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录井解释评价技术简介.docx
7页图 3-1 三角形图解法例图第一节 原解释评价技术简介一、气测解释图版1、三角形图版法烃组分三角形图解法是用减去背景值后的C、C、C、C和C (CT=C +1 2 3 4 T 1C +C +C )值,计算出C/C、C/C、nC/C三个比值,做出一个三角形烃组分2 3 4 2 T 3 T 4 T比值图图中虚线所圈闭的 S 区域是有试油价值的“价值区”,或称“可生产区”, 它是法国GEOSERVICES公司给出的我们以此例图来说明具体作图的方法(图3-1)按 C /C 值做一条平行于2TC /C 轴的直线,按 C /C 值做一3 T 3 T条平行于nC4/CT轴的直线,按 nC /C 值做一条平行于 C /C 轴4 T 2 T的直线,三线相交构成一个三角 形将此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与相 应轴的 0 点连线,得到三条线的 交点 M解释时,根据三角形顶尖的指向和 M 点在解释图中的位置来判断储层内流 体的性质1) .如果三角形顶点朝上,是正三角形,该层为气层;若顶点朝下,是倒三角形,则该层为油层2) .若 M 点落在 S 价值区内,则认为其组分符合正常的地球化学指标,该储集层有生产价值;反之,若 M 点落在 S 区以外,则其组分异常,可能是水 层中的溶解气、残余烃或油页岩,无生产能力。
必须指出的是,三角形顶尖朝上还是朝下,与解释图所定的三角坐标轴的上限值密切相关换言之,同样的 C /C 、C /C、nC /C 值点绘在不同上限标值的2 T 3 T 4 T 图版上,三角形顶尖指向有可能不同,价值区 S 的区域界限也将不同这种图解 法所给出的原始上限标值为 0.17,即 17%1非生土层油气、Xq niunrl ”解来图非生举图上已绘r*烃比值法扌有虚线划.解释法出的油、气与24204020068106080100400所列此法的基本解释规则为:C1/C2 C1/C3 C1/C42、烃比值法烃比值法是在60年代末由美国 BAROID 公司的皮克斯勒提出的,因而得名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色谱录井资料解释时,先选举已减去背景值的C〜C值计算出15C /C 、C /C 、C /C 、C /C 四个比1 2 1 3 1 4 1 5值,然后将它们点绘在如图 3-2所示的纵坐标为对数的烃比值解释图上,且将各点连成线段其分区值如表 3-1表 3-1 皮克斯勒烃比值法区带分划值表烃比值油气非生产区C/C1 22〜1010 〜35<2 及〉35C/C1 32〜1414 〜82<2 及〉82C/C1 42〜2121 〜200<2 及〉200(1) .被解释地层的烃比值点(尤其是 C /C )落在哪一个区带内,该层即12为那种流体储层。
C/C值越低,说明流体含气越多或油的密度越低若C/C值1 2 1 2 低于 2,则该层为干层2) .只有单一组分 C 显示的层段是干气层的显示特征,但过高的 C 单一组分显示的层段往往是盐水层3) .若C/C比值点落在油区底部,而C/C比值点落在气区顶部,该层可1 2 1 4 能为非产层4) .如果任一个比值(使用混合钻井液时 C /C 比值除外)低于前一个比15值,则该层可能为非生产层例如,若C/C低于C/C,则该层可能为含水层1 4 1 3(5) .各烃比值点连线的倾斜方向表明储集层是产烃还是产水和烃;正倾斜 (左低右高)线表示是生产层,负倾斜(左高右低)线表示为含水层低产液量的储层可能显示为负倾斜,但此种情况罕见6) .这一方法不适用于低渗透层然后,比值点连线较陡的可表明该层为 致密层3、气体评价法使用C/C与C/C二烃比值,把它们分别乘以1000后,点绘在如图3-3所2 1 3 1 示的双对数坐标系交会评价图上评价图上分划出四个区带,储集层流体性质自 左至右依次为:A区,溶解于水中的干气;B区,天然气一>凝析油;C区,伴 生气->油; D 区,向氧化油过渡解释时,根据二烃比参数的交会点所落区带 即可确定储集层内的流体性质。
地化录井作为一种能够定量获取地层含油气特征参数的录井技术目前已 广泛应用于钻井现场,按照地质设计要求,对地层进行连续、系统的取样分析, 地化录井分析参数S、S、S分别代表储层岩石中气态烃、液态烃和重质烃的含 012量,是评价油气层的重要参数从十余年的地化评价实践看,油气层的地化参数S、S、S显示特征已经比 012较清楚,一般来说重质油层S、S值较高,而轻质油层S、S值较小,中质油层1 2 1 2 介于两者之间,仅仅利用S、S、S三个参数评价油气层,局限性较大,符合率较低 012为了寻找能够准确评价油气层的地化特征参数,我们做了大量分析研究工作,优选出二个派生参数,即B和P,建立解释方法P= So+S+S ,是反映储层含油气丰度的一个派生参数12B= (S+S)/S ,是反映原油油质轻重的一个派生参数0 1 21、B-P 图版法10652234E.7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P某井BP图版法地化解释结果解释人全木—I_I.■. 11解释时间2006年&月19日序号井段解释结果油层1098.0-1102. 80.48617.2658. 5981.416. 61油层1152.5-1159.30. 34212.4026. 3711. 218. 62油层1208.5-1213. 80. 21815.6259. 8431. 314. 35油层1225.0-1228. 60. 9839. 7133. 7381. 612. 89图 3-4 地化 B-P 图版例图从左至右三个区间分别为水层区,油水同层区和油层区。
2、M 亮点法一般中—重质油层 P 值大 B 值小,中—轻质油 P 值小 B 值大都是一大一 小,我们把油层的 P 值与 B 值结合在一起考虑,让其大小互补,那么不管是轻质 油层还是重质油层,他们应该具有一个相当的值,这样就可以把不同油质的油层 放在一起考虑,这个值我们称之为储层的综合值,用M表示,M=P*B,通过对南阳、泌阳凹陷38 个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地化资料进行亮点分析发现,规律明显,油层、油水同层、水层分离效果好,油层在亮点曲线能够突出 表现出来,成为明显的异常依照河南油田资料,储层判别的标准如下:油层:M$16;油水同层:8WM<16;水层:M<8亮点曲线评价油气层特点是: ( 1)便于纵向对比,直接发现油气层; (2)可 以劣中选优,提出可能油气层层位; (3)可以进行模仿横向对比图 为南 76 井地化 M 亮点图图 3-5 地化 M 亮点示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