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析清末民初西源外来词汉化的审美心理.docx

6页
  • 卖家[上传人]:卢卡****7
  • 文档编号:228120667
  • 上传时间:2021-12-2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63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析清末民初西源外来词汉化的审美心理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社会重要的变革期,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大量外来词涌入到汉语词汇系统在引介的动态过程中,势必要经历一个汉化的过程本文从影响外来词汉化的“审美心理〞入手,探究其中规律和动因,从而进一步明确清末民初西源外来词传入和融合的特征关键词:清末民初西源外来词汉化审美心理一.清末民初西源外来词概况汉语史研究中,“清末民初〞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1】,此时正处于近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社会的剧变,尤其是与外部世界接触的增多,都为外来词的大量产生创造了条件我们以能反映此期语言特色的经典著作和字词典作为语料来源,从中搜集并整理了“清末民初西源外来词词表〞,并在此根底上对此期的外来词展开全面的探讨总的来说,在我们的统计范围内,清末民初的西源外来词共有615个,这些外来词涉及科学技术、医药卫生、军事、经济、教育、社会文化等众多领域从类型来说,主要分为“单纯音译、谐音音译、造字音译、音译、意译结合、音译+义标〞这几类这些外源词在纳入汉语系统之前,势必要经过“汉化〞的过程,从语言内部来说,汉化不免受到汉语音节、文字等因素的影响,从语言外部来看,如何克服中西方的审美心理差异也是汉化的重要动因。

      本文即从其中的审美心理入手,重点探究其中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明确清末民初西源外来词传入和融合的特征二.西源外来词汉化的审美心理研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外来文明的不断涌入,新兴外来词也逐渐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不加选择全盘吸收,外来词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汉民族审美心理的契合程度,这正如葛本仪所说,“在语言产生之后任何词的产生都是人们思维活动和语言材料结合作用的结果〞【2】汉民族在历史开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心理,对于美感的向往和追求也对外来词的借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下面结合实例说明〔一〕求美心理汉民族历来崇尚和谐的美感,在语音方面也不例外汉语同印欧语不同,讲求“声韵调〞的配合,这种“声韵调〞的和谐古已有之,这种“求美心理〞在汉字及其使用中也有所表达由于汉字具有表意特性,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有些字会带给人美感,有些字那么会令人反感,这种积累下来的认识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思维惯性例如“鄙〞,其本义是指“一种行政单位〞,后来它逐渐引申出形容词义项“未开化的,缺乏教养的,粗俗的〞,如“粗俗、卑劣〞等,所以该字带给人一种贬义的色彩认识在求美心理的影响下,在翻译英语中的“bi〞音节时,译者一般不会使用“鄙〞,而往往会采用与之同音的“比〞“毕〞等。

      可见,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假设干同音备选译字时,那些在心理上会造成反感的汉字,就必然会被首先淘汰汉语中不少流传至今的音译词,大致都经过了这样一个汰选过程巧克力】〔1〕蔗糖粉,九六0公分;巧克力粉,二四0公分〔周缵善?小工艺?〕“巧克力〞源自英语“chocolate〞,该食品早在19世纪初便传入中国,当时马礼逊在?广东省土话字汇?中将其音译为“知古辣〞,当然,这可能是受到当地方音的影响,但是这三个字的组合很难和巧克力香甜可口的味道联系在一起,尤其是“辣〞甚至还会带给人误解与之类似的是“chocolate〞的其他译名,诸如“炒扣来〞“勺勾腊〞“猪古辣〞等,都无法带给人一种美好的想象,同时也难以引起人的食欲而“巧〞字在汉语中多具有褒义性,如“灵巧、乖巧〞等,用作外来食物的译字较具有美感,更易于被汉民族所接受與之类似的如“可可〞〔cocoa的音译〕,从字面上就要比其他音译形式“苟苟、寇寇、高告〞具有美感,从发音上来说也较为响亮,用来音译饮食类外源词也是较为贴切的安琪儿】〔2〕叶只说了个我的安琪儿,便拥住沙妮亚不放〔陈辟邪?海外缤纷录?第二十二回〕“安琪儿〞即天使,源于英语“angel〞此词在?国语辞典?中的释义为“人形有翼,常系男性少年,亦作美丽者之通称〞。

