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用建筑雨水控制及利用设计导则.doc
108页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Guidelines of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and harvest in civil building省住房和城乡建立厅2016年5月1日民用建筑雨水控制与利用设计导则Guidelines of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and harvest in civil building主编单位: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气候中心批准部门:省住房和城乡建立厅前 言依据国务院关于海绵城市建立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关于确定"民用建筑电动车充电设施配置与设计规"等2项省工程建立标准制订方案的通知〞〔建立发[2016]79号〕的要求,省住房和城乡建立厅组织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本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参考了正在修编的国标"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GB50400〕以及市、市等地方标准,结合省气候条件,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根底上,通过反复讨论、修改、完善,制定了本设计导则本导则共分为9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容是:总则,术语、符号,设计参数,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雨水收集与排除,雨水入渗,雨水储存与回用,水质处理,调蓄排放等。
本导则由省住房与城乡建立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容的解释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省市天目山路148号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邮政编码:310028〕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 省气候中心 大学主要起草人:王靖华萍峥嵘军周永潮汪波王健楠 王 永 王小红高蔚乌姬娜周华易家松邵煜然雍小龙桑松表黄正杰虞介泽方火明邓倩潘孝辉 鲍国栋主要审查人:景政治黄宇年徐承华钱樟有何江汛翰包志毅目次1 总则12 术语、符号22.1术语22.2符号53 设计参数83.1 降雨量设计参数83.2 水量与水质114 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134.1 一般规定134.2 雨水控制与利用规划144.3 系统选择165 雨水收集与排除195.1屋面雨水收集195.2硬化地面雨水收集205.3雨水弃流205.4雨水排除226 雨水入渗246.1一般规定246.2渗透设施266.3渗透设施计算307 雨水储存与回用327.1一般规定327.2储存设施337.3雨水回用供水系统367.4系统控制378 水质处理398.1处理工艺398.2处理设施408.3雨水处理站419 调蓄排放42附录A 省各地市24小时最大降水常用典型频率表44附录B 省各地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日降雨量45附录C 省各地市暴雨强度参考表46附录D 省各地市逐月蒸发量与降雨量51本导则用词说明53条文说明54. z.-1总则为构建城镇源头雨水低影响开发系统,建立或修复水环境与生态环境,实现雨水资源化管理,减轻城市涝,使省民用建筑工程的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平安可靠,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省新建、改建、扩建的民用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的规划、设计1.0.3 省新建、改建、扩建建立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应包括雨水控制与利用的容雨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应与工程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1.0.4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以削减径流排水、缓解涝、减少面源污染及雨水的资源化利用为目的,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1.0.5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开展水平合理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各项技术1.0.6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结合室外总平面、园林景观、建筑、给水排水等专业相互配合设计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应采取确保人身平安、使用及维修平安的措施1.0.8 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除应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及地方现行相关标准、规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术语雨水控制与利用storm water management and harvest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收集回用雨水的总称包括雨水滞蓄、收集回用和调节等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少对环境〔包括己建成区域现有设施〕的冲击,其核心是基于源头控制和延缓冲击负荷的理念,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地表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展控制,减少城镇面源污染。
