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详细版.docx
6页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人教版新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进展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1、秦灭六国的过程:时间: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领导者:秦王嬴政,定都:咸阳灭六国的意义:( 1)、终止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心集权(封建)国家;2、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中国(即秦国统一中国的缘由或条件)?①人们已经厌烦了常年不休的战争,希望和平寂静的生活,统一已经成为历史进展的必定趋势;②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4、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疗养生息的政策来复原经济;汉高祖: 1.让士兵复原从事生产,免除如干年徭役;卸甲归田,利于复原进展农业生产; 2.让战时逃 亡在外的人回家,发仍原有田宅;劝民仍乡,利于社会稳固; 3.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释奴为民,增 加农业生产劳动力; 4.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减轻赋税,提高农夫生产积极性;汉文帝: 1.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 12 年免除全部田税,把每年服徭役改成三年一次) ;2.减轻 刑罚,废止肉刑;汉景帝: 1.进一步减轻赋税,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2.进一步减轻刑罚;文景两朝重视进展耕织生产,努力减轻人民负担,并且留意法纪,因此社会比较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 为西汉王朝的全盛奠定了基础;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③物产丰富,充分的物资财宝能够供应长期战争; ④商鞅变 法使秦国一跃为强国,军队威猛雄壮; ⑤嬴政细心勤政,有雄才大略;王赢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的功德高过古代的三皇五帝,于是接受“皇帝”的称号;他自称“始皇帝”;皇帝一词成为此后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答: 1) 政治上: 建立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心集权的官僚制度;①自称“始皇帝” ,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②中心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对皇帝直接负责;③ 在地方上废止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中心直接管辖; (作用:大大强化了地主 阶级的国家机器,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套制度) ;为了有效管 理国家,秦朝仍颁布了大量律令;2)交通上: 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 (作用: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 文化往来,加强了中心和地方的联系; )3)文化上:统一了文字(小篆) ;(作用: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进展的重要因素,促进 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沟通和进展; )4) 经济上: 统一了货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 ;(作用: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沟通和 进展;)5) 思想上: 焚书坑儒;(作用:虽有利于秦朝加强思想掌握,但也摧残了文化和钳制了思想; )6) 军事(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上: 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②南征 越族,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作用:有利于疆域的巩固和拓展)4、评判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利弊:答: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遗留贵族时刻图谋复国, 诸子百家对新政众说纷纭,不利于爱护统一局面,实行这个政策有利于统一;另一方面,他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落下了千古骂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统并非是亡国的必定因素;5、对秦始皇的评判答: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进展有巨大奉献的历史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时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过;( 1)主要功绩:①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终止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②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专制主 义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③为了巩固统一,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修造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进展,使 秦的疆域空前宽阔;( 2)历史罪过:①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们思想的进展;②实行严刑酷法和繁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严峻剥削百姓;③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其次课 秦末农夫起义与汉朝的建立1、秦始皇在位期间,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其陵墓是中国古代皇帝陵墓中规模最大的,其中包括文明遐迩的兵马俑;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死,他的儿子胡亥即位,就是秦二世;2、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战争,繁重的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秦末农夫起义中,影响最大的是项羽和刘邦领导的起义;公元前207 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3、大一统格局形成: 汉帝国 [西汉(公元前 202 年 — 公元 9 年)和东汉( 25 年 — 220 年 ) ] ;公元前 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1 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继汉景帝削蕃平乱之后,大大减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监察制度,设立司律校尉,加强皇帝权威,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发布“察举制”地方定期向中心举荐人才;思想上:实行儒生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行儒学训练,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2)、经济:食盐与铁器收归中心,由中心统一铸造货币,经营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极大的增加了中心的收入;铸造一种标准化铜币——五铢钱;3) 军事和民族关系上:⑴武力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⑵在河西走廊间续设郡,把长城延长到敦煌以西地区;⑶派张骞两次出访西域,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开通丝绸之路;⑷显现和亲与互市的局面,加强沟通;⑸ 前 60 年,设立“西域都护府” ,使西域归属西汉版图——新疆地区正式归中心政权统治⑹加强对南方的经营,治理南方越族地区,同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在滇池地区设立益州郡, 使云南地区隶属西汉中心治理;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缘由:政治大一统的需要观点: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君权神授;人民要听从皇帝,诸侯要听命于皇帝措施:在长安设太学,用儒家经书训练;在地方上设立官学,培育后备官僚;评判 :⑴从政治统治的角度看:这一思想为汉武帝供应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⑵从思想进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位置,另一方面,这种只进展一家学说,限制其他各家学说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富强是不利的;意义:西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始终连续了两千多年;3、汉武帝以后,汉朝开头由盛转衰,各种社会冲突加剧,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公元25 年,西汉皇族刘秀,即位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4、东汉统治前后经受了近两百年, 前期社会安定, 经济进展; 中期以后, 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统治日益黑暗;最终,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政权名存实亡;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沟通1、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首领称为“单于” ;为了更好地抵挡匈奴,秦始皇又 在原先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 to)、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2、 公元前 200 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大事,史称:白登之围; 之后 西汉政府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将汉朝的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同时汉朝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的财务,以临时防止匈奴的侵扰;3、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 第一次在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派卫青 ,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逼;其次次在公元前 121 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 奴境千余里,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贵族缺失惨重;第三次在公元前 119 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化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化 2000 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经过这次战争,匈奴力气大大减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西汉北部边界的危急完全解除;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4、 匈奴部落首领呼韩耶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恳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 贡求和,而是公平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沟通融合和长期的和平;昭君出塞后,双方复原友好关系,北方近 60 年没有战乱,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所进展,人民安居乐业;5、 “西域”,西部疆域的含义,狭义主要是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广义西域也包括葱岭以西更宽阔的地区 .6、 张骞两次出访西域:公元前 138 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张骞第一次出访西域;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访西域,西域的良种马、石榴、核桃及乐器和歌舞开头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7、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日的新疆镜内,运到了西亚,再由西亚转运欧洲;欧洲和西亚的商品也沿着这条道路抵达中国,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的丝绸之路;8、 加强对南方的经营,治理南方越族地区,同时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在滇池地区设立益州郡,封滇王国王为“滇王” ,赐滇王之印;使云南地区隶属西汉中心治理;第五课 强盛的秦汉文化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创造纸的国家;西汉前期, 已经显现用于绘图和书写的纸; 1986 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的纸,上面绘有地图;这种纸薄而软,纸面平整光滑;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2、东汉 时,宦官 蔡伦 总结劳动人民的体会,在 105 年, 改进了造纸术 ;这种纸原料简单找到、价格 廉价;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使用逐步普遍起来; 4 世纪后,纸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3、纸的优点:( 1)造价低廉,简单推广,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 2)纸面平整光滑,便于书写成文;( 3)纸质轻薄,便于装订、携带和储存,有利于人类文化的储存和传播;4、《周髀算经》 提出勾股弦的比例为“勾三股四弦五” ;这是勾股定律的一个特例;它说明早在 3000年前,中国人就熟悉到了勾股定律,比西方早 500 年;《九章算术》分 9 类,共 200 多题,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汉以前的数学成就;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运算为中心的特点;5、《黄帝内经》 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学问和血液循环情形,并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就;这部书直到今日仍是中医学习的经典;张仲景是东汉末年闻名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全面阐述了 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就;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华 佗 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善于针灸和外科手术;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 ,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 仍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以强健身体;6、史学:《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史学世著,记载了从传奇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称 《史记》 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写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7、宗教:公元一世纪,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