      单从译音角度来看,音节“-gel〞译为“其、奇〞等同音字也未尝不可,但却不能生动地描绘出天使的形象琪〞?玉篇玉部?释为“玉属〞,?汉语大词典?作“美玉〞解,它在后世经常作为语素出现在“琪花、琪草、琪树〞这样的组合中以“琪树〞为例,它最早指的是“仙境中的玉树〞,此时“琪〞仍是本义“美玉〞,但在后代,“琪树〞引申出了“亭亭玉立的美人〞这样的比喻义,如温庭筠?女冠子?:“雪胸鸾镜里,琪树凤楼前〞可见,“琪〞的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具有一种“美好〞的意味再如后来产生的“琪殿〞即指华美的宫殿,如祝允明?宫观?诗:“琪殿临高台,时闻落瑶磬〞,“琪琚〞可以比喻美妙的言辞等,这都反映出了同样的表义倾向在今天,“琪〞多用于女性名称中,从中也能看出它隐含的“美好〞之义因而,在对译“angel〞的过程中,“琪〞这种字形上的“言外之意〞能与源词紧密相合,也更符合中国人的求美心理雪丝黛】“雪丝黛〞即姐妹,英语“sister〞的音译形式,此词在张德彝?欧美环游记?中已经出现黛〞?说文?释为“画眉也〞,看到这个词就很易联想到女子的一弯黛眉,颇具美感,“雪〞亦具有纯洁无暇的特性,可以说,二者用在女子的命名上再适宜不过所以,虽然从语音的角度来说,“雪丝黛〞并不见得完全忠于源词,但却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求美心理。

      事实上,求美心理的突出表现就是表达在人名翻译上,例如民国中期美国女作家PearlSydenstrickerBuck,其姓名如直接音译那么为“珀尔赛登斯特里克布克〞,但她的父亲是长期居住在中国的传教士,于是按中文习惯,取美国姓氏中的首字“赛〞为中姓,名字那么直接意译为“珍珠〞赛珍珠〞这个译名不同于以往以单纯音译为主的外国人名,但却传达了“比珍珠还要珍贵、荣耀熠熠〞的信息,而且“珍珠〞用于女性名称也有“珠圆玉润〞的美感再如近代第一部翻译小说,由清人蒋其章于1875年翻译出版的?昕夕闲谈?〔译自英国小说家爱德华乔治布韦尔利顿创作于1841年的长篇小说NightandMorning〕,其男主人公最终与三个恋人中的第一个“Merville〞夫人订婚,这个法语名字被作者译作“美费儿〞如果从记音的角度来说,它并不是最贴近原词的,但从这个译名中仿佛能感受到女性柔美、娇弱的一面,所以是符合中国人的求美心理的同样,男主人公Morton被译作“康吉〞,很明显也是受到了汉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如果从历时开展的角度来看,类似于“美费儿〞这种译法今天在港台地区较为普遍,尤其是台湾地区更倾向于选择女性度较高的字【3】例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夫人“Michelle〞,大陆地区译作“米歇尔〞,台湾地区那么使用更加女性化的“蜜雪儿〞,从字面来看,后者无疑更具柔美的感觉。

      再如上述二人的女儿“切尔西〔Chelsea〕〞,台湾地区译作“雀儿喜〞,大致也表达了同样的规律〔二〕求雅心理在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闻名,因而汉民族一直崇尚高雅文明,防止粗俗有关“雅〞的命题提出得很早,它常和“俗〞作为一对矛盾而出现在人们的论述中孔子早在先秦时期便提出:“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其实就是“求雅〞心理在文学艺术中的一种朦胧表达再如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这里的“雅〞主要指的是文辞上的清雅、脱俗直至近代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中对于翻译仍坚持“信达雅〞的标准可以说,从古至今,中国人崇尚美感雅致的心理也一直影响着造词活动,对于外来词的翻译也不例外这一方面表达为用字的“典雅〞,一些较为粗俗,能带给人反感的字眼尽量通过谐音的方式将其雅化,另一方面,为了追求文雅的效果,对一些不便言明的事物往往采取回避或委婉的方式夏娃】〔3〕吾等之始祖亚当、夏娃,即系作工之人〔马林译李玉书述?英国立宪沿革纪略?〕“夏娃〞是人名,是英语“Eve〞的音译形式,此词最早见于19世纪60年代,如张德彝?航海述奇?中便有“夏娃〞在当时还有人将其译作“厄袜〞比较而言,“袜〞与“娃〞语音相同〔对于无声调语言而言,二者的音调不起辨义作用〕,但从用字角度来说,“娃〞更加雅致,别具意味。

