.希腊哲学蕴含人文精神 D.希腊科学意识趋于完善10. 1503 年,哥伦布在致西班牙国王的书信中写道“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这反映出,当时欧洲( )A. 封建王权强化教会权威 B.新教伦理鼓励冒险精神C.人文主义推动航海活动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11. 建国之初,由于宪法解释权的归属模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缺乏实际权力1803 年,大法官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审时度势,判决国会通过的《司法法》第十三条违宪并作废,从此确立了司法审查制度,明确了联邦最高法院对宪法的终极解释权这体现了( )A. 政治实践推动制度完善 B. 民主共和原则深入人心C. 宪法是政治生活的基石 D. 司法权应独立于立法权12. 1921 年3 月21 日, 苏俄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 宣布 1921—1922经济年度的粮食税额为 2.4 亿普特(1 普特=16.38 千克), 比原定的余粮收集额 4.23 亿普特低了许多。
这是为了( )A. 改变多数农民无地和少地的现实 B. 保证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顺利开展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资金和原料 D.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13. 英国的食物比较单调、乏味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对英国食物乏味是这样解释的:18 世纪末19 世纪初,英国人大量从农村涌进了城市,当时还没有远距离运输新鲜食物的冷链技术久而久之,英国人就习惯了这种乏味的食谱能为上述解释提供依据的史实是( )① 工业革命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 ②圈地运动促进农牧生迅速发展③殖民扩张带来物种在世界传播 ④电力尚未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史 实结 论A.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遭到荷兰的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战胜标志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B.1804年,《拿破仑法典》颁布,其中规定:除非供公用并有公正的赔偿,不得强迫任何人放弃自己的财产反映出法国民众普遍接受民主、共和思想C.1880年,日本发布“官业下放令”,把官营企业转让给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享有特权的资本家。
使得日本建立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体制D.1928-1937 年,苏联建成 6000 多个大企业,工业投资 1550 多亿卢布,占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 42%,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5.5倍说明苏联工业化取得重大成就15. 1961 年,美国作家阿尔比的戏剧《美国之梦》发表,它的表现形式近于荒诞,手法夸张,缺乏 连贯、完整的情节,语言混乱空洞,无戏剧的传统可言这种文艺作品的风格A.揭露和批判现实社会的罪恶 B.体现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C.表现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D.反映了经济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非选择题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革命旧址和红色文物1) 阅读材料一图文资料,结合所学分析洛川会议的重要历史意义全国卷 11分/新高考 6 分)材料一1937 年 8 月 22 日至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了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如图为洛川会议会址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材料二解放战争中,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组成运输队、担架队随军担负战地勤务,为解放军运送粮食、弹药,救护伤员如图为支前模范董力生在淮海战役中为解放军运送粮食用的独轮车。
2) 根据材料,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8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96 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中提出了“君史”与“民史”的概念:“君史”重在“一朝一姓兴亡之所由”,“民史”重在“一城一乡教养之所起”,批判中 国传统史学重君史而轻民史此后,君史与民史之论风行一时——摘编自刘开军《京师大学堂的中国史讲义》等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列举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列举正确, 论述充分18.(13分)19世纪的世界材料 在1870 年后的 40 年里,全球性的大转型得以实现:“发达”的西方或北方,与欠发达的东方和南方之间,在经济增长、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国民收入等方面, 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西方人获胜的核心工具有二,这二者也是关联在一起的其一是世界贸易和支付体系以及全球劳动分工从中获益最多的,是英国及稍后的西欧和美国 另一工具是殖民地国家,正是它们使新的全球分工与世界贸易得以运转这里所说的殖民地国家,也包括那些间接被殖民控制的国家,例如中国和众多拉美国家西方国家利用军事、政治及债务优势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获准在低关税或无关税的情况 下进入它们的市场。
——摘编自[德]贡德•弗兰克《19世纪大转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 19世纪后期的“全球性大转型”19.(14分)七年战争:18世纪的国际关系材料 18 世纪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外殖民地显得愈来愈不可缺少英法两个殖民大国在海外殖民地问题上的利益冲突愈来愈激烈1756 年英法七年战争爆发, 普鲁士与英国结成联盟,法国则与奥地利结盟,逐渐形成了两个集团:一方为英普集 团,另一方是以法国为核心,有奥、俄,萨、西、瑞(典)参加的集团交战双方以英法为核心,在欧洲大陆、美洲、印度、地中海及非洲西海岸展开角逐, 北美和印度最为突出1763 年,交战国双方签订《巴黎和约》,七年战争以英国的胜利而结束,法国丧失了大部分海外殖民地连年战争,使各国财政拮据,不仅难以继续承受战争重负,而且都面临国内政治经济不稳的形势——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 阅读材料,概括七年战争的性质和特点2) 从“十八世纪的国际关系”的角度,解读英法七年战争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ACADCDBACDAD131415BDC二、非选择题16. (1)历史意义: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确立了全面抗战的路线。
2)略17. 观点:梁启超的史学观点体现其主张维新变法的政治观点论述: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以及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梁启超在史学领域批判封建的“君史”,提倡资产阶级“民史”,其实质是批判中国传统史学是维护君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