雨水调蓄storm water detention, retention and storage雨水滞蓄、储存和调节的统称雨水滞蓄storm water retention在降雨期间滞留和蓄存局部雨水以增加雨水的入渗、蒸发并收集回用雨水储存 storm water storage在降雨期间储存未经处理的雨水雨水调节storm water detention也称调控排放,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调节〕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径流量、延长排放时间,但不减少排放的总量铺装层容水量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pavement layer单位面积透水地面铺装层可容纳雨水的最大量雨水利用设计降雨量design rainfall depth指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能消纳并使其不外排的一场降雨的最大雨量,通常用日降雨量表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流量径流系数discharge runoff coefficient形成顶峰流量的历时产生的径流量与降雨量之比。
雨量径流系数volumetric runoff coefficient设定时间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雨量之比下垫面underlying 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绿化屋面green roof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硬化地面impervious surface通过人工行为使自然地面硬化形成的不透水或弱透水地面透水铺装地面pervious pavement可渗透、滞留和渗排雨水并满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铺装构造透水路面构造pervious pavement structure分为半透水路面构造和全透水路面构造路表水只能够渗透至面层或基层〔或垫层〕的道路构造体系为半透水路面构造;路表水能够直接通过道路的面层和基层〔或垫层〕向下渗透至路基中的道路构造体系为全透水路面构造透水沥青路面pervious asphalt pavement由较大空隙率混合料作为路面构造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沥青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pervious concrete pavement由具有较大空隙的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构造层、容许路表水进入路面〔或路基〕的一类混凝土路面。
植被浅沟grass swale可以转输雨水,在地表浅沟中种植植被,利用沟的植物和土壤截留、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measure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或排水层〕构成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渗透弃流井infiltration-removal well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暂存并渗透至地下的装置渗透池〔塘〕infiltration pool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展入渗的滞蓄水池〔塘〕渗透检查井infiltration manhole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渗透管渠infiltration trench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2.2符号流量、水量q―设计暴雨强度;qc―渗透设施产流历时对应的暴雨强度;W-径流总量;Wj―收集水量;Wp―产流历时的蓄积水量;Wi―初期径流弃流量;Wc―渗透设施进水量;Ws―渗透设施渗透量;Wp‘―透水铺装层容水量;Wc―雨水排放量;V―调节容积;Vs―渗透设施的储存容积;Va―下凹式绿地的储存容积;Q―设计流量;Qzh―水体的水面蒸发量;Qs―水体的日渗透漏失量;Q’―水体调控的目标峰值流量;wiT―多年日调节计算的总来水量;wuT―多年日调节计算的总弃水量。
水头损失、几何特征F―汇水面积;Fi―汇水面上各类下垫面面积;Fa―下凹式绿地面积;Fy―渗透设施受纳的集水面积;F0―渗透设施的直承受水面积;S―水体的外表积;hy―设计降雨量〔厚度〕;δ―初期径流厚度;ha―下凹式绿地下凹深度;Sm―单位面积日渗透量;As―有效渗透面积;nk―填料的孔隙率;zov―雨水池、塘溢流堰项标高;zu―雨水池回用容积对应的水位标高;AT―调节容积对应的雨水池有效截面积计算系数及其他P―设计重现期;Ψi―各类下垫面的径流系数;Ψz―综合径流系数;Ψzc―雨量综合径流系数;Ψmc―流量综合径流系数;Ψm―流量径流系数;Ψc―雨量径流系数;Pm―水面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Pa―空气的蒸汽分压;Vmd―日平均风速;K―土壤渗透系数;K'―基层的饱和导水率;J―水力坡降;α―综合平安系数;m―折减系数;ηT―雨水池平均雨水收集效率;βp―调控出流过程平均流量相对于峰值流量的比值时间t ―降雨历时;t1 ―汇水面汇水时间;t2 ―管渠雨水流行时间;ts ―渗透时间;tc ―渗透设施产流历时;t’―排空时间3 设计参数3.1降雨量设计参数降水参数应根据建立区域或临近地区雨量观测站30年以上降雨资料确定,省各地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参见表3.1.1。
雨水利用设计降水量应按多年平均降雨量计算,省各地市常用典型频率降雨量参见附录A,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水量参见附录B表省各地市多年平均降雨量地区〔市〕平均降雨量(mm)地区〔市〕平均降雨量(mm)1303.41405.91193.31412.71438.01431.51469.81583.81445.81780.61665.23.1.2 设计暴雨强度应按下式计算:〔〕式中 q——设计暴雨强度〔L/s·hm2〕;P——设计重现期〔a〕;t——降雨历时〔min〕; A,B,C,D——当地降雨参数,按各地市分别取值,详见附录C设计降雨历时:1 雨水管渠的设计降雨历时,应按下式计算:t=t1+ t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