      在中国古代就流传的“精卫填海〞的传说,其中“精卫〞在?山海经?中被描述为:“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可见“娃〞出现在女性名称中由来已久再如?汉书扬雄传上?:“资娵娃之珍髢兮,鬻九戎而索赖〞其中娵、娃连用,颜师古注:“娵、娃皆美女也〞再如金元好问?芳华怨?诗:“娃儿十八娇可怜,亭亭袅袅春风前〞这里的“娃〞显然不是指“小孩〞,而是指“美貌女子〞从这些用例可以看出,“娃〞自上古时期便可表“美女〞,并且该用法在后世一直得到了承用,直到今天还有“娇娃〞的用例所以,从翻译的角度来说,“娃〞不仅对应了音节“-ve〞,也直接表达了女性美貌的特点,而且“娃〞显然要比“袜〞雅致许多同时,“厄〞在汉语中常表“困苦、灾难〞,往往与“厄运、厄难〞搭配,所以仅从字面上来说,就会带给人一种不好的联想由此可见,“夏娃〞一词取代“厄袜〞这是符合汉民族“求雅〞心理的与之类似的还有英语“olive〞,它亦从“阿利袜〞的最初译名逐渐转换为了“橄榄〞,后一译名一直保存到了今天香槟酒】〔4〕他心上一急,一个不留神,一只马蹄袖又翻倒了一杯香槟酒〔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七回〕“香槟酒〞源于英语“champagne〞它约在清代中期传入中国,最早曾被译作“三边酒〞,道光时期?香山县志?的?舆地?篇中曾提过来自西洋、佛朗西诸国的酒,其中之一即为“三边酒〞。

      此外,它还被译作“三鞭酒〞,道光六年编著的?皇朝经世文编?中有过这样的记载:“……果行又极多制造三鞭酒、菩提酒、啤酒……〞而且在清末民初的多部英汉词典中“champagne〞均被译作“三鞭酒〞,可见以上两个译名在当时比较通行如果从记音角度来说,二者与源语都比较贴近,但从字面来看,尤其是“三鞭酒〞绝对称不上是“雅〞事实上,晚清时期的小说中曾出现了“三鞭酒〞,例如?宦海钟?第十二回:“这个种子秘方,似乎比那些龟鞭再造丸、三鞭酒要验些呢,有钱无子的须要试试〞可见,上例中的“三鞭酒〞其实是指由三种雄性动物的生殖器泡制的强身酒,所以它是一个偏正式词语,和音译词“三鞭酒〞是两个不一样的词,只是恰好形式相同而已但是,可能是受到了汉语固有词的影响,“三鞭酒〞容易造成“壮阳酒〞的误解,而且本身也与“champagne〞带给人那种高雅、洋气的感觉不相符,这可能也是它无法留存下来的原因相对来说,“香槟酒〞出现的时间并不早,不过在清末民初的众多小说,如?海上花列传?、?孽海花?、?官场现形记?等作品中已经普遍采取了“香槟酒〞的译法从字面来看,“香〞突显了酒味醇香扑鼻的特点,而且要比“三鞭酒〞来得雅致,所以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当然,弃“三鞭酒〞而不用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主要是因为它名不符实,容易產生误导再如“咖啡〞,它产生于吴方言区,最早出现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的?造饭洋书?中,当时被音译为“磕肥〞肥〞在普通话中指脂肪较多,通常用来形容动物,假设形容人的话,往往带有贬义或者蔑视的色彩,例如“脑满肠肥、食言而肥〞,都是偏于贬义所以,如果把“肥〞用于饮品名称中,可能给人一种喝了之后会变肥,变得臃肿之类不好的联想,给人一种不甚雅观的印象而其他音译词,无论是“加非、啡〞还是“咖啡〞,整体来说都比较中性,所以更适合作为“coffee〞的译名值得一提的是,日语中“coffee〞〔コーヒー〕是用汉字“珈琲〞来表示的,据考察,“珈琲〞是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兰学家宇田川榕庵所使用的【4】,这两个字在汉语中古已有之,从王,表义均与“珠玉〞相关,日语译法注意使用了好字眼,但是这种形式并没有取代汉语的“咖啡〞〔中国某些地区也出现了该形式,如武汉、上海等地一些咖啡馆的招牌用字〕,可见这是两种不同的取向汉语的“咖啡〞从口,更强调它的“入口〞特性,而日语那么强调它的美好一面此外,此期一些西洋乐器的名称也表达了“求雅心理〞,如“piano〞被译作“批雅娜〞,“v。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